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慧
摘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利用滲透語用和筆法總結來進行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共情能力以及寫作能力,但是對于使用滲透語用和筆法總結教學方法的使用,卻還有待考量。本文以《麻雀》的教學為例,展現利用四格漫畫,滲透語用,總結筆法來提升學生領略語言魅力,提升共情能力的教學方法,希望對筆者教學進行思考總結的同時,能為其他老師提供一些語文閱讀教學的有益思路。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滲透語用;筆法總結;教學方法
對語言魅力的感知,是一種能探究到文本深層次內涵的豁然感受,對于小學學生來說也是解析文本的基本素養。在閱讀教學中,帶領學生思考如何讓學生的智慧穿梭于文本的文字當中,是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孜孜不倦思考的問題。經過筆者相關研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利用滲透語用規律,引導學生體會文字用法,感受語言魅力。而了解作者生平,從知人論世到總結筆法,可以讓學生感知文字風格,提升共情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利用滲透語用和總結筆法來實現學生感知語言魅力的目標。
一、巧用四格漫畫,理清文本脈絡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首先讓學生能夠理清文本的脈絡,了解了文本的整體布局,對文本的層次內容有所把握,才能夠去開展更深層次的閱讀教學。四格漫畫是一種十分直觀的閱讀教學導入方式,教師可以利用四格漫畫進行閱讀文本導入,在小學閱讀文本中,十有八九的文本都可以通過四個結構層次來進行梳理,而四格漫畫是通過四個格子來講述一個漫畫故事。可以發現,一篇文本通過“開端、發展、高潮、結束”的結構來理清,四格漫畫通過四個格子的內容來講述漫畫故事,二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果將文本脈絡理清,將四個結構的內容放入四個格子,可以清晰明了讓學生把握文本的整體脈絡。
在《麻雀》一課的導入過程中,教師利用四格漫畫,讓學生自己大聲朗讀一篇課文后拿出學習單,用文字的形式,把這篇課文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梳理出來,寫在四格漫畫的方框里,并在文中進行標記。教師利用四格漫畫直觀呈現敘述框架,將“起因,經過,結果”中的經過再細化成“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通過“漫畫格子”的大小直觀呈現讓學生敘述時候的詳略分配,使學生對“高潮需要濃墨重彩地寫”有了直接的視覺體驗,為學生開展滲透語用和總結筆法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聚焦精彩內容,體會滲透語用
文本的精彩絕妙之處,是教師開展滲透語用規律教學的主要內容。在學生對文本脈絡已經有了整體把握之后,教師可以聚焦在劍拔弩張的高潮,通過引導學生對文本中文字用法、生動比喻、動作、心理描寫等出神入化的部分進行閱讀,揣摩、體會文字使用的精妙之處。
在《麻雀》的主要內容教學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聚焦到動作描寫“挓挲”“嗅”,新穎比喻“像一塊石頭似的”等精妙之處來,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地方的用法描寫了“老麻雀”怎樣的心理,循循善誘學生說出感知到什么樣的文中形象,體會到什么樣的思想情感,在學生表達之后,對學生的表達進行總結,闡述“老麻雀”的勇敢、堅毅的形象。優秀的文字,也需要優秀的讀者,在學生回答時對學生進行鼓勵,不斷提升學生對“咬文嚼字”的語用感知能力。以學文促進語言運用,教師還可以在講解文本精彩之處時,鼓勵學生在以后的寫作中可以用上這個寫作方法,用自己的筆觸去感知文字的語言魅力。閱讀教學中教師聚焦于文本的高潮部分進行仔細研讀,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品讀高潮部分細致的動作描寫,去挖掘動作背后豐富心理,去感受心理背后熱烈的母愛。讓學生在識文解字的過程中,滲透文字的真正內涵,感受屠格涅夫的語言文字魅力。
三、深入知人論世,感悟總結筆法
