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威
(中國礦業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江蘇徐州 221000)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水平的迅猛發展,文化也正在這種氛圍中經歷著本質上的蛻變。各種新興產業的崛起也側面反映了經濟與文化之間的巧妙結合。作為反映現代人精神體驗和審美形式觀照的審美文化,也正在這種環境中與大眾的日常生活實現相互滲透,并逐漸煥發新的生機。這是一種文化轉型,也是一種審美泛化。順應此種文化轉型的日常生活審美化潮流便隨之進入大眾視野。
“日常生活審美化”又被譯為“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其概念是由英國學者費瑟斯通在他的以《日常生活審美化》為命題的學術演講中第一次提出的。他認為“日常生活審美化正在消弭藝術和生活之間的距離,在把生活轉換成藝術的同時也把藝術轉換成生活”。[1]簡單來說,這種文化現象旨在促成兩種文化概念界限的消弭,即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界限的消解。這種觀點一經提出,便在中國文藝理論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一時便涌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方認為“日常生活審美化”有研究價值;另一方則認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發展缺乏現實性,并對其存在合理性存在質疑。這場論爭此處先不做詳談,后文會繼續提及。
陶東風曾在其探討“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的文章中提及這兩種文化概念的消解現象。在他的觀點看來,以往既定的文藝學理論體系已不能很好地解釋當下的社會文化和藝術審美活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其中也包括90年代文化轉型以來,日漸占據主導的日常生產生活文化和消費活動興起所產生的轟動效應。值得注意的是,現如今的審美活動已不再是局限于針對純藝術,純文學的精英文化,而是走進普通大眾,并滲透進大眾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說,這種審美活動已然超出以往詩歌、散文、小說、繪畫、雕塑的范疇,開始走向一種范審美的文化類型,即審美泛化。費瑟斯通曾在他的《后現代主義與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中談論日常生活審美時就曾將日常生活與藝術之間界限的消弭現象置于后現代社會的語境中,費瑟斯通將其視為后現代社會的特征之一。這里我們姑且將“后現代”放在一邊,可以發現,這是費瑟斯通認同日常生活與藝術相互滲透的重要的理論佐證。陶東風在其《學科反思》中對日常生活審美的“日常”概念也做了較為細致的闡述。他認為,“‘日’意指審美活動超出所謂純藝術或文學的范圍,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文化現象”。[2]具體來說,以往諸如古典詩詞歌賦,繪畫等代表性的藝術門類已不再適用于當前的大眾審美,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流行起來的新興娛樂門類,包括流行歌曲、商業廣告、城市花園、購物廣場等。這些被新興門類營造的新的審美環境中,文化活動、審美需求不需要再受到嚴格的規范限制。在大多數人眼中,這些便是他們所追求的審美。而這種形式上的轉變則是由日漸占據主導地位的消費文化所引發的連鎖反應。
何謂“消費文化”?消費文化是文化在消費領域的滲透與發展。是指以消費為主導,以文化為內核,在經濟高速發展環境下,人們在精神、物質、日常生活需求中表現出的消費方式、理念、行為的綜合。同時,消費文化也代指滿足人們日常文化消費需求的帶有文化屬性的消費產品或活動。消費文化其本身已具有文化的顯著特征,在鮑德里亞看來,如今的“消費”已不再片面地代指一種趨附于生產的“消極行為”,而是“生產力的一種有組織的延伸”。這是一種隨著時代與經濟的發展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種文化轉型現象。如今是一個消費文化主導下的消費世界,日常生活與消費緊密相連。消費文化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帶動了審美化在普通大眾日常生活中的延伸和滲透,使大眾自然而然體會到對于美的享受。可以說,是消費觀主導了日常生活,而在消費文化的影響下,日常生活也不只是存在于遺忘的傳統理解上,而是逐漸走向審美化,實現了某種本質上的蛻變。“審美化不僅是物象的豐富,更是文化的變遷”。[3]這種文化的變遷漸漸進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并被消費模式所感染。消費模式的轉變帶動了審美的變遷,也帶動了生活方式的轉變。
在論述之前,我們可以先通過艾布拉姆斯《鏡與燈》中的文學四要素理論來對日常生活審美進行解讀。首先,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是審美的氛圍之所在,這是審美的世界;其次,作為針對日漸日常化的審美需求和消費文化而進行審美創造的是作者,也可以理解為審美創造者;再而,審美創造者創造出可以用于審美體驗的作品,這可以理解為審美對象;最后,大眾作為此類審美對象的讀者,受審美的影響,可將其理解為審美體驗者或審美欣賞者。由此分析,日常審美基本符合文學四要素,藝術氣息也盡然展現,這也為其被大眾所欣然接受提供了心理基礎。
