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璦琴
【摘要】目的:分析多元化康復護理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干預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9 年4 月至2020 年8 月接收的84 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隨機均分為兩組。將實施常規護理的42 例設為對照組,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開展多元化康復護理的42 例設為研究組。于術前、術后6 個月采用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表、SF-36簡易生活質量評估表對兩組進行評定。結果:兩組術后6 個月Lysholm各項評分及SF-36評分與術前相比均明顯增高(P<0.05),且研究組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結論: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實施多元化康復護理,可有效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顯著提升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多元化康復護理;脛骨平臺骨折;膝關節功能;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4-0120-02
脛骨平臺骨折是膝關節創傷中常見骨折之一,通常由高能暴力引起。骨折發生后患者可出現膝關節腫痛、活動受限、關節腔內積血等臨床表現,且常伴有半月板損傷,可導致患者生活能力受到削弱,生活質量亦大幅度降低[1]。目前主要通過手術復位內固定來恢復患肢正常力線,實現骨折端愈合。有關研究表明,脛骨平臺骨折后易造成內外平臺受力失衡,手術治療后亦需要較長時間才可恢復健康。而術后給予有效的康復護理則有利于加快康復進程,促使患肢盡快恢復原有功能。多元化康復護理為一種新穎的康復護理模式,旨在通過為患者提供符合其康復需求的一系列護理措施,促使其盡快康復出院[2]。本研究將此護理模式應用于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中,效果較佳,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次納入對象為本院2019 年4 月至2020 年8 月收治的84 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劃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2 例。對照組男、女分別為26 例、16 例;年齡最小24 歲,最大67 歲,(46.37±6.24)歲;Schatzker分型:Ⅰ型28 例,Ⅱ型14 例;骨質缺損范圍3.61~5.82(4.63±0.75)cm。研究組男、女分別為25 例、17 例;年齡最小25 歲,最大67 歲,(45.82±6.41)歲;Schatzker分型:Ⅰ型27 例,Ⅱ型15 例;骨質缺損范圍3.57~5.86(4.71±0.73)cm。兩組患者性別、年齡、Schatzker分型、骨質缺損范圍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通過X線、CT檢查確診;(2)單純閉合性骨折,且骨折后至入院治療時間少于7 d;(3)均接受手術治療;(4)能和醫護正常溝通;(5)了解本研究內容并自愿加入;(6)經醫院倫理委員批準。
排除標準:(1)無其他部位骨折或影響肢體功能的疾病;(2)患處為陳舊性骨折;(3)存在手術禁忌;(4)精神異常;(5)病歷資料不全。
1.2 方法
對照組施以常規護理,包括按需實施切口、引流管等方面的基礎護理;進行常規康復功能鍛煉指導,即術后1 周拄拐行走,3 周后輔助應用步行器行走,8周后嘗試獨立行走等。
研究組在上述護理基礎上實施多元化康復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心理護理:深入病房和患者面對面溝通,注意在溝通中了解患者心理狀態,給予適當安撫,并就其負面情緒實施針對性疏導。同時,可告知患者通過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如聽音樂、閱讀書籍等來分散注意力。(2)飲食指導:早期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膩及滋補的食物;中期攝入高營養食物,以促進骨痂生長,如三七燉雞等;后期適宜進補,同時攝入充足的鈣質,如牛奶、乳制品等。(3)疼痛護理:指導患者通過深呼吸等方法來舒緩疼痛,同時,于術后第2 d起對患者實施按摩,由肢體近端開始,逐漸移向肢體遠端。可輔助按揉膝眼、鶴頂、陽陵泉等穴位,以改善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對于疼痛劇烈者可酌情使用鎮痛藥。(4)康復功能鍛煉:術后第2~7 d開展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每次維持5~10 s后再放松,1 組10 次,每天3 組;踝關節屈伸活動,每次3 min,每天3 次;術后1~3周開始做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屈伸度在30°以內,勻速活動,每天5 次;術后3~6 周仍做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活動幅度以5°/d增加,同時開展坐位、站立及步行訓練,每項訓練15 min/次,每天3 次;術后6~12 周開展肌力對抗訓練、負重行走訓練;術后12 周后鼓勵患者參與輕度的體育運動,如騎車等。(5)健康教育:向患者傳授健康知識,包括調整生活方式,戒除煙酒,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適當開展體育運動,當出現不適時應及時就醫等。
1.3 觀察指標
