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波 喬建強











【摘要】瀘州市渡改橋工程九支大橋主橋為(117+225+117) m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部分斜拉,采用塔梁固結、墩梁分離體系。主梁采用單箱三室斷面,采用懸臂澆筑施工;索塔為單柱式花瓣造型;斜拉索為單索面雙排索,采用扇形布置,斜拉索梁端采用齒塊錨固于主梁箱室內,塔端采用分絲管式索鞍,索塔設置抗滑裝置。主墩為花瓶造型的雙箱空心薄壁墩,基礎為鉆孔灌注樁群樁基礎。文章重點介紹主橋結構設計及相關計算。
【關鍵詞】部分斜拉橋; 塔梁固結; 結構設計; 結構計算
【中國分類號】U442.5+4【文獻標志碼】A
鐵路與公路
部分斜拉橋主要以梁的受彎、受壓、受剪和索的受拉來承受豎向荷載,主梁以壓彎為主,與一般斜拉橋相比,主梁要承受較大的彎矩,梁高較大,整體剛度主要由主梁提供,斜拉索的剛度起輔助作用,因此主梁比一般斜拉橋的梁部剛度要大,是介于斜拉橋與連續梁之間的一種橋型。 其主梁截面形式更接近于連續梁或連續剛構,在邊孔與中孔跨徑比方面,部分斜拉橋沒有端錨索與邊墩連結,其邊中跨比也更接近連續梁結構,一般在0.5~0.6之間[1-3]。
1 工程概況
瀘州市渡改橋九支大橋工程起自四川省合江縣九支鎮縣道X003,跨越赤水河及河濱西路后,沿人民南路接引道,止點接于赤水市紅軍大道形成“T”字形道路連接。路線全長1 255.402 m,其中橋梁長764 m(主橋孔跨布置為(117+225+117) m預應力混凝土部分斜拉橋,引橋長305 m)。
九支大橋位于赤水河蛤蟆口灘尾深槽河段至柴塊灘灘頭之間,橋位上游為大田谷彎道,橋位附近及下游河段較為順直。橋位河段枯水河寬約160 m,河床底質為基巖,不易受水流沖蝕,具有較強的抗沖性,河床多年來一直穩定。橋區段為Ⅴ級航道,其通航凈寬要求不小于139 m,凈高不小于8 m,水流方向與橋軸線夾角約為10 °(圖1)。
2 主要技術標準
(1)公路等級: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兼顧集散功能)。
(2)設計速度:60 km/h。
(3)設計荷載:公路-I級,人群荷載2.5 kN/m2。
(4)通航等級:Ⅴ級,通航凈空高度8 m。
(5)設計洪水頻率:1/300。
(6)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
3 主橋總體設計
3.1 平、縱、橫設計
經前期工可、初步設計階段橋位充分比選,九支大橋橋位最終確定在距離下游赤水河一橋約1.9 km。受兩側既有建筑物和紅線寬度限制,赤水岸部分主、引橋處于平曲線段內,曲線半徑200 m,赤水岸主橋邊跨約40.6 m處于緩和曲線段。
標準寬度段主橋橋面寬度為24 m(圖2),橫斷面布置為:0.25 m人行道欄桿+2.0 m人行道+0.75 m硬路肩+2×3.5 m車行道+0.5 m路緣帶+3.0 m中央分隔帶(拉索錨固區)+0.5 m路緣帶+2×3.5 m車行道+0.75 m硬路肩+2.0 m人行道+0.25 m人行道欄桿。
3.2 橋孔布置
九支大橋跨越赤水河,航道等級為Ⅴ級航道,主跨跨徑需滿足通航凈跨需求;另外橋位位于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滿足通航、漁評相關專項論證要求下,主橋跨徑最終確定為(117+225+117) m。
4 結構設計
4.1 主梁設計
