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紅
摘? 要:生命觀是大學生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思想內容。對大學生展開生命觀教育,幫助大學生養成積極健康的生命觀,引導大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有利于實現大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本文探討了大學生生命觀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提出了大學生生命觀的養成路徑。以期加強對大學生的生命觀教育,幫助大學生養成積極的生命觀,強化社會、學校以及家庭對大學生生命觀養成的支撐和引領,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生命觀
中圖分類號:G4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9-0032-03
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肩負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使命。因此,新時代大學生既要具備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修養,又要具備積極向上的生命觀。近年來,大學生不尊重生命、不珍惜生命的現象時有發生,這說明大學生生命觀的養成存在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分析大學生生命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幫助大學生養成積極的生命觀。
一、關于大學生生命觀的基本理解
生命是所有生物存在的過程。廣義的生命主要包含動物、植物和人的生命。狹義的生命專指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價值生命的統一體,自然生命是價值生命的載體,價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靈魂[1]。生命觀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對生命的根本觀點和根本看法,屬于人生觀的范疇,包括生命認知、生命態度、生命價值、生命教育等方面[2]。生命觀是人對生命的根本觀點和看法,即人在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關于生命認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信念的根本觀點和看法。因此,大學生生命觀是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關于生命認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信念的根本觀點和看法。
二、大學生生命觀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生命觀積極與否關系著大學生能否健康成長。總體上看,大學生大多擁有積極的生命觀,但部分大學生生命觀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生命認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信念四個方面。
(一)生命認知不全面
認知就是個體對客觀事物的總體感覺、知覺、記憶等,即人們認識具體事物的過程。認知是全面了解事物的必由之路。生命認知就是對生命的認知。系統全面地認知生命,有利于樹立積極的生命觀,進而從事積極的生命觀行為,為實現人生價值奠定基礎。大學生尚未深入認識世界,對世界的認知是不全面的,生命認知也是不全面的。其一,部分大學生對生命的存在和本質認知不全面。他們認為生命就是活著,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權力。其二,部分大學生對生命責任的認知不明確。有些大學生認為生命是自己的權利,忽視了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肆意妄為,每天無所事事,熬夜打游戲,甚至一遇到困難就輕生或者傷害他人,虐待其他生命。其三,部分大學生對生命價值認知理解不清晰。生命是珍貴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價值。一些大學生對生活感到迷茫無措,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得過且過。
(二)生命情感不濃厚
情感指的是人的喜、怒、哀、樂等心理表現[3]。情感是能夠喚起個體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動機,是個體心理活動的領導者,也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手段。生命情感是個體對生命的喜、怒、哀、樂等情感體驗。大學生生命情感不濃厚表現為不熱愛生命、不尊重生命。一方面,他們不愛惜自己的生命。部分大學生存在危害個人身體健康的行為,比如熬夜、濫用藥物、不運動等,還有少數大學生出現自殘自殺的行為。另一方面,不尊重他人生命或者其他生命。少數大學生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傷害同學,傷害動物、植物。
(三)生命意志不強烈
意志是指個體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并圍繞這個目標采取行動、克服困難、實現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對個體社會活動具有調節作用。當意志強烈,個體社會活動曲折前進,終會實現目標。反之,則容易被困難壓倒而半途而廢。大學生生命意志不強烈表現在:有些大學生選擇放棄來逃避困難,在面對困境或極端條件時,缺少堅持精神和活下去的渴望,輕易地放棄自己。
(四)生命信念不堅定
信念指的是個體認為某種情形是事實或者必將成為事實。具有堅定的信念,有利于增強自信心和責任心,從而達到某種目的。生命信念是人們對生命安全、生命價值和生命理想的堅定不移的信念以及由此產生的履行相應義務的強烈責任感。大學生生命信念不堅定主要表現在:第一,有些大學生面對挫折無法解決時,缺乏自信心和責任心,選擇放棄應對挫折或者放棄自己的生命以尋求解脫;第二,在復雜的物質世界中,缺乏生存技能和自我保護能力,沒有足夠的本領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第三,部分大學生人生規劃不清晰,對未來很迷茫,缺少生命責任感,生命信念也很容易動搖。
三、大學生生命觀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生命觀存在消極影響
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人與環境具有雙向互動性,人能創造環境,環境也能影響人[4]。大學生是社會人,大學生能夠創造積極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也在影響和制約大學生生命觀。首先,經濟環境的變遷使大學生生命觀功利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中功利主義盛行,工具理性占主導,社會競爭激烈,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容易形成功利性較強的生命觀。其次,西方消極文化的沖擊使大學生生命觀空虛化。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各種西方文化思潮涌入中國,西方文化中的享樂主義、消費主義使得大學生生命觀空虛化。最后,大眾傳媒快速發展使大學生生命觀極端化。當今時代,網絡媒體多如牛毛,價值導向也是多元的。一些極端的媒體價值導向,如利益最大化等,使個別大學生形成了極端的生命觀。
(二)學校教育的關鍵作用發揮不足
學校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生命觀教育的重要任務,近年來,為了使大學生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學校不僅要注重對大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還要對大學生進行生命觀教育,但學校教育的關鍵作用發揮不足。第一,缺少專門的生命觀教育課程。部分學校的生命觀教育主要是在心理健康課和公共思政課中進行,所講授的內容少,沒有專門的生命觀教育課程。第二,缺少專業的教師隊伍。部分學校缺少專業的生命觀教育教師,教師不專業。第三,校園環境建設忽略生命觀養成的環境創設。生命觀教育沒有在學校文化環境、校園景觀環境和生活環境中滲透,校園環境的教育作用發揮不佳。