(1)膝關節功能:采用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表[3]并從疼痛、腫脹、屈曲能力、行走能力等4 個方面進行評定,評定時間為術前、術后6個月。Lysholm評分越高,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2)生活質量:采用SF-36簡易生活質量評估表[4]進行評定。SF-36最終得分轉化為百分制,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高。評定時間為術前、術后6 個月。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比較Lysholm各項評分
兩組術前Lysholm各項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 個月,兩組Lysholm各項評分均明顯較術前高(P<0.05),且研究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比較SF-36評分
兩組術前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兩組SF-36評分均明顯較術前高(P<0.05),且研究組明顯高于同期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脛骨平臺骨折為一種常見的骨折類型,可導致患者膝關節活動障礙,進而會影響其日常生活能力。如未接受及時、規范的治療,可引起畸形愈合、創傷后關節炎等不良后果,不僅會增加治療難度,嚴重還可影響預后。手術是治療此病的最佳選擇,但研究表明,術后患者患肢能否完全恢復除取決于醫師醫術外,還和術后康復護理密切相關[5]。如患者術后未在合適時機給予恰當的康復護理,則可能造成復位丟失、肌肉粘連等,從而可致手術療效受到影響。此外,有研究認為,骨折術后患者常因預后不理想或給其家庭帶來負擔而出現抑郁、沮喪等負面情緒,進而會影響其對功能鍛煉的配合度,最終導致康復進度延緩[6]。
多元化康復護理是將個體化及全方位護理有效融合而成的一種現代護理新模式,彌補了常規護理針對性差、服務內容過于簡單等缺陷,對于護理服務質量具有積極的改善作用。有研究表明,于骨折患者術后實施此康復護理模式,通過為患者開展一系列針對性的康復護理舉措,則有助于提升康復效果[7]。本研究對納入對象實施多元化康復護理,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6 個月Lysholm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同組治療前及同期對照組。提示采取此護理模式可促使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更好地恢復。分析其原因是多元化康復護理在實施過程中注重結合患者身心狀態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以滿足患者康復需求。術后及時掌握患者心理狀態,并就其負性情緒采取有效的心理學方法進行疏導,可將其心理調試至最佳狀態;根據患者骨折愈合特點實施階段性的飲食護理,可促進骨痂生長,同時可保證患者能量供給,為功能訓練的開展創造良好條件;加強疼痛護理,可減輕患者軀體上的疼痛,避免其因畏懼疼痛而不進行主動活動;根據患者身體狀況為患者量身打造康復功能鍛煉方案,鍛煉過程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活動幅度及強度由小至大,活動時間逐步增加,除可防止肌肉萎縮、關節粘連等并發癥發生外,同時可改善患肢血運,加速骨質愈合,從而可促使膝關節功能恢復[8]。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術后6 個月SF-36評分明顯高于同組術前及同期對照組。提示多元化康復護理通過實施一系列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護理措施,則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多元化康復護理在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中應用,可促使患者膝關節功能盡快復原,促使患者生活質量大大提升。
參考文獻
[1] 吳婭琴,吳岸敏,李晶晶,等.系統性康復鍛煉用于脛骨平臺骨折術后的效果評估[J].中國現代醫生,2020,58(4):114-117.
[2] 崔霞,朱宗紅.多元化護理康復鍛煉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18,35(4):824-826.
[3] 鄒占億,竇思東,鄢行輝.溫針灸陽陵泉聯合等速肌力訓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療效與對視覺模擬評分法和Lysholm膝關節評分的影響[J].世界中醫藥,2018,13(9):2292-2299.
[4] 李俊,劉朝杰,李寧秀,等.生命質量評價量表SF-36中國量化標準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01,32(1):36-38.
[5] 邢曉麗,楊喆,田瑞瑞.專科護士主導的康復護理干預模式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膝關節功能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0,26(24):3338-3343.
[6] 劉溫溫,劉佩華,宋妮,等.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3(12):169-170.
[7] 高雅杰.基于多元化康復模式的護理干預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8,40(1):152-156.
[8] 劉慧鑫,張小娟,楊茸.基于多元化康復模式的護理干預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貴州醫藥,2019,43(11):1832-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