如今,消費文化下的日常生活審美日益普遍,此處可以通過一些對比感受彼此之間的變化。以往的審美中,劇院,劇場等表演大型話劇或歌舞劇的場所是審美之所在,目前,這類場所已被影院所取代。影院所表現的視覺影像給人帶來的視覺沖擊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大眾的感官系統,在帶來感官娛樂的同時也構建了審美體系。除此之外,這種變化還表現在諸多文創產業的崛起上。可以說,這是日常生活審美與消費文化的結合最明顯的表現。以故宮為例,最近掀起的“故宮熱”使得故宮再一次進入公眾的視野,并受到大眾的追捧。以往故宮給人的印象大多是莊嚴肅穆。如今,消費文化與文創產業的興起讓故宮逐漸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并促進了消費觀念。于是便催生了“故宮貓”這類文創產品。“故宮貓”的設計初衷與故宮的整體氛圍緊密貼合,“白天出沒于紅墻黃瓦間,是故宮的一道風景;晚上抖擻精神,巡邏放哨,開啟捕鼠模式,給故宮看家護院”,同時也滿足了大眾對于貓這類“萌物”的審美需求。于是消費文化下大眾的審美需求與故宮古典古樸文化的結合,共同促成了“故宮貓”文創消費產品的誕生。借助這一消費行為,大眾的消費欲望被點燃,對產品的預期也被無限展開,這種行為一方面導向了大眾審美需求的滿足,另一方面也使得商家實現了盈利的目的。其中,商品銷售內涵的文化思維傳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上實例不論是從正面或是側面都集中反映了日常生活審美在如今消費文化世界中的突出表現,不管怎么說,這終歸是一場收獲頗豐的嘗試。
日常生活審美化自提出以來便廣受爭論。在中國,尤以陶東風與童慶炳之間關于“日常生活審美化能否作為新的美學原則”的論爭最具代表性。當時論爭從談論“日常生活審美化”逐漸偏向“美學邊界問題”的探討。依本人愚見,這場論爭的本質主要還是歸結于是否對日常生活能否參與審美體驗存在身份認同感。在陶東風看來,目前的文藝學或問一個作者始終采取一種消極回避的姿態來應對90年代以來的文化轉型,究其根本,原是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在主導他們對審美泛化的態度。以往的形而上學已然不再適應這種新潮流的蔓延。
雖然這種論爭早于2005年便趨于平息,對其存在合理性的討論也不再似往日般針鋒相對。但其已開始從個案走向普遍,這種文化現象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占據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主導人們的日常生活思維,并成為生活的主流導向。直到現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文化現象仍廣受關注,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由此也引發我們對于消費文化視域下的日常生活審美的文化思考。
“在審美活動與日常生活界限模糊的消費社會中,日常生活審美化本身具有重構意義”。[4]從總體來說,日常生活審美引領的是一種對美學文化的重新審視。在消費文化日益蓬勃的今日,審美也逐漸成為一種時尚,受到大眾的追捧。受消費文化主導下的消費生活的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發生了革命性的轉變,平日再平常不過的日常生活也在這種影響下顛覆了以往的認知。人們開始日漸重視起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的想法成為大多數人的追求。這種想法不單單是關乎物質的,同時也是關乎精神的,而往往后者更能實現這種對美的追求。于是,生活逐漸被審美化并被美感所填充。這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對于生命的自我認同,也是對自身存在價值的認同。從此,“活著”不再是唯一的目的。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審美化滿足了廣大群眾夢寐以求的審美享受,且使得這種審美享受不再拘泥于特定階層。日常生活審美成了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存在。
審美不再只是特定文化下的片面表現,因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出現,使得日常生活不再單調和乏味,而是被賦予了詩意。人們也能夠在這種文化現象中獲得審美的體驗和享受。當然,處于過度追求下的日常生活審美也并非可取。屬于藝術美感的精神和靈性是審美的核心所在,如果拋卻二者,則會使得相關創作失去藝術價值和審美需要。關鍵在于尋求二者之間的平衡和度。一方面不能只是一味地強調審美的權威性而忽視大眾審美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不能只是一味地推崇大眾審美而抹殺掉古典審美的內涵和底蘊。
總結來說,日常審美帶給我們的是文化情懷,切莫失掉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內涵。這是根本。在追求日常生活審美化同時,也不要忘卻提高審美素養。應在審美中體會藝術人生。
在消費文化占據主流語境的今日,以其為主導催生的消費生活正以其價值理念引領整個社會的風尚和面目。日常生活審美化發展至今,離不開各位學者的堅守和付出。同樣,它也與時代潮流的進展息息相關。沒有消費文化主導下的文化潮流變遷,也就沒有日常生活審美擺脫既定文化的藩籬,從而與文化潮流并駕齊驅,繼而演變為新的潮流的如今。這是文化的轉型,也是文化的變遷。當然,切勿忘懷的是,我們仍需持有批判的思維來看待藝術和日常生活。在追求日常生活審美的同時,也別忘卻屬于藝術本真的精神和靈魂,以及那令人向往的永恒詩意。這也終歸是我們生活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