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玲,馮清華,植劍芳,韓斌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超聲科,廣東 廣州 510440)
妊娠期胎兒的生長發育過程復雜,受遺傳基因、胎盤、胎兒激素、母體營養狀況、母體疾病、藥物、煙酒等多種因素影響,例如宮內營養過剩會導致巨大兒,宮內營養不良會導致胎兒生長受限,對圍生兒的生長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導致圍生兒的病死率升高[1-2]。因此有效評價胎兒生長發育狀態對優生尤為重要。Z-評分以標準差為度量,以參照人群平均程度為參考,描述原始數據偏離程度,更準確、規范化地處理數據[3]。目前關于Z-評分的研究,相關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以Z-評分研究為切入點,以傳統的胎兒超聲生物學指標為基礎,分析孕中、晚期不同特征胎兒超聲生物學指標Z-評分的差異性,旨在幫助臨床更早、更準確地評估胎兒生長發育狀況。
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對象為在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60例單胎產前檢查并分娩的孕產婦患者,其中包括20例正常妊娠且胎兒體質量正常(正常對照組)、20例巨大兒(A組)、20例胎兒生長受限(B組),其中正常對照組中血糖控制滿意但合并妊娠糖尿病(GDM)孕產婦7名(GDM控制組/C組),觀察比較并及時詳細的記錄各組在不同孕期的情況,包括年齡、末次月經(核對孕周、確保孕周準確)、妊娠期體質量增加等。孕期分別為孕中期(20+1~24周)、晚孕早期(28+1~33周)及晚孕晚期(34+1~分娩)。
1.1.1 診斷標準
①巨大兒:出生時體重超過或達到4000g的胎兒[4];②胎兒生長受限:指胎兒在宮內生長未達到正常水平,超聲估測胎兒體重或腹圍小于90%的同孕齡胎兒[5];③妊娠糖尿病(GDM):孕24~28周內空腹12h、口服75g葡萄糖溶液后,分別檢測空腹、1h、2h及3h后的血糖,正常上限值分別為5.6、10.3、8.6、6.7mmol/L。任何1項高于正常值,稱為糖耐量異常。有兩項或兩項以上達到或超過正常上限值即為GDM[6]。
1.1.2 納入標準
①均符合診斷標準;②家屬及產婦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1.3 排除標準
①多胎妊娠;②伴心、肝、腎等實質性臟器組織疾病;以及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及代謝系統嚴重疾病;③已知糖尿病而合并妊娠者;④胎死腹中或難產和不配合調查研究或失訪者。
1.2.1 常規超聲檢查
選擇凸陣探頭,頻率3.5MHz的GE Voluson E8、GE Voluson E1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超聲醫師均具有5年以上胎兒超聲檢查經驗,分別在孕中期、晚孕早期及晚孕晚期進行超聲檢查,檢查指標有雙頂徑、頭圍、腹圍、股骨長、頭腹圍比值等[7]。
1.2.2 腹圍、頭腹圍比值的Z-評分值
胎兒體質量最接近腹圍、頭腹圍比值。以相關標準為參照,將兩個指標轉換為Z-評分值,分別比較各組在各階段Z-評分值。Z-評分值越接近0,表示腹圍、頭腹圍比值越接近該胎齡的平均值[8]。
①比較患者的年齡、末次月經、妊娠期體質量增加等一般情況;②比較胎兒頭圍、腹圍、頭腹圍比值、雙頂徑、股骨長等生長參數指標;③分析腹圍、頭腹圍比值的Z-評分值的差異性。腹圍的Z-評分值:(實際測量到的腹圍-對應胎齡腹圍的平均值)/對應胎齡腹圍的標準值;頭腹圍比值的Z-評分值:(實際測量到的頭腹圍比值-對應胎齡頭腹圍比值的平均值)/對應胎齡頭腹圍比值的標準值。
本研究中所有統計學資料均采用SPSS 25.0專業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均以均數±標準差(±s)形式表示,進行T檢驗,以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各組在年齡、各階段孕周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A、C兩組孕婦妊娠期增加體質量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各組患者不同孕期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各組患者不同孕期一般資料比較(±s)
注: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正常對照組 A組 B組 C組中孕期例數 20 20 20 7年齡(歲) 24.71±7.90 25.34±6.98 24.90±7.24 25.42±7.05孕周 22.43±0.80 22.21±0.69 22.55±0.75 22.38±0.73孕期增加體重(kg) 16.21±3.58 16.70±4.23* 15.92±3.90 16.55±4.17*晚孕早期例數 20 20 20 7年齡(歲) 25.22±7.24 25.84±7.17 25.34±6.99 25.81±6.89孕周 31.24±0.60 31.19±0.49 30.98±0.62 30.85±0.56孕期增加體重(kg) 15.78±3.25 15.91±3.56* 16.13±3.76 16.32±3.49*例數 20 20 20 7年齡(歲) 25.32±7.24 25.93±7.17 25.55±6.99 26.01±6.89孕周 37.98±0.52 38.14±0.50 38.32±0.59 37.75±0.54孕期增加體重(kg) 15.34±2.98 15.63±3.01* 16.01±3.12 16.12±2.74*晚孕晚期
孕中期:A組胎兒的腹圍比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胎兒頭圍、雙頂徑、股骨長等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各項胎兒生長參數與正常對照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晚孕早期及晚孕晚期:A、B組各項胎兒生長參數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各組患者不同孕期胎兒生長參數比較(±s)

