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余濤
(陽新縣中醫醫院普外肛腸科,湖北 黃石 435200)
乳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在女性群體中的發生率也非常高,早期乳腺癌的治療也非常重要[1]。患者的癥狀主要表現為乳房腫塊、乳房脹痛、乳頭回縮等[2]。乳腺癌的出現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和心理健康,并且如果治療不及時,早期乳腺癌也可能逐步向遠端器官和淋巴組織等轉移,導致患者出現全身性的疾病,嚴重的還可能危及患者生命[3]。關于早期乳腺癌的治療也受到廣泛關注,通常可以結合內分泌治療、手術治療等,將病灶組織去除,并幫助患者調理身體分泌情況,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此次研究中,根據研究目的,將6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所有患者入院診治的時間在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將患者分為兩個小組實施不同治療方案,對比探究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治療的有效性與安全性,詳細如下。
在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間開展本次研究,觀察對象為我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一共60例。通過動態隨機化分組的方式,在保證公平、隨機的基礎上,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30例觀察組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3~69歲,平均(51.5±2.3)歲,病程1~3個月,平均(2.1±0.4)個月;30例對照組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2~70歲,平均(51.2±2.5)歲;病程1~4個月,平均(2.3±0.5)個月。通過統計學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基礎資料后得到P>0.05,差異不大。
早期乳腺癌診斷標準[4]:(1)患者臨床表現有無痛性腫塊、乳頭溢液、皮膚橘皮樣變、局部凹陷癥等情況;(2)結合彩超、乳腺鉬靶、乳腺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方式,觀察到患者乳腺中有病變組織;(3)從臨床病理學檢查中,檢測到患者乳腺內有惡性腫瘤細胞組織。
本研究納入標準[5]:(1)確診為早期乳腺癌的患者;(2)患者神志清晰并且自主簽署知情同意書;(3)患者在實驗期間配合相關數據調查統計;(4)患者無其他嚴重病癥或對實驗指標產生影響的疾病。
排除以下患者[6]:(1)有智力障礙、身體較差無法進行實驗觀察的患者;(2)未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3)中途停止接受觀察的患者。
觀察組:采取保乳手術治療,首先對患者的病灶組織進行檢查,根據腫瘤的具體位置作一個手術切口,如果患者的腫瘤部位在上方,選擇作一個適宜的弧形切口;若患者的腫瘤部位在腋尾或外上部,則作一個放射狀的切口,并向腋窩的部位延伸;如果患者的病灶組織在乳房下部,同樣作放射狀的切口。然后將腫瘤表面的皮膚切除,并對乳腺組織進行分析,保護好乳腺組織邊緣,然后在手術的過程中,對邊緣進行標記,切除一小部分作為病理樣本,送往病理科,接受檢測分析。然后將腫瘤組織完全切除,切除完成后,觀察是否有癌殘留情況,及時進行清理。最后對患者進行創面處理,充分止血后,并對患者進行加壓包扎。術后對患者進行常規抗感染、調理內分泌等治療,隨訪觀察患者乳腺恢復情況。
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
(1)療效評價[7]:治療完成后觀察兩組患者的病情,作為評價療效的參考項目。若患患者的乳房腫塊、乳房脹痛、乳頭回縮、乳頭皮膚瘙癢等癥狀完全消失,乳腺健康基本恢復正常,則為顯效;治療后,分析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性改善,并且乳腺健康狀況有所恢復,評定為治療有效;在整個療程過后,患者癥狀如故,或出現惡化情況,評定為無效。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2)不良反應: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并對患者進行跟蹤隨訪,記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包括具體表現、對應病例數等,并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3)癥狀緩解情況:治療期間,嚴密觀察患者的乳房腫塊、乳房脹痛、乳頭回縮、乳頭皮膚瘙癢等癥狀消散情況,并統計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癥狀緩解時間;(4)陰性和陽性癥狀(PANSS)[8]:對患者的癥狀進行觀察分析,根據PANSS量表,觀察患者的陽性量表(POS)、陰性量表(NEG)、雙向復合量表(COM)評分結果,記錄治療前和治療后的不同分值,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5)副反應情況(TESS)[9]:TESS量表用于反應早期乳腺癌和治療期間對患者造成的副反應,主要涉及到患者思想意識、睡眠狀況、活動功能等多個項目,一共35項,滿分100分,結合此表了解患者的副反應情況,對比治療前和治療后兩組間的差異。
使用SPSS 19.0處理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合直接概率法校正檢驗卡方值(χ2),比較兩組的計數資料(%);再通過檢測T值來對比分析兩組的計量資料(±s)差異,最終評定指標為P值,滿足P<0.05的項目即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完成后,統計到觀察組中1例患者的病情改善情況不明顯,其他患者均得到較好治療,占96.7%,在對照組中有8例患者的治療情況可評定為無效,總有效率為73.3%,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6.3849;P<0.05),見表1。
隨訪觀察到觀察組中2例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等身體不適情況,發生率為6.7%,對照組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的乳房腫塊、乳房脹痛、乳頭回縮、乳頭皮膚瘙癢緩解時間,可得到兩組的數據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患者的病情在較短時間得到控制,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比較(d,±s)

表3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比較(d,±s)
組別 乳房腫塊 乳房脹痛 乳頭回縮 乳頭皮膚瘙癢觀察組(n=30) 22.44±2.47 21.06±2.27 21.73±2.35 22.98±2.26對照組(n=30) 33.62±2.51 31.92±2.32 32.74±0.41 34.15±2.28 t 8.3303 10.2662 9.1734 15.0023 P<0.001 <0.05 <0.05 <0.05
分別觀察患者在治療前后的陽性量表(POS)、陰性量表(NEG)、雙向復合量表(COM)評分結果,得到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癥狀評分相近(P>0.05);治療后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計算可知,觀察組的各評分均要更低,與對照組比較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NSS評分比較
計算得知,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副反應情況較為明顯,TESS評分較高,組間比較的結果為P>0.05,差異不大;治療后,患者的副反應明顯減少,并且觀察組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以TESS評分比較的結果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ESS評分比較
近年來,乳腺癌的發生率越來越高,乳腺癌的具體病因尚不明確,廣泛認為主要與遺傳、內分泌等有關。乳腺癌呈現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親屬中有乳腺癌的群體,更容易出現此病癥。并且臨床調查顯示,未生育、生育較晚的女性,發生率也更高[10]。乳腺癌的出現大大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并且由于病痛困擾、身體不適等因素,許多患者還容易出現心理上的壓抑、焦慮、不安等情緒,不能很好的進行社交,甚至出現焦慮、抑郁的情況。并且早期乳腺癌患者還可能出現病情加重、腫瘤細胞轉移的情況,長時間對患者的身體狀況產生影響,需要加強對患者的治療,幫助患者減輕病痛困擾。此次研究中,根據研究目的,將6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將患者分為兩個小組實施不同治療方案,對比探究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治療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結合實驗數據分析,接受保乳手術治療的患者,有效率高,為96.7%,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并且治療期間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少,僅有2例。患者的臨床癥狀也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改善,并且在治療前后檢測檢測患者的身體狀況,可以觀察到患者的癥狀評分情況、副反應評分等,均有較好的改善,治療安全性和可行性高。
綜上所述,對早期乳腺癌患者采取保乳手術治療的療效、安全性均較好,幫助患者緩解癥狀,改善身體不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