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世偉,肖衡,趙晨陽
(攀枝花市中心醫院,四川 攀枝花 67067)
自我藥療是指消費者自行使用藥物處理身體的不適或癥狀[1]。因大多數深靜脈血栓患者缺乏基本用藥知識,自我藥療普遍存在風險[2]。不正確、不合理的使用藥物,不僅會加重病情,甚至產生毒副作用等[3]。研究通過對攀西地區深靜脈血栓患者自我藥療的現狀進行調研,研究深靜脈血栓患者自我藥療的現狀,針對性提高用藥安全性,為進一步開展用藥安全干預性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于2020年10至2020年12月對攀西地區的深靜脈血栓患者發放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基本信息、用藥知識、用藥行為和用藥態度。線上使用金數據軟件,限制每個IP地址僅能填寫一份調查問卷;線下調查首先培訓調查員,調查對象自愿調查,調查對象自助填寫或由調查員協助填寫。
研究使用選用EpiData 3.0 建立數據庫,采取雙人錄入后對比,確保錄入數據的準確性。采用SPSS 17.0進行整理與統計分析。定性資料采用頻率和百分比的方式進行統計描述,非正態分布的數據采用非參檢驗,資料均以P<0.05(雙側)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查,線上使用金數據軟件,回收數據697份,線下發放問卷500份,分別發放在攀枝花市、西昌市、會理縣、德昌縣和米易縣,回收問卷491份,以作為線上調查的補充。被調查者中男性457人,占被調查者的38.50%,女性731人,占61.50%;年齡18歲以下31人(2.60%),19-25歲764人(64.30%),26-35歲151人(64.30%),36-45歲114人(9.60%),46-55歲109人(9.20%),56歲及以上19人(1.60%)。從文化程度看,小學及以下51人(4.30%),初中118人(9.90%),高中或中專183人(15.40%),大專438人(36.90%),本科367人(30.90%),碩士及以上31人(2.60%)。
攀西地區深靜脈血栓患者自我用藥行為現象普遍。調查顯示,76%以上的深靜脈血栓患者存在自我用藥的經歷,不同學歷和性別的深靜脈血栓患者用藥行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女性的自我用藥行為的發生率高于男性,被調查者中,27.13%的男性表示從未有過自我用藥經歷,而從未有過自我用藥經歷的女性僅為22.02%。不同學歷的深靜脈血栓患者,自我用藥經歷存在較大差異。小學以及下學歷的深靜脈血栓患者有近3成經常有自我用藥經歷。初中學歷經常有自我用藥經歷的僅為14.41%。大專學歷的深靜脈血栓患者約有2成從未進行自我用藥。

表2 自我用藥經歷

表3 用藥失誤情況[(n)%]
攀西地區深靜脈血栓患者用藥失誤時有發生。在對用藥失誤情況進行調查發現,性別、年齡、婚姻和文化程度對用藥失誤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女性的用藥失誤的發生率32.69%,明顯高于男性的失誤率28.44%。隨著年齡的增長,深靜脈血栓患者的用藥失誤率隨之增加。未婚人群的用藥失誤率最低,不足30%。高中、初中學歷的深靜脈血栓患者用藥失誤率在30%以上。
患者自行用藥的原因多元。被調查的1188人中,有285人表示從未進行了自我藥療。進行過自我藥療的903人中,因病情較輕進行自我藥療的深靜脈血栓患者461人次,占被調查者的51.05%,有31.78%的被調查者287人表示自我用藥是因為以前患過同類疾病,另外還有不足2成的被調查者是因為購藥方便、節省時間和費用或其他原因。
問及自我用藥的依據,生病時自我用藥,有38.98%的被調查者352人表示依據的是自身經驗,25.14%的被調查者227人依據藥品說明書,24.36%的被調查者220人是到藥店咨詢工作人員,另外約有1成的被調查者依據互聯網、書籍、報刊雜志、醫藥廣告和親友建議等。
藥物在治療疾病的同時,或多或少的會產生毒副作用。合理用藥不僅是對醫生藥師的要求,也是每一個患者的對自己的責任。藥物的合理使用要求合理劑量、療程足夠的服用,以求最大發揮藥物價值和最大限降低藥品的毒副作用,盡可能的減少不良反應的產生[4]。但深靜脈血栓患者生病后自我用藥,很難做到合理科學規范。自我藥療行為會因自我診斷錯誤、藥物選擇錯誤、忽略藥品說明書、藥物不合理使用等產生一系列的用藥安全問題。
此次調查顯示,攀西地區深靜脈血栓患者自我藥療的女性多于男性,用藥失誤的也是女性多于男性;較高學歷和較低學歷的用藥失誤概率高于中間學歷的深靜脈血栓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加,用藥失誤的情況隨之增加;自我用藥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自感病情較輕,或是以前患過同類疾病;自用用藥主要是依據以往經驗、藥品說明書或是藥店人員推薦。建議加強對女性深靜脈血栓患者、低學歷深靜脈血栓患者和老年人的用藥引導,建立科學的用藥習慣、培養合理用藥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