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我國鐵路工程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使得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日益頻繁,大大提升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而接觸網作業車作為維護鐵路安全的重要設備,加強對其的管理尤為重要,每年因接觸網作業車引發的事故問題非常多,為了保障鐵路檢修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必須要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切實提高接觸網作業車的工作質量。基于此,本文將圍繞接觸網作業車的常見事故展開全面分析,然后再此基礎上提出針對性預防措施,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接觸網作業車;事故分析;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U226.52 文獻標識碼:A
0 前言
在鐵路事業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接觸網作業車在維護鐵路安全方面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強對其常見事故的分析與預防措施研究,既是保障檢修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同時也是維護整個鐵路安全運行的關鍵舉措,因此必須要引起重視。就現階段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各地區的接觸網作業車發生的事故不勝枚舉,不僅給工作人員及單位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還會嚴重阻礙鐵路建設的步伐,不利于我國的電氣化建設。由此可見,在新時期社會背景下,加強對接觸網作業車常見事故分析與預防措施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1 當前接觸網作業車的常見事故分析
1.1 脫軌事故
通過相關調查可以發現,因車輛脫軌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占比非常大,且對人員傷害較大,因此需要額外注意造成這一事故發生的原因。具體來說,大致包括以下幾個問題:其一,部分工作人員在操作接觸網作業車的過程中,為了追求作業速度,會出現超速行駛或者盲目搶點的情況,極易發生安全事故。其二,部分工作人員的操作水平較低,在車輛制動過程中容易出現操作失誤,尤其是在多輛作業車聯掛操作時,一旦某一車輛跟不上進度,就會造成車輛的撞擊以及脫軌,影響人員的人身安全。其三,在進行一些較為特殊的作業時,沒有合理借助專用的轉向架裝置,也極易因為轉向不及時而造成脫軌現象的發生。其四,車輛本身質量存在問題,沒有被及時發現,使得車軸出現松動過度磨損現象,進而增加了車輛脫軌現象的發生率。
1.2 切軸事故
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接觸網作業車發生切軸事故的概率也不在少數,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這幾個因素:首先,在處置一些大型貨物時,接觸網作業車有時會與平板車相連接,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注重對平板車的質量檢查,導致有的平板車裝配不良,無法承受大型貨物的重量,就會導致車軸的承載力過大,進而發生切軸現象。其次,車輛的維護保養工作不到位,沒有定期安排工作人員對接觸網作業車進行全面的檢查與維修,極易發生因車輛潤滑失效而導致切軸事故的發生,危及人員安全;最后,沒有合理把控作業車的使用年限,導致部分設備零部件出現老化或者過度磨損的現象,增加切軸事故發生率。
1.3 冒進或擠岔
在接觸網作業車的常見事故中,冒進或擠岔的現象也非常顯著,造成這一事故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構成:第一,操作人員在作業時沒有全神貫注,注意力不夠集中,當出現突發狀況時,不能及時采取措施來應對,使得問題嚴重化,進而導致事故的產生,還有部分操作人員會形成自我為中心的主觀臆斷,這也是造成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其二,操作人員缺乏安全意識與責任意識,沒有嚴格按照相關的流程進行作業,經常出現超速、不在規定區域內行駛等情況,大大增加了事故發生的幾率,還有部分操作人員自身的技術水平有限,工作熟練度不夠,也極易發生事故問題。
1.4 掛重鉤及區間停車
造成掛重鉤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操作人員未嚴格執行相關的規章制度,操作過程過于簡化,導致一些細節問題難以被發現,進而引發事故問題。其二,部分操作人員在聯掛的過程中,沒有掌握好車輛間隔以及車輛運行速度,在剎車時就會因為過程不夠而引發事故。其三,在操作接觸網作業車時,通常還需要安排人員在場外監督,但是部分單位沒有落實這一工作,因而也增加了事故發生的幾率。造成區間停車事故發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操作人員在開車前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導致燃油過量使用,進而出現區間停車現象。其二,因操作人員操作不當造成離合器損壞,或者車輛散熱不夠充分導致柴油機活塞卡死停車。
1.5 檢修平臺碰撞接觸網支柱
據相關數據資料顯示,檢修平臺碰撞接觸網支柱通常是在設備檢修過程中發生的,如果工作人員在使用完檢修平臺后沒有立即將其歸位就會造成這類事故的出現,這不僅影響后續工程的順利開展,而且還會留存一定的安全隱患,影響鐵路工程的整體建設進度。通常情況來說,該事故發生的原因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有的檢修人員沒有及時將回轉平臺回位,就直接安排司助人員發動車輛,然后造成平臺與接觸網支柱發生碰撞,進而引發安全事故。其次是司助人員個人的操作失誤問題,也會引發這類事故的發生;最后是檢修人員與司助人員的交流出現問題,沒有形成有效溝通,進而導致檢修平臺與接觸網支柱發生碰撞,影響后續工作的開展。
2 接觸網作業車故障判斷的方法
