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軍,孔萬青
(杭州市西湖區轉塘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針灸推拿科,浙江 杭州 310024)
頸胸段椎小關節錯縫就是指機體的頸椎胸椎小關節超的活動范圍異常,小關節的面和面之間出現微小錯位,多發于青壯年群體[1]。睡姿不當、外傷等都可能致使該病發生,患者大都疼痛,也有一部分患者沒有明顯感覺,如果不及時治療,就可能導致患者的雙肩不平,甚至可發生頸椎病,出現迷走神經壓迫癥狀和刺激癥狀。針灸推拿屬于中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脊柱疾病治療存在療效確切、治療損傷小、治療時間短以及治療花費少等優點,因此本課題選擇針灸推拿對頸胸段椎小關節錯縫進行治療,內容為:
對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之間的98例頸胸段椎小關節錯縫患者通過隨機數表法進行分組,分為甲組同乙組,兩組均49例患者。乙組,26-60歲/(35.21±2.35)歲。女24例、男25例。甲組,27-58歲/(35.29±2.29)歲。女25例、男24例。兩組基線資料P>0.05。
診斷標準:(1)棘突周圍疼痛、酸脹。(2)在觸診時,C7到T2棘突周圍有局限性壓痛存在,肌肉緊張,可有或者沒有條索狀、結節狀的筋結存在。(3)存在肩背肌筋膜炎病史.(4)X線正位片中,C7到T2棘突不規整排列,有偏歪情況處在,且椎骨旋轉。
納入標準:滿足診斷標準的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參加的患者。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等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乙組常規治療:每次口服600mg的芬必得,每天兩次,持續十天。甲組針灸推拿治療:(1)針灸,選擇直徑為0.35mm、長度為40mm的毫針,選擇夾脊穴,雙手加持進針,針刺約15mm,提插,平補平瀉,留針約20min;選擇壓痛點阿是穴,使用劫刺法;選擇筋結處阿是穴,使用恢刺法。(2)推拿。①患者選擇俯臥位,全身盡量放松,在頸胸段脊柱的兩側開展側滾法,約3min,條索狀或圓形硬結經拇指羅紋面按住,撥法,力度從輕到重,以患者耐受為度,約2min。②按揉分推法,患者俯臥位,確保頭頸處于中立位,頸胸段脊柱的兩側肌肉經雙手拇指羅紋面按揉,沿頸胸段脊柱兩側從內向外的分推,從輕到重,以患者皮膚微紅為宜,3-5min。②整復手法,選擇T1棘突向右偏歪的患者為例。患者俯臥位,確保頭頸處于中立位,在棘突右側放置左手拇指,固定,患者左轉頭,右側面部盡量貼于床面,右手扶住患者左側頭部(耳上方),輕輕的把頭部向右下方推動,盡可能旋轉頸椎,兩手反向用力進行扳動,使頸椎旋轉度增加,左手拇向左側用力對偏歪棘突進行推頂,出現彈響就說明復位。之后頭患者頸回復到中立位,左側棘突、橫突間放置右手掌根且固定,向右轉頭,左側面部盡量貼于床面,左手扶住患者右側頭部(耳上方),輕輕的把頭部向左下方推動,盡可能旋轉頸椎,囑患者呼氣,下壓右手掌根,到呼氣末時瞬間用力,掌根向右下方按壓,而左手固定確保患者頭部不動。之后頭頸回復到中立位,在患者的右側站立,背部頸胸段正中處兩掌重疊,囑患者用力的吸氣以及呼氣,隨著呼吸向下按壓,呼氣末時瞬間用力。
