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露婷 方琳琳 趙雨晴
(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江蘇蘇州 215000)
本文研究的“大運河”是指京杭大運河,它始建于春秋,完成于隋朝,是中國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運河之一,也代表著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度發展。在江南文化的孕育下,大運河蘇州段的兩岸已形成了許多人文景觀。如今,信息可視化的表現方式促進了這些人文景觀內涵與特征的傳播。對于這些信息可視化的方式、類別和特點的調研及梳理,有助于把握蘇州地區對傳統文化信息可視化的方法、創新和經驗。從而為其他地區傳統文化的信息可視化設計提供值得借鑒的發展策略。
歷史上的“大運河”曾在多個維度推動了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經濟上,大運河流向從北到南,流經四省兩直轄市,貫通五大水系,使得沿運河的城鎮人口密集,擁有巨大的生產力,帶動經濟飛速發展。文化上,大運河代表著中國古代領先于世界的水利航運技術,擁有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蘊,從而可以成為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這條凝聚了中華民族祖輩智慧與心血的大運河從古至今一直對中國南北地區的社會發展與交流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大運河蘇州段”是指京杭大運河流過蘇州的這一段,蘇州可謂是一座建在運河上的城市,整座城從古至今都是繁華之地,這與大運河的滋養與孕育脫不了關系,大運河讓蘇州的航運能力提升,使它的經濟穩定發展,并且具有蓄水調節的能力,大大的控制了太湖的水患使周圍的居民生活安定幸福。蘇州也是大運河經過的城市中唯一一個申遺“古城”的城市,五條運河古道,七個相關的遺產點,它們使蘇州這座古城變得更具歷史魅力,也使蘇州成為大運河沿岸最具代表的景觀城市之一。
“大運河蘇州段的人文景觀”有很多,橋是為水路相連而產生的建筑,大運河蘇州段橋的樣式就極多,且各具特色其中以如同腰帶一般連接水路的“寶帶橋”最為出名,其他的還有三里橋,吳門橋等造型各異的七十余座橋梁點綴在城市之中。與其并列的還有運河十景,如楓橋夜泊,平江古巷,水路盤門,橫塘驛站也呈現出大運河獨特的歷史文化。但在,大運河蘇州的文化景觀的當代傳承與發展中也存在的一定的問題,蘇州科技大學商學院的楊昀通過問卷調研、深度訪談等研究后,提出這些人文景觀的文化挖掘缺乏融合意識。[1]運用信息可視化的方式能夠有效地覺著這個問題,也是本研究的關注點之一。
“信息可視化”是通過利用現在高度發展的圖形圖像技術對一些數據進行分析幫助人們可以更好地利用和理解世界,可以以更廣闊的視野去觀察世界。在現在信息圖形,科學可視化,視覺設計等多個方面都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任何一類信息,不論是靜態還是動態,圖像還是文本,可以清晰明了的找出想要的答案,發現平常不易察覺的問題。信息可視化一直致力于用用最直觀的方式來表達抽象的信息。清華大學的付心儀等提出未來信息可視化的發展趨勢是靜態向動態、可交互、智能化發展。[2]
大運河對蘇州的城市發展、變遷,以及蘇州特征文化的形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關于大運河的研究主要是從考古或人文思想領域入手的。但都沒有較為系統的整理和揭示如何運用現代化數字傳媒手段傳承并推廣蘇州段大運河兩岸的人文景觀。當代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離不開數字化傳媒,而信息可視化則是數字化傳媒中的重要方式。所以本研究從信息可視化調研入手,探究大運河蘇州人文景觀的當代傳承與發揚方式。
本文的研究目標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其二,研究大運河蘇州段人文景觀的具體手段與方法;經過調研,本研究團隊發現展現大運河蘇州段人文景觀的方式基本以報業媒體為主用圖文相結合的方式介紹運河之美。或者用視頻記錄風景建筑然后再配上文字解說。如何更好地保護與發展大運河這一寶貴資源引起了本研究團隊的思考。所以根據以上調研研究大運河蘇州段人文景觀信息可視化的具體手段與方法重中之重。
其三,基于上述研究,總結適合當代社會文化發展需求的信息可視化設計方式。景色是蘇州段大運河的特色之一,可以抓住這一特點,拍攝獨特景色的紀錄片與圖片。并找到它的文化屬性以此來挖掘它獨特的視覺元素,例如以寶帶橋為例就要抓住它像玉帶的特點來制作屬于它自己的logo。還可以建立屬于蘇州段大運河自己的博物館,館內采用互動裝置緊跟時代潮流,讓人一進入館內就被吸引,如同身臨其境仿佛就站在大運河旁邊,使視覺效果大大增強。