(三)家庭對大學生生命觀教育基礎性作用發揮不佳
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生命觀養成具有基礎性作用,大學生生命觀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一是家長重視智育、輕視生命觀的養成。由于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家長普遍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生命觀的養成問題,給孩子帶來很大壓力。二是家長在生命觀教育中的示范力量薄弱。家長對待困難、對待生命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如果家長的生命觀存在消極因素,就會使大學生生命觀走向消極。三是家庭與學校在生命觀教育中缺乏溝通。家長意識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和學校的溝通,學校不能準確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不能因材施教地幫助孩子養成積極的生命觀。
(四)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忽視
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學生自身因素決定了生命觀的基本走向。大學生生命觀存在問題是大學生自身因素所決定的。第一,大學生沒有意識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大學生沒有看到自己在生命觀養成過程中的決定作用,過分依賴外部因素調節。第二,大學生在面對復雜的外部因素影響時,沒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抵制消極因素的影響,也沒有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穩定自己的生命觀。第三,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專業基礎薄弱。大學生在發生生命觀異化時,不懂得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自我教育。
四、大學生生命觀養成路徑
(一)優化大學生生命觀養成的社會環境
大學生是社會人,在一定程度上受社會環境影響,大學生生命觀的養成也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幫助大學生養成積極的生命觀需要社會環境的支撐。因而,亟須變革社會環境。第一,優化經濟環境。優化經環境需要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發展,為大學生生命觀養成創造優質的物質條件。第二,優化文化環境。優化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的文化環境要規范文化市場,打擊、抵制消極的社會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主流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第三,優化輿論環境。改善輿論環境需要強化大眾傳播媒介工作者的責任感,相關部門企業應對傳媒從業人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從業者的職業道德素養,積極傳播正能量。
(二)發揮學校教育的關鍵作用
學校是大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主陣地,也是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的主渠道。幫助大學生養成積極的生命觀需要發揮學校教育的關鍵作用。學校需要履行分內職能,積極開展生命觀教育工作。第一,開設生命觀教育課程。學校應將生命觀教育作為必修課,通過課程學習幫助大學生認識生命、理解生命,從而養成積極的生命觀。第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學校可開展專業教師培訓,建設一支專業的生命觀教育教師隊伍。第三,營造具有生命觀教育特色的溫馨和諧的生命觀教育環境。學校可以建設具有生命觀教育意義的校園景觀和文化標語,組織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還可以組織成立生命觀教育相關社團,讓大學生認識生命觀養成的重要性,從而重視生命觀的養成。
(三)發揮家庭教育的基礎性作用
大學生生命觀養成離不開家庭教育,但是因為受社會環境影響、父母教育方式等影響,家庭教育仍需改進。首先,家長應關注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適度開展生命觀教育。其次,家長應規范自身行為樹立良好榜樣。家長應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促進孩子生命觀的養成。最后,家長應加強與學校溝通,家校配合共同促進大學生生命觀養成。家長應正確認識自己在大學生生命觀教育中的作用,積極配合老師,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進孩子生命觀的養成[5]。
(四)強化大學生自我教育意識
大學生生命觀的養成需要大學生自身不斷修養,樂于學習。強化大學生自我教育意識是推動大學生生命觀養成的重要路徑。第一,大學生需要明確自己在生命觀養成中的決定性作用,理解生命觀養成的重要意義;第二,大學生生命觀養成需要大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抵制社會、學校和家庭中的消極因素,堅定戰勝困難的信念;第三,大學生應提升自身素質,加強自我教育。大學生可在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中全面認知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強化生命意志,堅定生命信念。首先,大學生要認識生命的本質,理解生命的意義。大學生可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認識生命、感悟生命,也可查閱資料了解生命的本質和生命的價值。其次,大學生可在社會生活中體驗生命的情感,感悟生命,熱愛生命,尊重生命,從而讓自己養成積極向上的生命觀。再次,大學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勇于堅持,敢于同困難做斗爭,不折不撓,鍛造具有排除障礙進行行為選擇的力量和堅持精神。最后,大學生要堅定對理想、人格、原則、規范的堅定不移的信仰,具備履行相應義務的強烈責任感。
五、結語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因此,引導大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養成積極向上的生命觀極為重要。本文梳理了大學生生命觀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指出大學生生命觀的養成路徑,期望可以引領大學生養成積極的生命觀,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 馮建軍. 生命與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 李永兵,李家富. 當代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的價值審視[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2):61-64+68.
[3] 劉濟良,王定功. 呵護生命——生命教育的人文關懷[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4] 宇文利,楊席宇.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環境”關系論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應用[J]. 思想教育研究,2016(05):26-30.
[5] 潘明蕓,吳新平. 大學生生命觀調查及對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02):129-133.
(薦稿人:張晶,渤海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