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蘭濟民
2021年6月14日,英國皇家海軍“保衛者”號驅逐艦停泊在伊斯坦布爾,正準備啟航前往黑海。
6月23日,一艘俄羅斯艦艇向英國“保衛者”號驅逐艦進行警告射擊。隨后,一架俄羅斯蘇-24M攻擊機對英國軍艦進行了模擬轟炸。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俄羅斯首次公開對北約軍艦使用實彈進行威懾,引起國際輿論密切關注。
克里米亞被稱為俄羅斯的“南部之錨”,身處黑海要沖。1954年5月,為紀念俄烏合并300周年,在赫魯曉夫的授意下,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下令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當時顯得再正常不過的“省市轄區重新劃分”,給日后俄烏兩國的深重矛盾埋下了伏筆。
2014年初,烏克蘭爆發顏色革命,陷入了動蕩,克里米亞也受到波及。親西方的烏克蘭新政府成立后,普京立刻作出了出兵克里米亞的決定。次年,普京在俄羅斯國家電視臺攝制的《克里米亞:回歸之路》紀錄片中,明確闡述了俄羅斯對克里米亞“歷史悠久、無可爭議”的主權。但北約各國并不承認克里米亞屬于俄羅斯。近年來,克里米亞成為了北約抵近偵察和挑釁俄羅斯的重點。俄羅斯黑海艦隊前司令克拉夫琴科表示,即便在蘇聯時期,也不曾有如此之多的北約艦船駛入黑海。
去年10月,英國海軍“龍”號驅逐艦抵近克里米亞,并進入俄羅斯宣稱的領海。俄羅斯對此明確表示抗議。今年4月,俄羅斯宣布克里米亞周邊數個海域禁止外國軍艦駛入,限制從4月24日持續到10月24日。此舉引起了烏克蘭和西方的強烈不滿。與之針鋒相對,5月英國宣稱“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開始首次全球航行部署,并聲稱將派出軍艦進入黑海行動。在美及其西方盟友對俄不斷施壓的大背景下,英國作為北約的重要成員國,屢次挑釁俄羅斯,旨在突出英國在國際體系中的新角色,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保衛者”號此次行動充分體現了英國的精明。首先,精心選擇挑釁路線。事件發生后,英國反復強調英國軍艦行進路線是烏克蘭和格魯吉亞之間最直接、最受國際公認的航線。但從地圖上不難發現,該航線距離克里米亞較近,其中一部分已經進入了克里米亞周邊12海里范圍。英國想通過打擦邊球的方式,既挑釁俄方又給自己留有余地,盡可能降低敏感度。其次,英國一直與北約保持相同立場,不承認克里米亞屬于俄羅斯。英國堅稱自己“是根據國際法在烏克蘭領海進行航行”,也就不存在違反國際海洋法公約的法理問題。
實施過程,英國也做了相應準備。隨艦搭載BBC記者進行拍照取證,接近克里米亞時,官兵戴上防火白色頭罩,進入戰斗狀態,艦上武器系統準備就緒。面對俄方的無線電質詢,英方先是緘默不予回復,然后閃爍其詞,盡可能模糊處理,最后無視警告,保持沉默,靜觀其變。事件發生后,英國政府極力淡化沖突,降低調門,試圖消弭輿論關注。
然而,英國國防部機密文件在公交車站丟失讓其軍事和外交的努力大打折扣。該文件揭露了英國“保衛者”號驅逐艦在黑海海域行動的決策過程與行動目的,證明英國此次挑釁俄羅斯的行為就是“故意的”。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趁勢反擊:英國通過謊言來掩飾自己的挑釁行為,并諷刺稱,英國方面現在面臨一個難題,那就是如果有“英國的公交站”,那要俄羅斯黑客干什么?
作為沖突的另一方,俄羅斯反制有力有節。俄方遵循國際慣例,先后數次嘗試與英艦進行聯系。在英艦即將進入俄所稱領海時,要求英艦向右調整航向,避免進入。但英國軍艦不予理睬,不但進入俄所稱領海,甚至表現出進一步侵權趨勢。俄艦隨即對英艦進行最后警告:如不改變航向,我將開火。先后進行兩次語音警告。英艦仍然選擇無視,繼續在俄所稱領海內航行。這才有了俄艦警告性射擊和俄戰機在英艦前進方向上投彈。最終英艦改變航向,遠離克里米亞。整體處置流程規范,海空兵力配合順暢。事后,俄羅斯高調發布了現場視頻,從視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多架戰斗機從英國驅逐艦側方飛過,充分反駁了英國的說法,也通過強有力的行動表明了自己的紅線和底線。
事發時,俄黑海艦隊為數不多的大型水面艦艇——旗艦“莫斯科”號導彈巡洋艦、11356M護衛艦“埃森海軍上將”號和“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在地中海進行軍演。對英艦實施跟監的是俄方22460型近海巡邏艇,排水量僅630噸。而英國“保衛者”號驅逐艦,屬于英國最新銳的45型驅逐艦,武備精良,滿載排水量達7350噸。兩者噸位相差懸殊,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俄羅斯大型水面艦艇缺乏的窘境。
此次英俄軍艦沖突事件進一步凸顯俄羅斯與以美國為首北約間的深刻矛盾。雙方在敘利亞、烏克蘭、網絡安全等諸多問題上分歧明顯。黑海作為對峙的最前線,劍拔弩張時有發生。
盡管美俄總統會談給雙方關系帶來一定積極因素,但北約和俄羅斯“制裁和反制”的互動模式并沒有改變。對于英俄當前的對抗局面,美國一方面幫腔英國否認入侵俄領海有關指控,另一方面不斷強化歐洲方向軍力部署,意圖對俄施壓。美國導彈防御局近日表示,美軍已開始在波蘭雷濟科沃基地安裝陸基“宙斯盾”導彈防御系統。同時,美國防部副部長凱瑟琳·希克斯近日下令交付11枚“標準-3”Block ⅡA反導攔截彈。這些導彈可能部署在歐洲各地的美軍艦上。為緩解近期緊張局勢,法國和德國曾呼吁歐盟與俄總統普京舉行峰會。但該提議并未得到積極回應,反映了雙方的戰略互信已處于較低水平。
當前,俄英海上沖突影響仍在發酵,外溢效應明顯。北約和俄羅斯繼續強化對彼此的戰略威懾與施壓力度。一方面,雙方輪番舉行大規模軍演。俄羅斯于6月26日在地中海東部舉行導彈發射演習,地點距離英國航母只有30公里。配有“匕首”高超音速導彈的米格-31戰機首次部署敘利亞,重點演練對地中海目標實施打擊。美國海軍與烏克蘭海軍一年一度的“海風-2021”演習于6月28日至7月10日在黑海舉行,來自32個國家的5000名軍人和32艘艦艇參演,規模空前。另一方面,海上緊張對峙再次發生。6月24日,荷蘭“埃弗森”號護衛艦駛向刻赤海峽,俄軍戰機緊急起飛防止其出現越界情況。荷蘭方面稱,俄羅斯戰斗機配備有炸彈和空艦導彈,同時使用機載電子戰系統干擾“埃弗森”號上的電子設備。
在俄羅斯與西方戰略互信嚴重缺失且對話受阻,軍事對抗“燃點”與“爆點”又持續增加的背景下,雙方間軍事博弈在短期內難以降溫,甚至有升溫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