主橋箱梁采用三向預應力體系,按C60全預應力構件設計,主梁采用變高度單箱三室截面(圖3)。頂板標準段寬24.0 m,赤水岸邊跨變寬段,頂板寬度為24~26 m;標準寬度段頂板懸臂長度3.308 m,赤水岸變寬段采用調整懸臂長度適應路線變寬,頂板懸臂長度3.308~4.308 m。跨中梁高3.2 m,主墩頂梁高7.8 m,梁底曲線按1.8次拋物線形變化,中跨直線跨長57.0 m,邊跨直線長33 m。標準寬度段頂板懸臂長度3.308 m,頂板板厚28 cm,底板板厚由跨中28 cm按1.8次拋物線形變化至3#截面65 cm,1#節段底板后從3#截面65 cm線性變化至2#截面85 cm。中腹板為直腹板,板厚為45 cm。邊腹板為斜腹板(1∶0.29),1#節段腹板厚度從80 cm漸變至70 cm;懸澆段至合龍段邊腹板厚度為70 cm、60 cm、50 cm三種厚度,分兩次漸變。懸臂板端部厚20 cm,根部板厚75 cm。在支點和斜拉索錨固處設置橫隔板,橫隔板上設有人孔。
主墩處主跨側主梁無索區長度39.8 m,根部無索區與主跨跨徑比為0.177。跨中無索區長度33.4 m,跨中無索區長度與主跨跨徑比為0.148;拉索區長度56 m,主梁上索間距4 m。主梁零號塊長度為11 m,懸臂施工節段長度分為3×3.5 m、23×4.0 m、3.5 m,全橋共設3個合龍段,中跨合龍段長度為2.0 m,邊跨合龍段長度為1.5 m,邊跨現澆段共長3.82 m。為保證主梁懸臂施工,零號塊下設臨時固結塊,固結塊與零號塊同時采用C60混凝土澆筑,中跨合龍后并張拉合龍束后切除臨時固結塊進行體系轉換。
4.2 索塔及斜拉索設計
主橋索塔采用單柱式花瓣造型索塔(圖4)。索塔采用C50鋼筋混凝土實心矩形截面;索塔高32 m,縱向橋寬2.2 m;橫橋向索塔底部寬8 m,索區橫橋向寬4.5 m,頂部橫橋向寬6 m。索塔放置于主梁3 m寬分隔帶內,與主梁0號塊固結。塔端索間距為0.8 m。斜拉索為單索面雙排索,梁端布置在中央分隔帶上,錨固于主梁中箱內,全橋共60對索。斜拉索采用環氧噴涂鋼絞線單層無粘接筋,索體由多股無粘結高強度平行鍍鋅鋼絞線組成,外層裝有HDPE護套管。單根鋼絞線規格直徑為15.24 mm,規格為31(37、43)-ΦS15.2三種規格,其標準強度fPK=1860 MPa。斜拉索采用兩端梁體箱室內對稱張拉,梁端錨具采用M250可換索式群錨體系;索塔采用分絲管索鞍以便斜拉索通過,索塔兩側采用單側雙向抗滑錨固裝置,抗滑鍵布置于轉向鞍的一側,抗滑性能好且施工方便(圖5)。
4.3 下部結構設計
主墩均采用花瓶造型。九支岸主墩較矮,墩高9.5 m,采用實心墩設計;赤水河岸主墩墩高20 m,采用花瓶形雙箱空心薄壁墩。主墩橫橋向寬12~15.7 m,順橋向寬8.5 m,標準段邊壁厚80 cm,中壁厚100 cm,主橋主墩各設置三個100 MN大噸位球型拉索鋼支座。主墩下采用承臺接群樁基礎。承臺為矩形截面,外形尺寸:20.5 m(橫)×16.5 m(縱),承臺厚度5 m。九支岸主墩基礎采用土圍堰施工,赤水岸主墩基礎采用組合圍堰(鋼板樁+咬合樁)施工。根據通航報告論證,河道內主橋墩應設置防撞設施,橋墩防撞設施按300 t級船舶撞擊標準設防;九支岸橋墩處于岸上不再設置防撞設施,赤水岸設置不隨水位變化的固定式防撞體,防撞體頂面高于最高通航水位不小于1.3 m。
交界墩采用透空的雙柱花瓶墩,墩頂設置蓋梁,蓋梁按A類預應力構件設計;承臺底設置4根樁徑為1.8 m的樁基礎。所有橋墩基礎采用沖孔灌注樁。
5 結構分析計算
5.1 計算模型
總體靜力計算采用Midas Civil 2019(圖6),整體分析有限元模型所有橋梁的主要部位都進行準確反映,混凝土主梁采用單主梁模型,采用空間梁單元模擬;斜拉索采用桁架單元模擬,索塔采用考慮剪切變形的空間梁單元模擬。模型按施工流程進行施工過程加載。
5.2 主要計算結論
(1)正截面抗彎、斜截面抗剪承載能力驗算(圖7、圖8、表1、表2)。
