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濤,朱華明
(瀘州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
疼痛是肌肉骨骼系統疾病最主要的癥狀,口服NSAIDs鎮痛效果良好,但存在胃腸道安全性問題,故外用NSAIDs 通過改變用藥途徑,在不降低鎮痛效果同時,經皮給藥可顯著減少藥物系統暴露量,提高 NSAIDs的用藥安全性,已在臨床廣泛應用[1],目前常用外用NSAIDs有洛索洛芬鈉凝膠膏、氟比洛芬凝膠貼膏、吲哚美辛凝膠膏、洛索洛芬鈉貼劑等。在TDDS系統中,藥物的釋放度與透皮率是影響外用NSAIDs藥效的重要因素[2]。由于目前臨床上缺乏各外用NSAIDs的釋藥性能和藥代動力學數據,因此本研究目的是探究外用NSAIDs體外釋放透皮性能及在體內的分布情況。
健康雄性SD大鼠若干只(體重300g±50g,上海動物中心);洛索洛芬鈉凝膠膏(湖南九典);氟比洛芬凝膠貼膏(北京泰德);吲哚美辛凝膠膏(青州堯王制藥);洛索洛芬鈉貼劑(第一三共);酮洛芬貼劑(Pacific Pharmaceutic);吡羅昔康貼劑(江蘇恒瑞);14C標記的洛索洛芬鈉凝膠膏、氟比洛芬凝膠貼膏、吲哚美辛凝膠膏、洛索洛芬鈉貼劑、酮洛芬貼劑、吡羅昔康貼劑(貝塔醫藥科技);0.5%冰醋酸;Na2HPO4·12H2O;KH2PO4;三乙胺;稀磷酸;氯化鈉注射液;巴比妥;甲醇;乙腈(均為色譜純,FISHER公司)。
高效液相色譜(美國沃特世),Franz擴散池(天津市正通科技有限公司);PL202-L電子天平/XS105分析天平(Mettler Toledo公司);AYJ1-0501-U純水機(重慶市頤科公司);Inertsil ODS-3C18柱(4.6mm×250mm,5μm);透析膜(孔徑0.45μm聚醚砜膜);HPLC濾膜(0.45μm濾膜);電動剃毛器;外科手術剪;線性探針(膜長30mm,5000 Da);液閃計數器。
洛索洛芬色譜柱[3]:Inertsil ODS-3C18柱(4.6mm×250 mm,5um),流動相:乙腈-磷酸鹽緩沖液(40:60,PH3.5),λ=221nm。氟比洛芬色譜柱[4]:C18柱,流動相:甲醇7.42nmol/L,λ=247nm。吲哚美辛色譜柱[5]:C18柱,流動相:甲醇:水(0.5%冰醋酸) =3:1(PH5.98),λ=266nm。吡羅昔康色譜柱[6]:C18色譜柱;流動相:乙腈-0.5%冰醋酸溶液(60:40),λ=243nm。酮洛芬色譜柱[7]:C18柱,流動相:甲醇:水(稀磷酸)=80:20(PH4),λ=260nm。吡羅昔康色譜柱[8]:以上均為柱溫40℃,流速1mL/min,進樣量20ul。
①配制0.01mol·L-1磷酸鹽緩沖液PBS(pH7.4),作為接收介質,預溫至37.0℃;②將A組藥固定于Franz擴散池擴散室與接收室間,釋放面向下,在貼膏下方放入透析膜,將釋放介質加至刻度線,攪拌轉速600 r/min,分別于1、2、4、6、8、12、24h取2mL釋放液,含量測定,并補充等量空白介質。計算累積釋放度(%)和繪制藥物滲透曲線。Ln=(Cn×V+Σi=1n-1Ci×V0)/W×100。Ln為累積釋放度,Cn為第n個時間點樣品的濃度,V為接收池體積,Ci為第i個時間點樣品的濃度,V0為每次取樣的體積,W為樣品中相應主藥成分的含量;③其他組實驗方法參照上述A組的實驗方法。