于治療前后,評估患者肌肉緊張度,以醫師手感分成輕度、中度以及重度,以減輕視為改善;評估條索狀或者結節狀筋結大小,以減小和消失視為改善;檢測椎體旋轉度以及傾斜度(X線),以減小視為改善;測量棘突偏離中心軸線距離,以縮短視為改善。療效評價,患者主觀癥狀消失,觸診時未發現結節狀或條索狀的筋結,無壓痛、肌肉緊張,通過X線正位片發現患者椎體的傾斜度消失或者明顯減少、旋轉度消失或者明顯減少,棘突未偏歪或者棘突偏離中心軸線的距離顯著縮短,半年內未復發視為痊愈;患者主觀癥狀消失,觸診時未發現結節狀或條索狀的筋結,無壓痛、肌肉緊張,通過X線正位片發現患者椎體的傾斜度消失或者減少、旋轉度消失或者減少,棘突未偏歪或者棘突偏離中心軸線的距離縮短,3個月內未復發視為顯效;患者主觀癥狀減輕,觸診時有結節狀或條索狀筋結存在,壓痛、肌肉緊張減輕,通過X線正位片發現患者椎體傾斜度以及旋轉度改善不明顯,且棘突偏離中心軸線的距離改變不明顯視為有效;主觀癥狀、體征以及X線檢查結果沒有改善視為無效[2]。
SPSS 22.0軟件,(%)體現計數資料,χ2檢驗,(±s)體現計量資料,t檢驗,P<0.05體現有統計學差異。
不同干預實施后,甲組肌肉緊張改善率高于乙組 (χ2=28.4066,P=0.0000);甲 組 筋 結 改 善 率 高 于 乙組(χ2=25.3376,P=0.0000);甲組椎體傾斜度改善率高于乙組(χ2=27.8822,P=0.0000);甲組椎體旋轉度改善率高于乙組(χ2=29.7551,P=0.0000);甲組偏歪棘突同中心軸線距離改善率高于乙組 (χ2=22.1831,P=0.0000)。

表1 觀測指標改善情況的比較[n(%)]

表2 臨床療效的比較[n(%)]
不同干預實施后,甲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乙組(χ2=12.0276,P=0.0005)。
椎小關節錯縫是指脊柱關節出現不完全脫位,導致關節面關系出現改變,關節排列輕微異常,但關節面仍接觸[3]。脊柱活動屬于多節段的、多方向的聯合動作,當脊柱失穩,發生椎小關節錯縫,且椎周軟組織的位置關系變得紊亂。發生椎間小關節錯縫后,神經根或血管會受到刺激與壓迫,且對周圍組織產生異常的張力,致使壓痛、疼痛等情況出現,同時反射性肌肉舒縮改變可致使肌攣發生縮或痙攣[4-6]。而且,由于疼痛或肌痙攣保持性制動,再加上脊柱周圍的關節囊、韌帶出現適應性的調節,致使脊柱功能活動發生異常[7]。
在中醫學上,椎小關節錯縫屬于筋出槽、骨錯縫等范疇,脊柱屬于督脈循行部位,足太陽膀胱經行于機體脊柱的兩側,出現頸胸段椎小關節錯縫時會對經脈產生損傷,而經絡不通、受損,進而氣血淤滯以及筋骨失養,使筋骨損傷程度加重[8]。患者治療原則為:糾正異常解剖位置,解除刺激和壓迫;使脊柱生物力學平衡恢復。
本課題是給予患者針灸推拿治療,其中,針刺可疏經通絡、行氣止痛、活血祛瘀,尤其是劫刺法以及恢刺法,能夠有效治療軟組織損傷性疾病[9]。在推拿治療中,把偏歪的棘突推正,使一側的關節突向側方移位做矯正處理,且對同側椎體脅頭關節進行矯正,使其向前方移位;對側椎體脅頭關節進行矯正,使其向后方移位;手掌對椎骨進行按壓,確保椎骨前后輕度的移動,使錯縫脅橫突關節復位,局部施以手法,而舒通經絡、利于血液循環、促進無菌性炎癥的消除、促進水腫吸收,對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刺激與壓迫進行解除,使緊張痙攣的肌肉松馳,而根治疾病[10]。
總之,給予頸胸段椎小關節錯縫患者針灸推拿治療,能夠得到確切的治療效果,可顯著改善筋結、肌肉緊張、椎體傾斜度、椎體旋轉度、偏歪棘突同中心軸線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