主梁持久狀況正截面抗彎、斜截面抗剪承載能力效應-抗力包絡圖見圖7、圖8,由圖表1、表2可見:主梁的正截面抗彎、斜截面抗剪承載能力驗算滿足規范[4]要求。
(2)短暫狀況主梁應力計算結果。施工過程中,主梁最大拉應力為1.1 MPa,該應力出現在體系轉換時主梁下緣。主梁最大壓應力為-19.8 MPa,出現在張力預應力束時主梁上緣。短暫狀況下主梁受力滿足規范要求。
(3)持久狀況正常使用極限狀態抗裂驗算。①結構正截面抗裂驗算。持久狀況正常使用極限狀態下主梁墩頂位置頂緣最小壓應力為1.9 MPa,在跨中底緣最小壓應力為0.62 MPa,主梁全截面均處于受壓狀態,正截面抗裂滿足規范要求。②結構斜截面抗裂驗算。持久狀況正常使用極限狀態下斜主梁全截面均處于受壓狀態,正截面抗裂滿足規范要求最大主拉應力為0.75 MPa,小于規范規定的1.14 MPa,滿足要求。
(4)持久狀況正常使用極限狀態最大壓應力驗算。主梁正截面最大壓應力力為18.33 MPa小于規范規定值19.25 MPa;主梁斜截面最大主壓應力為14.4 MPa小于規范規定值23.1 MPa;均滿足要求。
(5)主梁剛度驗算。在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考慮撓度長期增長系數后主梁活載作用下中跨主梁撓度為1.4×12.47 cm=174.6 mm小于L/600,滿足要求[5]。
(6)索塔強度驗算。索塔承載能力驗算最小安全系數1.22,也處于塔柱變截面段頂部。竣工時,九支側橋塔塔頂向岸側偏0.54 cm,赤水側橋塔塔頂向江側偏0.22 cm。成橋10 a后,九支側橋塔塔頂向江側偏1.5 cm,赤水側橋塔塔頂向江側偏7.9 cm。
(7)斜拉索驗算。成橋運營階段,斜拉索最大應力876.6 MPa,斜拉索最小安全系數為2.12。汽車荷載作用下拉索最大應力幅為61.83 MPa,小于250 MPa,滿足要求。
(8)抗震計算及穩定分析。抗震計算根據規范JTG/T B02-01-2008《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進行計算,橋梁抗震設防類別為A 類,場地類別為Ⅱ類,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 s。
本橋抗震分析采用反應譜法進行計算,經計算主橋在永久作用效應+地震作用效應(E1、E2)組合下承載能力極限狀態驗算均滿足規范要求。
主橋結構動力特性前4 階結構自振頻率及振型特征見表3。主橋施工階段最小穩定系數為13.74,成橋運營階段最小穩定系數14.90,穩定系數均大于4,滿足要求。
6 結束語
九支大橋是瀘州市渡改橋工程之一,是連接瀘州市合江縣與遵義市赤水市的重要通道,同時是兼顧集散功能的景觀橋梁。目前本橋已進入主梁懸臂施工階段。該橋索塔及主墩造型優美,結構新穎,技術難度大。部分斜拉橋是梁式橋與?斜拉橋的一種組合體系橋梁,兼顧兩種橋型的的優點,目前部分斜拉橋已在全國得到推廣應用。本橋的結構設計可為部分斜拉橋設計積累經驗,也提供了工程參考。
參考文獻
[1] 彭衛國,崔鐵萬,朱孟君.荷麻溪大橋部分斜拉橋設計[J].公路,2007(5):87-89.
[2] 關偉.浮山縣丞相河特大橋主橋結構設計[J].山西交通科技,2018(5):61-65.
[3] 劉士林,王似舜.斜拉橋設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4] JTG 3362-2018 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S].
[5] JTG/T D65-01-2007 公路斜拉橋設計細則[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