本文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在線調研的方式,基本無須實地調研,在今年的特殊環境中避免發生意外的可能。分別在百度、微信、微博、電視端等地方對大運河蘇州段相關的地名、人文關鍵字,獲取相關的信息進行搜索,類別以媒體形式(如APP、Html、小程序、視頻等)、媒體類型(如廣電融媒、報業媒體、私營新媒體企業、自媒體等)以及商業屬性(盈利及非營利)進行分類。而后根據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分門別類的梳理和調研。凝練出上述信息可視化的方法、特點和創新性,為研究蘇州地區的當代非物質文化傳承奠定基礎。
在2020年下半年,接近十月份參與這個項目之后本研究團隊并沒有很快就開始對大運河蘇州段人文景觀的信息可視化調研的工作。本研究團隊進行了線下的匯集,大家對調研的一些工作進行了細致的探討。
首先本研究團隊希望了解當地文化的當代傳播與創新。希望通過該課題的調研,將有關大運河蘇州段的信息可視化展現方式進行系統的梳理,為蘇州文脈的當代數字化傳承研究提供系統、準確的一手資料,同時也希望通過此次調研,開闊自身在數字媒體設計領域的眼界,促進自身的專業課學習和將來的職業發展。
本文設計的濾波器的交叉耦合相位特性可用圖4表示,圖中S表示信號源,L表示負載,R表示諧振器,其間電感電容表示各諧振級間耦合關系。
大運河對蘇州的城市發展、變遷,以及蘇州特征文化的形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關于大運河的研究已經比較多了,但主要是從考古或人文思想領域入手的。如南京市博物總館的田萌,深入、系統地梳理了民國時期大運河江蘇段的治理過程,江南大學的連冬花探討了大運河工程中蘊含的工匠精神等。但都沒有較為系統的整理和揭示如何運用現代化數字傳媒手段傳承并推廣蘇州段大運河兩岸的人文景觀。
當代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離不開數字化傳媒,而信息可視化則是數字化傳媒中的重要方式。所以此次研究從信息可視化調研入手,探究大運河蘇州人文景觀的當代傳承與發揚方式。
所以基于一些基本的研究調查上,本研究團隊于二〇二〇年九月底,十月初起始,每個月完成六十條左右的資料收集與在線調研。每月底進行一個信息的匯總。
資料收集與在線調研的第一步詳細地討論了分工問題。本研究團隊將現在社會幾大主流媒體軟件,搜索引擎,視頻平臺一一羅列出,組內每個人選擇一至兩個軟件、方向,就大運河蘇州段人文景觀的信息可視化進行調研,也就是通過不同的、與大運河蘇州段相關的、關鍵詞關鍵句去進行視頻或者文字信息、圖片信息的搜索以及記錄,完成對大運河蘇州段的文獻、圖畫、相關信息的收集。
本研究團隊羅列出現社會幾大主流媒體軟件,搜索引擎,視頻平臺分別是微信;知乎;騰訊新聞;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百度;豆瓣;抖音。選擇這幾個主流媒體第一是因為覆蓋面廣,政治性、權威性、影響力都很強。各種信息的囊括非常全面,且其中包含權威信息等。除去這些搜集資料的軟件,還劃分了多個方向。從時間上:大運河蘇州段的古往今來;從區域上:蘇州城內吳江、昆山、姑蘇等地區,蘇州城外周圍城市南京、無錫等;從大運河本體出發:運河上的船只;各個支流的橋;各個河口周圍環境;每個河段的治理管理;大運河蘇州段本體的價值等。組內三人分別選擇了二至三個方向去調研。
因為本研究團隊采用在線調研的方式,搜索大運河蘇州段相關的地名、人文關鍵字,獲取相關的信息,并用文本形式對其分類記錄。而后根據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分門別類的梳理。凝練出上述信息可視化的方法、特點和創新性。所以在進行資料收集和在線調研后,還需要進行資料分類以及資料梳理。
本研究團隊在以知乎、騰訊新聞、嗶哩嗶哩彈幕網站、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百度、豆瓣、抖音與央視新聞網為主,學習強國、騰訊新聞、360百科、中國江蘇網、中國社會科學網為輔的網站上搜索了以下關鍵詞:胥江、憶江南、景觀、古鎮、建設、古橋、國際、文化遺產、地標、城市設計、蘇州樣板、平江路、紀錄片、彈評、景觀、文化博物館。
信息可視化是近年來出現的新生概念,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可視化帶領人民加入了一個讀圖時代,提高人們對學習的理解。為了更好地貼和調研的課題《大運河蘇州段人文景觀的信息可視化調研》,且中國正在進入這樣一個“視覺時代”。本研究團隊又進行了二次分類,此次以媒體形式、媒體類型、商業屬性進行了劃分。
調研結果的闡述:依靠二次分類的資料整理。發現展現大運河蘇州段人文景觀的方式基本以報業媒體為主用圖文相結合的方式為介紹運河之美、運河所帶來的繁榮昌盛,偉大發展;或者用視頻記錄風景建筑然后再配上文字解說。
例如央視新聞報道大運河蘇州段規劃綱要,即配合蘇州吳江地區段大運河圖片信息以及周外改造施工圖片,和關于施工地區,施工現場,施工進度的報告完成了對大運河蘇州段的信息可視化;而另外一個報業媒體轉網絡媒體的人民日報則采取了另一種信息可視化方法報道了蘇州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將大運河蘇州段周圍施工地區的每日進度利用圖片和視頻銜接在一起,組成一個類似于快閃的視頻畫面,配上文字旁白與字幕解說,以另外一種信息可視化的方式將大運河蘇州段的規劃展現了出來。兩種方式不甚相同,但是都是非常經典的信息可視化案例。
