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妍
(江西服裝學院,江西南昌 330000)
“跨界”是一種傳播手段而非傳播目的,增加了作品的豐富性與層次感。此種跨界的方式,不僅可以解決古典戲劇的晦澀難懂的問題,并且還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影視藝術的戲劇張力,保持兩者融合的力度。兩者的跨界傳播打破了多年的桎梏,將“跨界”的現代化藝術魅力呈現到大家的面前,保持了傳統和現代文化的創新發展[1]。鑒于此,戲劇與影視藝術的“跨界”傳播將如何實施?如何促進藝術的多元化發展?就成了當前形勢下,眾多學者需要探究的主要問題。
戲劇以及影視藝術等已經出現了重大的轉變,不僅界限變得模糊,并且還出現了融合和疊加,藝術形式并非單獨的存在,而是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下,逐漸的關聯和依附。1905年我國第一部影片《定軍山》,就是“豐泰照相館”老板為了提升自己照相館的花樣性,特別邀請著名的演員老生譚鑫培拍攝無聲戲曲武打影片《定軍山》,以此來展現國粹京劇的魅力[2]。《定軍山》的拍攝技術上看,主要是借鑒了西方的拍攝技巧,更加傾向的是敘述性的事件,融合了不一樣的戲曲元素,展現了“跨界”的融合,獲得了大家的一致關注與喜愛,滿足了當時情況的大眾藝術審美。在此以后,電影界就出現了民族特色和敘事類的標配,也就是說后來大家所說的“影戲”[3]。《定軍山》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戲曲片,也是我國自主拍攝的第一部影片。雖然說拍攝手法和技術上是借鑒了國外的內容,但是本質上是對戲劇藝術的一種傳承。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就在內容上,加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拿高登》等幾個排暖單,并且這些戲曲元素并非演員的直接表現,而是傳統戲曲和西方影視技術的一種融合,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共性。戲劇與影視兩者之間本身就存在很多的“共性”。話劇《毛澤東和他的長子》也是使用了很多同名電影的片段,在剪輯之后,達到了影視作品與戲曲的結合,并且將表演的豐富性體現到大家的視野當中。影視的“跨界”使藝術間的界限被模糊和打破,在事件的敘述中,不管是戲劇,還是影視的表演,都存在很大的程度上,表現了曲折的部分,并且擴大了故事的吸引力。這兩者之間的共性就是“化身為角色”創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最大限度的滿足視覺與聽覺、時間與空間、表現與再現上的審美功能建設,也表達了直觀性、敘事性、表演性、綜合性的藝術發展看路徑。“跨界”屬于兩種藝術的交互融入,也是本身的一種客觀存在,轉變了傳統單一的局面,為下一步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保持了現代化的發展動力。
從本質上看,戲劇與電影都屬于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敘事藝術和社會藝術。雖然說,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多的共性,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區別性。戲劇屬于舞臺藝術的一種,在劇情和人物的設置上,需要保持敘事性的高度統一,并且需要直接地面對受眾者。對于戲劇的演員來說,中間不可以停頓,需要一次性表演出來,并且保持連貫性,還需要在表演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情感真實地表達出來。但是,從電影的視角看,電影就需要在技術的視角上,合理的延伸,并且保持科學的發展動力。電影基本上都是使用蒙太奇的拍攝方式,以鏡頭的運動為主。如果將電影的技術手段去掉以后,那么藝術化的成分就會完全失去,甚至還會存在較大的差異。此時,在戲曲電影動作、表情、語言等方式有機的結合之后,一個整體的連貫內容就會呈現到大家的視野當中。對于電影來說,更加傾向的是熒屏的感染力,對于戲劇來說,更加傾向的是舞臺的感染力。兩者目標一致,技術的介入方式存在著很大的區別。戲劇與影視在延伸的歷程中,不管是技術還是影視上的內容都正在不斷地與時俱進,向著創新的方向實施發展。
