胡波
中國周邊海洋形勢正在呈現一些新特點。
其一,“遠憂”大于“近患”。雖然南海和東海存在很多爭端和糾紛,但這兩年形勢仍是可控的。較之去年,今年上半年的周邊海洋局勢相對緩和,從近期形勢看出現重特大事件的可能性不大,但從遠期看風險和挑戰仍存。外交上,美國組建的針對中國的海上包圍圈正在形成,盡管不太可能形成軍事同盟。隨著中國力量的增長,周邊國家非常焦慮,在很多問題上越來越計較。比如,日本極力渲染釣魚島爭端的輿情,與我們針鋒相對。在很多問題上,中國不想炒作,常常大處著眼,一些周邊國家則錙銖必較、過度反應,這就形成了“政策落差”。《海警法》這類法律在日本早就有了,但當中國《海警法》出臺,日本政府和媒體卻如臨大敵。
其二,法理和輿論斗爭形勢非常棘手。現在美西方的輿論實際上是要從根本上顛覆中國海上行為的合法性,不僅要在爭議問題上“選邊”,反對中國的維權行為,還質疑中國的一切海上行動。但中國也是海洋國家,發展海上力量無可厚非。美西方長期散布偏見和反華性質的輿論加深了一些鄰國民眾對中國的負面印象,進而影響這些國家的對華政策。另外,英國、法國的海軍為何要在中國周邊海域展現“存在”?這是“政治秀”,因為在它們國內,中國的所謂“海上威脅”很有市場,所以有搞“政治秀”的需求。
其三,各國政策的“軍事化”愈演愈烈?!皝喼薨姹奔s”仍是不可能形成的,但美國與我們的某些亞洲鄰國搞情報分享、裝備合作如火如荼,未來還會加強。美軍在中國周邊海域的力量存在和行動烈度還將繼續強化,與中國軍事力量海空相遇的頻次繼續增加。
具體到不同的熱點區域,差異也很大。黃海局勢這些年比較平靜,中韓圍繞海洋劃界已進行兩輪磋商,雖然短期內談成的可能性不大,但兩國在漁業等問題上發生嚴重摩擦的可能性也不大。
東海問題有重新升溫的苗頭。對于中國的海上力量發展,日本越來越焦慮,也越來越激進,其在很多問題上態度之惡劣甚至超過美國。剛才也提到,中日雙方的輿論有很大落差,這兩年日本在中國的形象是逐漸改善的,而我們的形象卻在日本不斷下滑。從2020年開始,日本的地方政府和媒體對中國海警船巡航釣魚島的反應變得非常激烈,日方還試圖以此為由派出漁船“登島”,為此,中國的海警船與日本的所謂“漁船”已在釣魚島附近海域發生過多起摩擦。2020年9月,日本石垣市議會通過議案,提議登陸釣魚島并勘察修建支持漁業活動設施。菅義偉就任首相后,日本涉華政策變得更加強硬,在東海、南海甚至臺海問題上表態都異乎尋常,表現得越來越像“海上遏華先鋒”。盡管如此,中日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并未中斷,兩國在危機管控方面尚有一定共識。短期內釣魚島形勢緩和不下來,這是由日本的國內政治和輿論環境決定的。
2021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海軍訓練編隊在某海域接連開展航行補給,防空反導等實戰化課目訓練。
南海的形勢比去年要緩和一些。一方面,中美軍事上可控競爭的預期增強。拜登政府說得很明確,要跟中國搞競爭,但也要“可控”,不能發生沖突。中國向來主張和平,但中美雙方??障嘤龃螖翟絹碓蕉啵瑫癜l生意外仍有待觀察。另一方面,“南海仲裁案”的負面影響還在繼續顯現。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都借口“仲裁裁決”調整了其海洋主張。當然,由于中國控局能力日益增強,其他爭端方已經不敢“硬搶”。
也需關注部分國家的國內政治變化趨勢。今年初在中菲之間發生的“牛軛礁事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菲國內政治,隨著2022年菲律賓大選的臨近,其國內各種勢力特別是軍方和外交部門強硬派開始伺機生事。經過菲方綜合考慮,“牛軛礁事件”已在降溫,但大選結束前相關勢力再次炒熱南海爭議問題的可能性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