作家的經典作品,往往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生平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文字之間往往流露著時代的氣息,訴說著內心的故事。因此每位作家都有自己鮮明的文字風格,巴金的熱烈樸素,魯迅的深刻犀利,而屠格涅夫的敘述則是自然緊湊而動人,他用極其簡練的文字去描繪最復雜深刻的感情。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對作者的創作環境進行細膩感知,了解作者創作作品的時代背景,當時作者的心境,用知人論世走進作者創作思維的世界,感知作者筆法表達的目的。
《麻雀》是屠格涅夫的暮年之作,此時的作者雖看透了人性之善惡,但又能懷有一顆悲憫之心。因此在《麻雀》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總結筆法之前,向學生介紹屠格涅夫的所處境遇,讓學生對創作的環境有所了解,學生通過對作者悲憫情懷的了解,更加輕松地可以總結出屠格涅夫筆下一花一草皆有情的文字用法。《麻雀》雖然講了老麻雀和獵狗之間的博弈,他既沒有上帝視角般去敘述老麻雀所想,但是他又通過人的動作如“發抖”“嘶啞的聲音”以及極具畫面感的“像一塊石頭”沖到獵狗面前,展示了老麻雀既恐懼又強烈護子的心理。而屠格涅夫用一個有溫度的“觀察者”的視角和精煉的文字非常適合中年段學生去觀察描寫生活中的畫面,通過對《麻雀》這篇文本的筆法總結,學生對屠格涅夫的作品風格有了初步印象,為后面的拓展閱讀打下基礎。
四、領略語言魅力,提升共情能力
學生對文本語言魅力的感知,需要在對文本理解透徹的基礎上才能夠領略到。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通過滲透語用和總結筆法,可以直截了當地把學生引入文本當中,對修辭或描寫手法的細節進行分析,對精妙的動作描寫進行體會,對作者的創作思路進行感受。因此,教師在為學生搭建滲透語用和總結筆法的教學過程中,應當給學生留足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領下不斷產生獨立思考,指導學生對文字用法進行分析,幫助學生領略語言魅力。
在滲透語用教學中,教師要在文字語用分析中加強學生中段識字并指導默讀,讓學生體會文本高潮之處用詞用字的精彩之處。另外,在學生進行語用思考時,教師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演變規律,留給孩子思考的空間才能激發孩子識字之樂,才能讓學生對感知文字魅力得心應手。在總結筆法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進行總結前的講解,在學習《麻雀》以后,總結筆法時,教師可以先將屠格涅夫創作時的創作背景向學生娓娓道來,讓學生進行體會,再結合在滲透語用學習過程中對文字妙用的感悟,對文本筆法運用進行系統的總結。教師這樣一套從滲透語用到筆法總結的教學流程,十分清晰明了,從細節著手,從觀察入微,從總結收尾,學生便能夠對文本語言魅力進行準確把握。學生感知語言魅力的能力,可以顯著提升學生對文本思想感情共情的能力,因為此時學生已經進入一個用思維和感官體會語言表達的世界,也很容易對文本產生共鳴,可以全面提升學生對不同文本的閱讀水平。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將語用規律滲透到教學之中,提升學生加強感知文字語言魅力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寫作技巧。同時,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考慮將滲透語用與總結筆法相結合使用,提升學生讀文識字應用能力,拓展學生思維,拓寬學生閱讀面,為學生感知不同語言風格奠定基礎。總之,筆者以對《麻雀》的教學為例,通過帶領學生從四格漫畫理清脈絡,到滲透語用感知語言,再到知人論世總結筆法的過程,展示了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語用和筆法總結方法,希望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一些有益思路。
參考文獻
[1]鞠亞芹.讀寫融合,基于核心素養的語用模式[J].語文世界(小學生之窗),2020,(09):24.
[2]袁永輝.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用理念滲透途徑探析[J].學苑教育,2020,(11):39.
[3]孫玉亭.遵循語用規律? 錘煉表達技巧[J].語文世界(小學生之窗),2020,(03):38-39.
[4]丁麗.主題型閱讀教學中滲透語用訓練的方法探微[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8,(12):37-38.
[5]曹明海.語文課程內容的語用性建構[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60(0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