戲劇與影視兩者之間的跨界,本身就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趨勢。例如:京劇的《鍘美案》和影視劇《包青天之鍘美案》都闡述了一樣的故事,并且展現了很多一樣的地方,需要使用不一樣的藝術方式,加大綜合性的發展和建設,并且向著多元化的方向實施延伸。任何一種藝術的發展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也不存在絕對的統一發展框架,需要在藝術的完善下,滿足大眾的審美需要。隨著電視機的出現和信息化技術的呈現,不僅進一步創新了傳統方式下的娛樂方式,比較還想向著新興的方向不斷地延伸,解除了禁錮,滿足了跨界的發展需要。在時代的基礎上,以時代審美為基礎,向著綜合性和創新性、兼容性、多元性的方向實施發展。例如:《跨界歌王》都展現了戲曲的改革方向。“跨界”是藝術傳播屬于一種直觀的方式,可以達到迅速的傳播,并且滿足當前的傳播路徑,為以后的深化基礎發展保持前進的基礎。之后,在跨界的藝術交流下,達到雙方不斷完善的境界,忽視了戲曲本身的魅力,太多地向著商業化的發展實施延伸,保持了獨立性的價值,建立了科學的發展動力。因此,從本質上看,想要達到戲曲和影視的敘事與傳播,那么就需要立足實際,保持創造的初衷,讓藝術的跨界可以得到大眾的認可,并且提高藝術的互動性。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下,不管是戲曲藝術,還是影視藝術,這兩者之間的跨界都體現了很強的傳播性價值,并且滿足了可行性的發展需求。
在現代化的視野下,戲曲和影視的傳播拓展了藝術傳播的深度與廣度,促進藝術的多元化發展。不管是《定軍山》,還是《生死恨》《梁山伯與祝英臺》,都是使用的戲劇元素融入電影的方式。《霸王別姬》呈現到大家的視野當中以后,劇中人物與曲目的情感關系得到了有效的融會貫通,并且體現了內斂的東方文化,展現了不一樣的民族色彩,達到了視覺上的相互刺激。在戲曲電影創作的歷程中,還展現了不一樣的視覺表達效果。對于悲劇的結尾來說,需要在“戲如人生”的視野中,達到兩者之間的合二為一,并且給大眾的視覺帶來強大的沖擊力。例如《驢得水》就屬于跨界的戲曲類型,并且以契訶夫圓圈式的戲劇結構形式,呈現到了大家的視野當中,并且詮釋了基礎,保持了很高的鼓舞性,減少了掩飾的問題。使用強烈的對比,減少人物的沖突,并且更加直觀地將人物的沖突性,很好地表達出來,保持了歷史和現實之間的延伸性效果,也展現了民族的深刻內涵。
尤其是多媒體技術呈現到大家的視野當中以后,戲曲以古來的藝術形式,保持了獨立的完整性,并且隨著媒介之間的交融性,達到了不一樣的舞臺效果,詮釋了不一樣高的思維基礎,保持了交互的發展趨勢。此外,還增加了戲劇的視覺效果,例如:賴聲川的戲劇《如夢之夢》,就是屬于一個超長的戲劇,并且以敘事的方式,闡述了橫穿百年時光的故事。不僅主題上得到了詮釋,并且在舞臺的設置上也得到了戲夢合一的統一境界。也就是說,在延伸舞臺的商業下,深度的挖掘了深厚的舞臺效果,并且展示了深刻的原理性,找到了不隱藏在身后的人物,將鏡頭延伸到了另外一個舞臺當中,增加了舞臺的立體感和敘事幻象性質,為傳統的藝術形式,源源不斷地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的藝術并不局限于戲劇和影視的傳播范圍,而是在各個領域中,都可以看到藝術的打破。例如:徐靜蕾《杜拉拉升職記》就是以網絡小說為基礎,完成了首次的跨越。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都是在網絡小說的基礎上,實施很好地傳承與規劃。戲劇和影視的“跨界”也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并且極大傳播的深度,了解背后的商業化發展路基紀念館,保持傳播方式和內容的延伸性價值。對應受眾者來說,“跨界”的目標群體就是青少年,并且需要的基數較大,受到了多元化的文化影響,不僅節奏比較的緩慢,并且還會導致一種距離感的產生。這個時候,創造者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怎么樣才可以將這其中的距離感給縮小到最大化,滿足當前青年的需要。例如:浙江衛視熱播的《演員的誕生》就是“跨界”的基礎上,將電視節目戲劇化呈現到大家的視野當中。不僅電影綜藝保持了獨立性,并且戲劇表演,電影拍攝等都存在著很大的獨立性。從當前的視角看,雖然說上面很多演員的演技受到了大家的質疑,但是,節目的設計,可以說結合了舞臺表演和鏡頭表演的方式,保持了直觀的發展形象。只有很好地落實發展基礎,那么才可以在整體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評價,為以后的老戲骨較量增加了看點。在戲劇和影視結合以后,不僅考察了演員戲曲的表現力,并且還考察了演員的舞臺感與鏡頭的駕馭能力。對于這些演員來說,既然可以來到這個節目,一方面是考察了他們的實力,另外一方面是在兩者結合的基礎上,不斷地完善自己,實現自己的有效成長。傳播內容上也需要滿足當代的社會價值觀,并且向著貼近大眾生活的方向實施有效的延伸,保持戲劇的知名度,保護跨越傳播的廣泛性價值。戲劇、影視藝術的“跨界”屬于廣泛審美的一種體驗,可以在不斷地突破下,完成藝術的兼容,達到跨界行為的建設,打破了無限的界限,保持了藝術的無限性,加大文化版圖的發展和建設。在縱向的發展中,再到藝術的起源與規律,尋找其中的共性與區別,通過這些元素間的滲透,完成文化資源的轉化。
總結:隨著社會的進步,戲劇藝術與影視藝術在融會貫通的歷程中,不僅需要符合時代的發展趨勢,并且還需要在理論與實踐的驗證下,找到思維的共性,保持良好的表達效果。在藝術的跨界和發展下,關注其中存在的問題,關注創作的核心與初衷。將故事的敘事和傳播的廣泛性有效的融合,并非嘩眾取寵,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展現獨有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