表1 常見非甾體抗炎藥體外滲透率比較
①制備離體皮膚:巴比妥麻醉大鼠,剃除鼠毛至腹部皮膚表面光潔。快速斷髓處死,剝離全層腹部皮膚,去皮下脂肪和結締組織,PBS沖洗。② 體外透皮實驗:采用Franz擴散池法,上室為擴散室,下室為接受室,有效擴散面積1.77cm2。將A組藥貼鼠皮上,固定在兩室之間,接收室注滿PBS,排氣泡,使液面完全與皮膚內層接觸,攪拌轉速300r·min-1,32℃,在2、4、6、8、10、12、24 h取接收液1mL,補加同體積的新鮮接收液,測含量,計算單位面積累積透過量Qn和繪制滲透曲線。Qn=(VCn+∑n-1i=1Ci×1)/S式中Qn為第n個時間點的單位面積累積透過量,V為接收室中接收液的體積,Cn為第n個取樣點測的藥物濃度,1代表取樣體積1mL,S為擴散面積;③其他組參考A組的實驗方法。
每組取3貼,稱重,100℃烘箱烘12h,再稱重,求前后差值和平均值。
①透析膜探針植入:取三只大鼠,麻醉,分別將線性探針用穿刺針引導植入皮膚、骨骼肌、關節腔,將引導針抽回,將微透析探針膜管留于靶組織中,固定,灌流緩解創傷1h。②本底試驗:以空白液灌流,連續收集樣品,加水性閃爍劑,5min內衰減計數作為本底。③回收率試驗:平衡后,灌流含洛索洛芬鈉灌流液,采樣間隔1h,樣品20ul,測相對損失率。④在體皮膚微透析實驗:將14C標記洛索洛芬鈉凝膠膏貼敷于大鼠腹部,相同流速灌流,在給藥后1 h、2h、4h、8 h、12h、24 h、48 h(揭除后24 h)各取微透析樣品20ul,加入水性閃爍液,液閃計數儀測放射性強度,扣除本底并校正。骨骼肌和關節腔微透析實驗參照上述方案;⑤其他五組參照A組方案。⑥繪制藥物濃度變化曲線。
A、B、C、D、E、F組的12h平均累積釋放率分別為88.4±5.2%,79.8±6.4%,80.2±7.2%,81.8±4.4%,75.2±5.2%,80.2±6.2%,結果提示A組洛索洛芬凝膠膏12h累計釋放率更高(P<0.05)。

圖1 常見外用非甾體抗炎藥的體外釋放度曲線
A、B、C、D、E、F組的12h平均累積滲透率分別為84.4±4.4,80.2±5.3%,78.2±5.3%,78.2±4.6%,76.1±4.2%,75.8±4.8%。結果提示A組洛索洛芬凝膠膏的12h累計滲透率更高(P<0.05)。
A、B、C、D、E、F組 的 含 水 量 分 別 為53.2±2.4%,42.7±1.5%,54.1±1.8%,2.4±0.4%,2.2±0.3%,2.1±0.3%,其中A組洛索洛芬鈉凝膠膏和C組吲哚美辛凝膠貼膏含水量更高。
六組藥物在靶組織中藥物濃度變化趨勢是相似的,均在12h左右達到最大值,A組在給藥12h皮膚、骨骼肌、關節腔中藥物濃度分別達到(286.3±35.9)μg/g、(286.4±31.5)μg/g、(146.4±31.5)μg/g,在24h藥物濃度分別是(235.3±34.8)μg/g、(112.2±36.4)μg/g、 (62.2±36.4)μg/g,均高于其他五組(P<0.05)。結果提示A組洛索洛芬鈉凝膠膏滲透更多、更深、更持久。

圖3 皮膚中藥物濃度變化曲線(ug/g)

圖4 骨骼肌中藥物濃度變化曲線(ug/g)

圖5 關節腔中藥物濃度變化曲線(ug/g)
外用NSAIDs作為經皮給藥系統藥物,藥物的釋藥性能是影響藥效發揮的關鍵因素,由于局部經皮給藥后的血藥濃度都非常低,單靠檢測局部用藥后的血(尿)藥濃度往往不能用來衡量藥物的生物等效性。而離體皮膚的吸收、分布和代謝等與在體皮膚相比都發生著巨大的改變,因而無法體現藥物在皮膚中代謝的真實過程。因此本研究選擇離體皮膚進行藥物釋放和透皮滲透方面的研究,并結合在體動物皮膚藥代動力學實驗,更全面地研究藥物釋藥性能及其分布情況。
本研究結果提示:洛索洛芬鈉凝膠A組的12h累計釋放率和累計滲透率達到(88.4±5.2)%和(84.4±4.4)%,高于其他五組(P<0.05),這可能與凝膠膏劑型的含水量有關,研究發現了洛索洛芬鈉凝膠膏和吲哚美辛凝膠貼膏含水量達到(53.2±2.4)%和(54.1±1.8)%,高于氟比洛芬鈉凝膠膏、吡羅昔康貼、洛索洛芬鈉貼。另外在體分布實驗結果顯示A組在給藥12h皮膚、骨骼肌、關節腔中藥物濃度分別達到286.3±35.9、286.4±31.5、146.4±31.5,在24h藥物濃度分別是235.3±34.8、112.2±36.4、62.2±36.4(ug/g),均高于其他五種外用NSAIDs藥物(P<0.05),這表明了洛索洛芬鈉凝膠膏滲透更多、更深、更持久,因此具有更優的透皮性能。
本研究不足之處:雖然同位素示蹤法具有靈敏度高、檢測方便、應用廣泛等這些優點,但其所檢測的只是原形藥物和或體內代謝產物總的放射性強度,不能區分究竟是原形藥物還是代謝產物,且數據精密度不及HPLC/MS等儀器。若在體分布實驗能聯合HPLC/MS檢測,可增加一個維度研究藥物分布以及藥物代謝轉化的過程,試驗設計更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