為了減少接觸網作業車的故障問題發生,需要各工作人員對接觸網作業車的故障判斷方法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將此類事故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保證鐵路工程項目的順利進行。為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其一,充分了解接觸網作業車的構造及原理,比如由哪些總成部件、零件組成,以及掌握這些零部件之間的運轉過程以及原理作用,這樣才能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可以快速、準確地找到故障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其二,應當充分掌握設計制造的缺陷和影響,并對各類配件質量的好壞加以重視,一旦部件在設計上不合理,就會直接影響后續車輛的運行,導致故障發生率增高,而配件質量出現問題也會影響作業車的正常使用,并增加故障發生的幾率,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要加強對部件設計工作的重視程度以及對配件質量的合理把控。
其三,當故障已經發生的時候,如果無法及時作業正確的故障判斷,檢修人員應當嚴格遵循相關的標準以及檢修順序進行故障檢查,按照由表及里、由簡到繁的流程一步步展開全面且詳細的檢查,這樣有助于立刻找出故障點位置,從而進行針對性的維修處理。
其四,需要掌握潤滑油及燃料的規格,并對他們的使用條件有所了解,比如在夏季給發動機加油時,應當按照軌道車技術說明書來進行添加,盡可能地使用規定牌號的機油,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接觸網作業車的正常行駛。
其五,需要準確掌握故障癥狀,由于接觸網作業車的常見故障類型非常多,根據相應的癥狀準確判斷出故障類型,可以幫助檢修人員更迅速地做出判決,從而降低檢修時間,避免影響后續工作的正常開展,因此必須要學會對故障癥狀進行全面了解,比如結合儀表指標、排煙情況以及是否有特殊氣味等癥狀,來判斷故障的具體情況。
3 針對接觸網作業車常見事故的預防措施分析
3.1 嚴格執行接觸網作業車的規章制度
無論是什么車輛行駛都有其自己的規則,尤其是對于那些風險較大的車輛,更應當注重對車輛自身運行制度的遵守,只有這樣才能才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率,保障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基于此,必須要對接觸網作業車的操作人員進行相關業務知識的培訓與考核,尤其是要檢驗他們對有關制度的掌握程度,并確保嚴格按照規章制度上的要求進行作業。比如,鐵路車輛發生脫線事故時,通常有以下幾個特征:地點大都在曲線或道岔上、多為空車、操作人員失責等等,為了更好地應對這一情況,就必須要操作人員嚴格執行相關的規章制度,同時鐵路部門也應當加強線路的維修與養護,尤其是在一些需要經常調車的曲線地段,更要做好萬全的防護措施,以減少事故發生。
3.2 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人員的技術水平
如前文所述,在接觸網作業中的常見事故非常多,任何工作沒有做到位,都有可能引發事故的產生,為了進一步對這些不同類型的事故進行有效預防,則還應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來提升操作人員的業務技術水平,尤其是讓操作人員掌握故障的發生原因以及預防手段。具體來說,鐵路有關部門應當定期組織接觸網作業車的人員參與到事故分析活動中去,了解不同事故類型以及故障的特征,并結合所學理論知識對事故情況進行分析,從而得出事故發生的原因,這樣不僅可以預防相同事故的發生,同時也能以小見大,牽引出其他事故發生的特征及原因,能夠有效加深操作人員對事故引起原因的認知,從而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提升車輛行駛的安全性與穩定性。
3.3 強化操作人員的職業素養與責任心
在預防接觸網作業車事故的過程中,除了對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有較高的要求之外,對他們的綜合素質與道德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前文所述,造成接觸網作業車安全事故的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操作人員自身對工作的不重視,缺乏一定的職業素質與責任心,所以想要更好地預防事故的發生,則還應當加強對操作人員的素質教育。基于此,鐵路相關部門應當定期安排相關的素質教育活動,以強化全體人員的責任意識,將行車安全放在第一位,并嚴格要求自己履行相關工作流程,從根本上解決事故的發生。另外,還需要加強對人員的管理,加大激勵政策與獎懲機制的建立,以此來督促操作人員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不斷提升業務水平,從而減少事故的出現。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鐵路工程的不斷發展與建設,對接觸網作業車的操作技術也會提出越來越嚴格的要求,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必須要從當下開始。不僅要正確看待現階段接觸網作業車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各類事故,同時還要積極尋求預防措施以及解決辦法,通過嚴格執行相關的規章制度、強化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與職業素質等方式,來降低事故發生率,從而保障接觸網作業車的安全運行,并保護各級人員的人身安全,提升鐵路維護與管理的綜合水平,更好地為電氣化鐵路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何龍,邊冠銘.接觸網作業車常見事故分析與預防措施[J].技術與市場,2019(3):136+138.
[2]李榮華.接觸網作業車調車作業事故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J].鐵道運營技術,2018(4):28-29.
[3]陳志勇.接觸網作業車常見事故原因及預防措施[J].鐵道運營技術,2015(4):6-7.
[4]戎建光.接觸網作業事故分析與對策[J].山西科技,2014(4):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