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6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閣同英國工商界代表舉行視頻對話會,圍繞中英關系與務實合作、新冠肺炎疫情、應對氣候變化、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服務貿易合作、促進人文交流等議題進行對話交流。標準人壽、帝亞吉歐、怡和、阿斯利康、沃博聯、英國石油、力拓集團、捷豹路虎、高偉紳律師事務所、施羅德集團、倫敦大學學院、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等30多家跨國公司和知名機構負責人出席。
李克強表示,當前國際形勢依然存在諸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中英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世界主要經濟體,是維護世界和平、推動共同發展、捍衛多邊貿易體系的重要力量。一個穩定的中英關系有助于維護自由公平貿易、促進世界經濟復蘇、應對全球性挑戰、增進雙方人民福祉。我們愿同英方鞏固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異,深化互利共贏合作,通過平等對話積累共識、化解分歧,推動中英關系健康穩定發展。
與會英方人士對兩國經貿關系蓬勃發展感到滿意,表示中國是英國重要經貿伙伴,英國工商界高度重視中國市場,對中國發展充滿信心,兩國在金融、服務、農業、醫療、教育、制造業、基礎設施等領域合作有巨大雙贏空間。英工商界期待進一步加強對華貿易和投資關系,深化務實領域合作,推動英中總體關系發展。
6月30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同烏克蘭基礎設施部長庫布拉科夫分別代表本國政府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烏克蘭政府關于深化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合作的協定》。根據《協定》,中烏雙方鼓勵兩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在道路、橋梁、軌道交通等領域積極開展合作,推動構建兩國更加緊密的經濟聯系,并將為實施合作項目提供必要幫助和支持。
中國與烏克蘭互為戰略合作伙伴,積極開展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近年來,兩國經貿關系深入發展,在基礎設施領域合作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中國企業在烏承包工程市場新簽合同額已連續兩年超過20億美元,為烏實施經濟發展項目做出積極貢獻。當前,烏克蘭政府正在實施“大型基建”倡議,積極推動交通、電力等領域基礎設施升級改造。中烏基礎設施領域合作富有潛力,前景廣闊。2021年是中烏戰略伙伴關系建立10周年,該《協定》簽署是中國和烏克蘭兩國政府深化經貿合作的具體行動,回應了兩國企業加強互利合作的需求,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
7月1日至2日召開的石油輸出國組織和非歐佩克產油國(OPEC+)部長級會議就原油增產問題進行談判,均未達成一致協議。7月5日,OPEC+新一輪原油增產談判會議取消,全球石油市場將繼續面臨供應緊張和價格上漲。
沙特阿拉伯等國在7月1日舉行的會議上主張,今年8月至12月日均原油供應量每月環比增加40萬桶,而阿聯酋則主張更激進地增加供應。如果無法達成新的協議,阿聯酋準備接受維持8月產量不變。
分析人士表示,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持續復蘇,全球原油需求缺口將逐漸擴大。據預計,7月全球原油供需缺口將略低于日均200萬桶,即便日均產量增加60萬桶,8月全球原油市場供需缺口仍將擴大至日均250萬桶。目前OPEC+主要成員提出的增加供應方案偏于保守,這意味著國際石油市場供需局面將保持緊張。如果OPEC+在向市場增加石油供應方面持保守態度,短期內油價可能突破80美元/桶。
據《國際金融報》報道,英國自脫歐后,倫敦領先的金融中心地位正受到挑戰和質疑。6月29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參加美國摩根大通銀行巴黎交易中心的落成儀式,他在這一場合宣示讓巴黎“重回全球金融版圖”的雄心。英國脫歐后,諸多金融機構將數千億美元的資產和數千名員工轉移到歐洲大陸。摩根大通在巴黎的交易中心正是歐洲金融格局逐漸變遷的最新例證。
倫敦和巴黎都曾是19世紀全球領先的金融中心,但在進入20世紀之后經歷了不同的命運。倫敦仍穩坐國際金融中心頭部位置,巴黎的影響力則逐漸下降。但在過去的20年中,金融管制放松、國際化和單一貨幣的出現重新激活了兩者之間的競爭。馬克龍目前著眼招攬全球投資,希望在英國脫歐的契機下,促使巴黎成為全球重要金融中心。總部位于倫敦的智庫New Financial在5月的一份報告中表示,離開英國并在歐盟成立部門的440家企業中有102家選擇了巴黎,僅次于都柏林的135家。
對于巴黎能否趕超倫敦,相關分析稱:首先,倫敦和全球金融網絡的“聯結性”很強,不會輕易改變;其次,倫敦金融相關法律和監管體系全球領先,適合金融創新;同時,倫敦主要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長期積累的專業能力很強,可以為全球提供良好跨境金融服務,而巴黎優勢在于歐洲本土市場以及歐元業務,但劣勢在于國際化程度,包括與美國、中國等市場聯系較弱,金融創新環境也與倫敦有較大差距。
韓國媒體7月5日報道稱,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日前通過韓國地位變更案,正式將韓國認定為發達國家。據悉,這是UNCTAD1964年成立后,首次有國家從發展中國家變更為發達國家。
韓國媒體評論稱,韓國提升為發達國家,主要是因為經濟規模的快速增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韓國外交部稱,此次韓國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得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一致認可,這也意味著韓國是通過實踐踐行“貿易是經濟發展重要手段”這一貿發會議愿景的。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韓國去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5512萬億美元,居世界第10位。根據WTO的統計,韓國去年出口額為5125億美元,居世界第7位。20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1497萬美元,居世界第26位。
成為發達國家意味著責任更重,韓國必須要承擔更多經濟和政治責任,不僅韓國國內各領域運作系統要提升到發達國家水平,整體國民意識也必須進一步提升。
巴西經濟部7月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巴西外貿順差達374.9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8.2%,創自1989年統計該數據以來最高紀錄。巴西經濟部表示,外貿順差大增得益于巴西經濟逐步復蘇,以及糧食、石油和鐵礦砂等國際大宗商品需求上漲推高商品出口價格。
數據顯示,6月巴西外貿順差達103.72億美元,同樣創歷史新高。當月,巴西出口額同比增長60.8%。數據還顯示,今年1月至6月,巴西出口總額同比增長35.8%,進口總額同比增長26.6%。經濟部官員埃爾隆·布蘭當表示,世界經濟增長提振巴西出口,今年上半年巴西對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額都有所增長,其中,對中國出口同比增長37.8%,對美國增長33.2%,對阿根廷增長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