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居平
美國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率推動商品價格迅速攀升。在過去的12個月,美國商品價格創紀錄地上漲了7.3%。
“新官上任三把火”。面對國內疫情肆虐、經濟乏力、國際地位滑坡的現實,拜登上任后燒了“三把火”。上任伊始,拜登就迫不及待推出了1.9萬億美元的“美國救助計劃”法案。計劃很好,錢從哪來?答案是印鈔。美聯儲的印鈔機加大馬力,通過印錢將現金補貼發到美國公民手中,企圖通過“印錢—發錢”的方式提高公民購買力、重振美國經濟。
隨后,拜登政府又高調宣布2.35萬億美元基建計劃,希望通過這筆錢來重建基礎設施、提振就業形勢。看起來,拜登這次是“授人以魚”后又“授人以漁”,找到了紓解經濟困境的癥結所在。
拜登的“第三把火”是推出1.8萬億美元的“美國家庭計劃”。美國大規模的財政刺激,美聯儲予以密切配合,這使得美國貨幣供應量創出歷史新高,最新的M2(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超20%,遠超美國歷史上貨幣供應的最高水平。
那么,拜登政府為什么要燒這三把“火”呢?歸根結底,這是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每逢經濟低迷,美國轉嫁危機的一貫手段。美國傳統“割韭菜”的手法是通過印鈔致使美元相對貶值,其他國家貨幣則被動升值,其貨物出口價格相對上漲導致出口困難,這些國家只能加發貨幣追隨美元貶值以增加出口。這也是歷史上美國加發貨幣卻不會引起本國通脹的原因,事實上美國印鈔造成了出口導向型國家的通脹。危機過后,美國將根據自身經濟情況退出量化寬松政策,提升利率,使得全球美元回流,而這時其他國家往往措手不及,金融形勢惡化,資產價格遭受重創。之后,美國再利用回流的美元以低價大肆購買這些國家的資產。美國就是這樣利用美元的金融霸權地位,通過濫發貨幣轉移經濟危機輸出通脹。說白了,美國印錢,全球買單。這種“割韭菜”的方式美國已經輕車熟路,這次也已經“躺平”,又以為可以借助肆無忌憚的“瘋狂印炒”割他國“韭菜”,等全世界共同收拾爛攤子。但沒有想到,疫情作為一個不可控變量讓美國傳統打法失效,給了美國一記響亮的耳光,嚴重的通脹降臨了美國。
盡管美聯儲和白宮官員都不斷“降溫”通脹論調,表示通脹只是暫時的,但在數據面前,一切否認都蒼白無力。今年5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經季節性調整后同比增長5%,遠超2%警戒線,創2008年以來最大同比增幅;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上升6.6%,為2010年11月有可比數據以來最高水平;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PI)同比上漲3.9%,刷新了自2008年以來的最大漲幅紀錄,而這一指數也被認為是衡量美國通脹水平的關鍵指標。
隨著美國通脹率不斷攀升,美國國內商品價格也“漲”聲一片,使美國普通民眾生活承受更大壓力。近日,美國民眾在推特上表示,購買4根玉米的價格高達4.49美元;年初售價每磅12美元~14美元左右的三文魚,現價已漲至19美元~21美元,漲幅達60%。5月,二手車價格同比漲幅接近30%,交通運輸類服務漲幅亦達11.2%。推特上出現了“什么物品價格都漲、就是工資不漲”的抱怨。
“生之者寡而食之者眾”,美國傳統打法難以發力。美國此次陷入通脹的根源之一在于疫情導致供需關系階段性異動。拜登的三把“火”更多倚重財政手段,通過家庭個人補貼的噱頭發放大量財政資金,短期積聚并釋放較大規模的市場購買力。而由于境外疫情防控形勢呈分化與反復態勢,對供給端造成不同程度的制約。美國作為消費型社會和全球最大進口國,需求比供給來得更猛烈,通脹也就不約而至了。另外,財政刺激畢竟屬于宏觀政策,基本作用是提升總需求,并沒有解決美國經濟長期增長動力不足等實際問題。可以說,疫情前世界產能的嚴重過剩給美國提供了大水漫灌轉嫁風險的蓄水池,而疫情帶來的供需關系逆轉則令美國傳統打法難以發力,故而美國此次“任性發鈔”帶來的通脹壓力遠超預期。
資料來源:作者提供
“懲罰性關稅”反噬自身,美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美國自身產業空心化嚴重,長期依賴全球供給。特朗普政府著力打造“制造業回流”,扶持印度、拉美等替代國,就是要重組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擺脫貨物生產和貿易對中國的依賴,鞏固其全球霸主地位。為此,美國炮制對華加征關稅等一系列“懲罰性”措施,企圖降低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然而,疫情造成的地區經濟停滯和全球區域性封鎖使全球供應鏈備受打擊,中國的全產業鏈供給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美國面臨的困境,美國仍然堅持對中國商品加征“懲罰性關稅”,關稅造成美國商品物價上漲,通脹進一步加劇。“懲罰性關稅”最終懲罰的不是中國經濟,而是美國消費者。中國率先成功抗擊疫情,恢復生產,經濟復蘇,全產業鏈的優勢進一步顯現。今年一季度,中國GDP大幅增長18.3%,對外貿易也以一騎絕塵方式高速增長。1~4月,中國進出口和出口分別增長28.5%和33.8%。中美貿易順差再創新高,1~4月,中國對美出口增長49.3%,高于33.8%的總體出口增速。這說明即使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25%關稅,美國人也要買中國產品,而且買得更多!中國產品成了全世界最硬的通貨。攻守易勢,“中國制造”助力中國在對美貿易中進一步掌握價格話語權。
拜登政府原計劃以民眾能接受的一定程度的價格上漲來換取更強勁的經濟復蘇和更廣泛的支持,但此次用力過猛,租金、食物、交通等生活必需品價格同時上漲,使得低收入階層遭受繼新冠疫情打擊的二次傷害。有統計稱,新冠疫情后,美國政府支出增幅幾乎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兩倍。如此猛藥帶來的后遺癥也快速顯現:股市泡沫風險積聚、國債利率屢創新高,天價債務難以持續。美國經濟內生結構性矛盾和政府不負責任的經濟政策相互交織,令美國經濟更加具有不確定性。
世界各國要警惕美國通脹的溢出效應,密切關注美國的政策轉向,適時根據美國政策轉向調整國內政策,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國內財富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