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大明
2021年7月2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表彰美國首位新冠疫苗接種者、紐約黑人護士桑德拉-林賽。
6月24日,即將前往北卡羅來納州推動新冠疫苗接種的美國總統拜登臨時在白宮召開記者會,向外界介紹“美國就業計劃”立法最新進展。令人詫異的是拜登的肢體語言:他多次俯下身、瞪大眼,用極其低沉甚至怪異的語調回答提問。對此,拜登解釋說因為直升機正在外頭等他,因此有噪音,使他不得不費力地與記者對話。拜登的舉動給他帶來兩極化的評價:民主黨人表現出“欣賞”甚至“享受”的態度,共和黨則給他貼上“恐怖喬”的標簽,再次質疑其健康狀況。
自小羅斯福以來,美國新總統上臺最初的“百日執政”都會備受關注,而且一般不會馬上面對來自國會等方面的巨大阻力,這就是所謂“執政蜜月期”。但隨著“百日執政”結束,新總統在執政第一年入夏后往往開始面對來自國內各方的壓力和挑戰,也即迎來“夏日魔咒”。截至4月30日,拜登執政滿百天,而他在6月24日的異常表現意味著,其承受的壓力逐漸增大,“蜜月期”如約而去。
就在“恐怖喬”新綽號叫響前兩天,白宮公開承認無法在7月4日“獨立日”前實現全美70%成年人至少接種一劑新冠疫苗的目標。7月12日美國疾控中心公布的數字顯示,截至當日全美完成一劑接種的成年人比例為67.7%。如果下沉到州一級,公開數據也顯示,疫苗接種趨勢正在顯著政治化:在保守派相對占優的州——主要是南方各州,接種步伐明顯落后于新英格蘭地區及西部沿海地區各州。面對病毒持續變異的威脅,美國7月中旬以來的每日確診病例再次出現小幅上揚態勢,接種疫苗相對落后各州的病例增速是接種率相對較高各州的三倍以上。
疫苗接種的減速與疫情反彈的壓力,已成為拜登政府不得不面對的難題。在“百日執政”進入沖刺階段的4月,美官方數據顯示每天有340萬人接種疫苗,而到6月底7月初,數據被腰斬,甚至有時不足每天百萬。換言之,在疫苗最初的推進過程中,自由派民眾或民主黨支持者更為積極,確保了全美和各州快速齊頭并進,但隨著數字達到一定規模,就必然觸及保守派人群,招致他們的輕慢和反對。
這種“前松后緊”“先易后難”進而碰到“天花板”的情況,并不僅僅表現在接種疫苗問題上。在1.9萬億美元的疫情紓困計劃成為“百日執政”關鍵內容不久,拜登政府利用其首次國情咨文演講的“高光時刻”將“美國就業計劃”和“美國家庭計劃”和盤托出。前者涉及總額2.25萬億美元的廣義和狹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引發了關于其立法程序和政治博弈的各種討論。為了通過該計劃,民主黨占據微弱多數的國會參議院開始討論能否再次動用“協調”程序。但隨著相關議題進入實際立法準備階段,共和黨溫和派雖能接受修橋鋪路的基建項目,但卻無法認同社會福利意義上的“廣義基建”。
經過近兩個月的“拉鋸”,白宮與國會初步達成了“兩步走”的妥協計劃:第一步,通過“狹義基建”;第二步,嘗試通過“協調”程序確保民主黨主導的“廣義基建”強行過關。為此,拜登承諾只有在“兩步走”徹底完成后,才會同時簽署兩個法案。支出規模也降低至五年9730億美元、八年1.2萬億美元的水平。這個套路雖然降低了立法難度,也壓縮了財政缺口,但也暴露了拜登政府在華盛頓政治叢林中的局限性,相關法案前景以及2021財年相關財政立法等議程也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就在“美國就業計劃”呈現以拆分方式勉強過關的希望同時,同樣被民主黨人期待的關于投票權利和競選經費改革等的“為人民法案”(For the People Act)卻因特定程序壓力,幾乎無望在國會參院過關。究其原因,是在共和黨采取“冗長發言”手段阻礙議程的情況下,以喬·曼臣為代表的民主黨溫和派堅決拒絕支持對相關規則進行改動,圍繞該法案的博弈戲劇性地轉變為圍繞“冗長發言”規則存廢的制度性爭論,自然也是一時無解的。雖然拜登的公開表態傾向于松動規則,但他曾在國會山當了36年議員,應該很清楚這種規則的改變將給國會乃至兩黨政治生態帶來怎樣的連鎖反應。
“百日執政”落幕帶走的不僅僅是拜登政府的“蜜月期”,還為特朗普陣營的再次粉墨登場吹響了“前奏曲”。5月初,特朗普陣營為他公布了新的“個人專屬媒體”(類似于電子公告牌),但卻因互動效果不佳在一個月后下架。6月初,特朗普開始在不同場合散布自己將在8月“官復原職”的言論,但卻拒絕說明將會如何實現,看來意在保持其支持者對他的狂熱。
與此同時,與國會眾議長佩洛西長期交惡的特朗普多次公開表達了對角逐眾議長職位的興趣,希望以此作為重回白宮的“曲線”路徑。美國前總統在離職后蓄謀重返白宮或者進軍國會山,上兩例還是1830年代的約翰·昆西·亞當斯和1870年代的安德魯·約翰遜。