信息可視化的方法數不勝數,借助圖像語言簡化詮釋復雜的信息內容,它是信息關系的脈絡,是輔助溝通的橋梁。隨著信息可視化的出現,以文字為主的信息表達方式帶來的閱讀疲憊將大大減少,或者說不復存在。信息可視化將成為當下與未來信息傳遞的主流方式。梳理例如最常見的幾種信息可視化:短視頻,快閃,GIF動畫,H5等等,在這些基礎上也有很多的創新的方法,例如在微信上利用小程序低流量,高速度,信息最簡化普及大運河蘇州段的文化遺產;或是在學習強國中利用H5制作交互動畫,將大運河蘇州段的周邊地區一一劃分,列舉每個地區出現的名人名事,與蘇州大運河之間的關系,通過小游戲完成與讀者之間的交流互動;更有新浪微博上將大運河蘇州段古往今來利用c4d軟件,3dmax軟件,Premier等軟件進行數字化操作,將扁平的文字變得立體,清晰,一目了然。
縱覽信息可視化在蘇州段大運河人文景觀上的作用效果,與時代接軌、與青年代接軌已然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論題。蘇州段大運河人文景觀的信息可視化發展目的不只在于回應歷史人文、銘記燦爛的歷史榮光,更在于將歷史遺產與現實需求相互交融、使之鍍上新時代的光彩,以熟悉而又煥然一新的面貌出現在大眾視野。基于上述研究,可以發現以下三點種信息可視化的表現方式。
其一,勃發展現的文化信息流與歷史發展縮影。
蘇州段大運河自誕生起便一直在當時社會中起著不同領域下的影響和作用。作為一段歷史、一個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存在的意義已然融進蘇州文化,成了蘇州地域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存在。當代信息可視化方式方法等同于為當代人架立起一座橋梁,便于人們跨越時間長河、重新直面蘇州段大運河人文文化與歷史印跡,在高樓大廈間回看社會發展與人民奮斗的過往歷史,將民族榮譽感、民族使命感擔于肩上、印在心間。
其二,熟悉的、順遂潮流的信息展現方式。
作為時代發展中活力最為鮮明張揚的人群,對任何信息展現方式和平臺都最容易第一手接觸、率先適應運用的青年代自然在工具渠道上也最為挑剔。在諸多信息可視化作用下,蘇州段大運河人文景觀的展現就像是鉆入時代浪潮的一葉扁舟,在不斷改進與適應下終于找到合適的角度和方式、順利的游到了人們的眼前。在這浪潮之中,人們看到了新方式下煥然一新的蘇州段大運河,也在新的信息展現中掌握到新的工具,為自我的工具庫添置了新的“零件”。在這樣的碰撞接觸中,信息帶來的不只是老舊信息的更迭新貌,更是方式途徑的新學習渠道。
其三,逐漸步入社會發展前驅流的導向力。
當代社會飛速發展中遍布開拓創新、一往無前的聲音與組織,但向前邁進的同時人們也在回望著磅礴輝煌的、中華民族那些已然落塵的歷史成就。翻舊為新、讓老文化老建筑煥發出新的光彩逐漸成為當代社會中的一個重點項目。蘇州段大運河人文景觀的信息可視化發展正是這樣趨勢中的一大助推動力,它既是現代人們的努力成果展現,也是號召更多“舊物翻新”行動的號角聲;在這樣的發展前驅流中,當代青年代也會在更多的影響力下不斷摸索,努力找到適合每一處推陳出新的信息可視化發展策略。
蘇州段大運河人文景觀的信息可視化發展是成果也是一種趨勢的象征,它體現出的不只是人們對于古今文化融會貫通的重視,還有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多彩的呈現力。在本次調研探究中得到的啟示主要有以下三點:
其一,合理的多渠道發展信息可視化利于文化發揚。
文化本身存在形式很多,在現下背景中所對應的需求也不同。針對各個文化制定多種不同方向領域的信息可視化呈現形式(例如畫面字符、影視、音樂、書籍、周邊商品、旅游業宣傳等),取其精華揚長避短。同時多方面多平臺的有效宣傳也是一大重點,堅持一切宣傳尊重實際,從真實角度合理宣傳。
其二,創新發展不可脫離文化基底。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發展至今沉淀出的深厚文化底蘊是整個民族的寶藏;文化基底賦予時代創新更加完整的文化知識體系與內含意義,創新發展在此基礎上二次加工便等同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創新過程一旦脫離了原有的文化基底,整個信息可視化呈現將會出現理念空殼、粗泛媚俗等問題。
其三,遵從時代與受眾需求,永葆文化青春。
類似蘇州段大運河人文景觀發展的這類文化在研究創新方面都具有部分考古意義,針對這類項目最重要的是將文化從歷史帶進現實的同時保證其對受眾的吸引力。在當下時代不斷進步的背景中,信息可視化項目務必保持與時代接軌、與時代同步、甚至以合理的前瞻性去發展時代,讓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跑在時代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