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時學
“后疫情”時期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中國為其他國家的抗疫提供援助,使它們進一步認識到中國的友善。一些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和外長等能親自去機場迎接中國提供的抗疫物資和疫苗,充分說明對中國的重視。赤道幾內亞總統奧比昂說,中國疫苗挽救了非洲人民的生命,中國不僅是赤幾最好的朋友,也是非洲最好的朋友。
第二,發展中國家經濟復蘇需要引進大量外資和擴大出口市場。所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都受到重創。如果說當前發展中國家的重任是遏制疫情、挽救生命,疫后當務之急則是刺激經濟,最大限度壓低疫情造成的社會和經濟成本。中國可以通過加快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等方式,繼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投資和市場,從而使雙方經貿關系更快發展。
當然,在“后疫情”時期,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也面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不少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陷入嚴重的衰退,債權面臨違約風險;二是在新冠病毒溯源等問題上,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官員、媒體和民眾輕信甚至附和西方的胡言亂語,使中國國際形象受損。
中國的外交布局是以周邊和大國為重點,發展中國家為基礎,多邊為重要舞臺。在“后疫情”時期,這一布局不會發生大的變化,發展中國家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的地位依然不容低估。為了進一步提升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有必要關注以下問題:
第一,如何繼續堅持正確的義利觀。重義輕利、先義后利、取利有道,既是中華民族篤信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也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重要的組成部分。面對遭受疫情和經濟衰退雙重打擊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有義務幫助他們戰勝疫情和實現復蘇。除了在發展中國家擴大投資、向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以外,中國還應提供多種形式的發展援助。但中國自身畢竟仍是發展中國家,鞏固扶貧的成果任務依然艱巨,因此要量力而行。
第二,如何擴大“一帶一路”在發展中國家的“早期收獲”。截至2021年6月,中國已同140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6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有著濃厚興趣,但也有一些國家抱怨“早期收獲”不多。中國應認真總結“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八年來的經驗,針對“后疫情”時期不同發展中國家的不同情況,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使其獲得更多利好。
第三,如何利用好多種形式的伙伴關系。迄今為止,中國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110多對伙伴關系,其中絕大多數是與發展中國家的。這些伙伴關系的前綴不盡相同(“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檔次最高),但宗旨都是為了更好地推動雙邊關系發展。但也有少數發展中國家似乎并不珍惜這種伙伴關系定位,在疫情期間緊跟美國批評、詆毀中國。“后疫情”時期,有必要使多種形式的“伙伴關系”名副其實地為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關系發展注入活力。
第四,如何妥善處理好中國的發展定位問題。針對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屬性,國際上存有一些爭議。有發展中國家學者轉而認為,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是“南北關系”,是“中心”與“外圍”的關系,不再具有南南合作的性質。這一判斷顯然有問題。誠然,中國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屬性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在“后疫情”時期,尤其在涉及世界貿易組織改革等重大議題時,中國應旗幟鮮明地表明立場。
第五,如何應對“美國因素”。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美國不僅直接對中國采取全方位的打壓戰略,還竭力挑撥發展中國家同中國的關系。在“后疫情”時期推動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關系,有必要將“美國因素”的破壞性作用降到最低。除了正面反擊美國的挑撥離間外,也應讓發展中國家自己發聲,講出切身感受,推動國際社會理解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是實實在在的雙贏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