特朗普進行這樣的話題炒作,應該是為了調動所謂“鯰魚效應”,讓更多共和黨選民從現在起就關注2022年的中期選舉,以催促捐款、提升投票率,提高共和黨翻盤概率。任何硬幣都有其另一面,特朗普或多或少也是在向共和黨建制派發出“威脅”信號,潛臺詞是,如果建制派不再支持他,他完全有潛力占據建制派夢寐以求的眾議長等職位。按照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推算,每個國會眾議院選區平均只有76萬張選票,而在2020年大選中拿到7400萬張普選票的特朗普想要在某個選區中勝出并當選聯邦眾議員,可謂易如反掌,更何況眾議長嚴格來講也未必非得由眾議員出任。
6月,特朗普在北卡羅來納和俄亥俄兩個關鍵州舉行了造勢活動,還在新任副總統哈里斯視察美墨邊境后針鋒相對地造訪了得克薩斯州的邊境地區。未來特朗普能否卷土重來,首先取決于他能否在2022年中期選舉中帶領共和黨獲得更多國會席位并重返多數地位,而在某些關鍵席位的人選問題上,特朗普已與各州建制派產生了分歧。比如,在北卡國會參議員選舉的共和黨初選中,特朗普選擇背書的是2016年當選、在多個議題上高度忠實于他的國會眾議員特德·巴德,而即將讓出該國會參議員席位的理查德·伯爾卻選擇支持建制派人選、北卡前州長帕特·麥克羅里。由此,黨內派別公開對決的架勢基本擺了出來。
現如今,當被問及2024年大選誰更適合代表共和黨時,仍有70%的共和黨選民支持特朗普,生于1978年的現任佛羅里達州州長羅恩·德桑蒂斯以21%的支持率位居第二。這就意味著,德桑蒂斯等人所代表的共和黨“新世代”有可能不得不尋求一條既接受共和黨“特朗普化”、繼承部分“特朗普遺產”但未必由特朗普本尊繼續代表共和黨的“中間路線”。
頗令人玩味的是,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戴德縣發生居民樓坍塌后,德桑蒂斯與趕來視察的拜登同框出現在事故現場,顯示這位共和黨新銳有意展現尋求跨黨派共識的務實一面,也要與特朗普及其極端政策議程拉開距離。可以預見,若德桑蒂斯能在明年中期選舉中成功連任州長,其對特朗普的依賴度將大幅降低,從而有可能轉而成為特朗普謀求重返白宮的黨內主要競爭者。極具懸念的共和黨初選對三年多以后將謀求連任的拜登政府而言是壞消息:一方面,激烈的初選可助共和黨吸引更多媒體關注和資源投入;另一方面,“新世代”德桑蒂斯是比特朗普更難應付的對手。
在國內執政壓力疊加的情況下,拜登政府顯然希望在對外事務上斬獲更多分數,6月上旬安排拜登緊鑼密鼓地訪問歐洲、出席西方七國集團(G7)峰會及美俄首腦會晤,大有渲染拜登“外交總統”強勢形象之意。除了嘗試修復盟友關系、推進大國競爭戰略外,拜登政府還希望通過快速調整減輕美國的戰略包袱,這就包括在維也納舉行恢復伊朗核協議談判的會議和全速從阿富汗撤軍。但令白宮無奈的是,前者的節奏因伊朗總統換屆而放緩,后者則開啟了一場助長極端主義死灰復燃的政治冒險。
2021年6月24日,因邁阿密一棟住宅樓垮塌,美國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系紅色領帶者)宣布該州進入緊急狀態。
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審議至今仍未公布結果,拜登本人被媒體預報的相關講話也迄未被明列到日程當中。究其原因,很可能還是因為拜登政府在國內議程上面臨較大壓力,不希望因明確對華政策再受到質疑和反對,同時也需要利用兩黨在中國問題上的共識推進某些國內議程。從這個角度看,關注美國對華政策的“美國國內政治化”,恐怕比爭論兩黨是否存在涉華共識更有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6月9日在國會參議院快速通過的“2021年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卻陷入了眾議院的“立法迷宮”。6月30日,國會眾院民主黨人提出了相應版本,即“確保美國全球領導力與接觸法案”(簡稱“鷹法”,EAGLE Act)。這項僅有470頁的法案在眾院遭遇共和黨人的反對,且與國會參院已通過的版本難以相提并論。雖然“鷹法”的通過沒什么懸念,但未來兩院版本的協調統合必然是場立法大戲。現在,第117屆國會第一會期所剩時間不多了,如何同時推進“美國就業計劃”、2021財年撥款法案以及“2021年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或“鷹法”,都需要府會和兩黨的妥協,驅動這種妥協的不只是議員們對國家利益的理解,更有他們難以公開示人的特殊利益要求。
必須看到,近年國會在美國對華事務中發揮的作用持續加重,甚至開始主導政策方向,美對華政策的“國內政治化”必然使得中美關系更趨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