表2 各組患者不同孕期胎兒生長參數比較(±s)
注: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正常對照組 A組 B組中孕期例數 20 20 20雙頂徑(mm) 53.56±2.78 54.12±2.69 53.89±2.71頭圍(mm) 197.36±10.01 200.94±9.98 195.58±9.84腹圍(mm) 180.32±8.90 182.07±8.57* 179.93±9.04股骨長(mm) 38.79±1.96 38.57±2.10 37.93±2.08頭腹圍比值 1.13±0.04 1.12±0.05 1.11±0.05晚孕早期例數 20 20 20雙頂徑(mm) 80.04±3.70 81.01±3.67* 80.06±3.64*頭圍(mm) 287.57±11.98 298.46±12.24* 295.82±12.07*腹圍(mm) 276.23±15.01 280.73±13.90* 253.05±14.48*股骨長(mm) 57.86±2.67 58.18±2.56* 55.60±6.38*頭腹圍比值 1.08±0.05 1.06±0.05* 1.18±0.05*例數 20 20 20雙頂徑(mm) 90.35±3.59 92.07±3.60* 85.79±3.52*頭圍(mm) 327.45±11.16 338.94±11.48* 313.26±12.01*腹圍(mm) 323.11±14.90 356.04±16.27* 301.31±15.64*股骨長(mm) 67.98±3.19 70.72±3.21* 65.27±2.78*頭腹圍比值 1.02±0.05 0.96±0.05* 1.03±0.05*晚孕晚期
孕中期、晚孕早期、晚孕晚期:A組在三個階段腹圍的Z-評分值和正常對照組比較,均顯著偏高,B組在三個階段腹圍的Z-評分值和正常對照組比較,均顯著偏低,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孕齡越增大,A、B組腹圍的Z-評分值越偏離正常對照組。C組的腹圍Z-評分值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在孕中期、晚孕早期階段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僅在晚孕晚期比正常對照組偏高,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晚孕晚期:合并GDM的A組頭腹圍比值的Z-評分值低于非GDM的A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3 各組患者不同孕期腹圍的Z-評分值比較(±s)

表3 各組患者不同孕期腹圍的Z-評分值比較(±s)
注: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孕中期 晚孕早期 晚孕晚期正常對照組 20 0.12±0.62 0.13±0.92 -0.17±0.78 A組 20 0.68±0.87* 1.42±0.86* 1.92±1.03*B組 20 -0.31±0.62* -1.33±0.75* -1.92±0.86*C組 7 0.26±0.84 0.23±1.03 0.06±1.28*
表4 各組患者不同孕期頭腹圍的Z-評分值比較(±s)

表4 各組患者不同孕期頭腹圍的Z-評分值比較(±s)
注: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腹圍的Z-評分值 頭腹圍比值的Z-評分值GDM組(n=5) 2.96±1.03 -1.20±1.69非GDM組(n=15) 1.57±0.86 -0.48±0.58 t值 7.23 25.75 P值 0.00 0.00
近年來GDM的發病率逐年上升,GDM發生率世界各國為1%~14%,我國發生率為1%~5%。GDM對孕產婦及胎兒的危害很嚴重,孕產婦的危害主要為:易并發感染、早產、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酮癥酸中毒,妊娠期糖尿病等。胎兒的危害主要為:易發生胎兒畸形、胎兒缺氧、自然流產、胎死腹中等,可能會導致巨大兒或胎兒生長受限,導致孕婦分娩時難產,胎兒出生后易發生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和低血糖等并發癥,嚴重者死亡[9]。因此,評估胎兒在孕期各階段生長發育情況,將會對改善母嬰不良結局提供重要指導。
評估胎兒在孕期各階段生長發育情況最常用的方法是超聲,采用傳統的百分位數,當測值超過95%置信區間時,將無法描述測量偏離的程度。Z-評分以標準差為度量,表示原始數據偏離參照人群平均水平的程度,直觀地判斷參數在妊娠期間的變化及其異常程度,更準確、規范化地處理數據,對胎兒生長發育狀況及時的評估。雙頂徑、頭圍、腹圍、股骨長、頭腹圍比值以及腹圍、頭腹圍比值的Z-評分值等都能作為評價胎兒生長發育的指標[10]。本研究證實,孕中期巨大兒組胎兒的腹圍比高于對照組,晚孕早期及晚孕晚期巨大兒組和生長受限組各項生長參數與對照組比較均存在差異,且隨孕齡增加腹圍Z-評分值與對照組偏離程度越高,表示臨床評估胎兒生長受限時,腹圍Z-評分值敏感性較高;GDM組晚孕晚期的腹圍Z-評分值高于對照組(P<0.05),但在孕中期及晚孕早期與對照組無差異(P>0.05);巨大兒組中非GDM與GDM孕婦晚孕晚期胎兒腹圍、頭腹圍比值的Z-評分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干預GDM孕婦的血糖,可使胎兒宮內生長發育異常風險降低。綜上所述,超聲生物學指標的Z-評分值可直觀地判斷在妊娠期間參數的變化及其異常程度,準確地評估胎兒生長發育狀況,改善產婦及胎兒預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