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穩穩,丁勇,王德海
(豐縣人民醫院藥劑科,江蘇 豐縣 221700)
糖尿病在臨床中較為常見,以高血糖為主要特點,是一種不可逆的內分泌異常導致的代謝性疾病,位居世界第三位非傳染性疾病[1]。在長期高血糖影響下,患者血管功能受損,產生一系列慢性并發癥,包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血管病變、末梢神經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等,這些并發癥能造成多器官或系統的損害,還可能導致殘疾,甚至危及生命。降糖藥是臨床治療該病的主要方式,以控制血糖,緩解糖尿病癥狀,延緩疾病進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目的[2]。目前,臨床常用的降糖類藥物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藥、胰島素及GLP-1受體激動劑,種類繁多。降糖藥的合理規范使用對患者血糖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由于患者對糖尿病危害性認知度不足,對降糖藥缺乏了解,導致多數患者遵醫囑用藥依從性差,出現血糖水平控制不佳;并且藥物使用不當極易引發相關不良反應,降低了藥物治療效果[3-4]。本研究顯示我院在糖尿病患者治療期間給予藥師用藥指導,對糖尿病患者治療效果及用藥安全性等方面都有著顯著積極的影響,現將病例樣本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內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80例,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指導組。對照組(40例):23例男,17例女;年齡56-83歲,平均(69.66±2.43)歲;病程4-17年,平均(10.73±3.25)年;指導組(40例):22例男,18例女;年齡59-81歲,平均(70.13±2.21)歲;病程2-18年,平均(10.16±3.73)年。兩組患者均思維清晰、主要器官無明顯的器質性病變。對比兩組臨床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均為糖尿病確診者,根據《中國1型糖尿病診治指南》[5]、《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6]相關內容確診,空腹血糖>7.1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具有糖尿病的典型癥狀;(2)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自愿加入,同時本研究取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1)臟器類嚴重疾病者;(2)精神病、昏迷者;(3)藥物過敏者;(4)資料不全者。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藥師不參與指導,醫師根據患者糖尿病類型及病情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口頭告知患者相應藥物的使用方法,囑咐用藥期間的注意事項并提醒患者定期監測血糖,記錄不良反應。
1.2.2 指導組
指導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藥師用藥指導,內容包括:(1)糖尿病知識、用藥知識宣教。①定期舉辦關于糖尿病知識及糖尿病用藥知識講座培訓。組織我院內分泌科醫護人員、糖尿病患者及家屬參加,由藥劑科邀請的上級專家和我院資深藥師來講解,內容包括糖尿病前沿研究、糖尿病知識普及、認識糖尿病危害、飲食療法注意事項、運動療法益處、血糖監測、常見降糖藥物的治療機制、服用方法、注意事項、藥物不良反應和藥品貯藏方法等。②將糖尿病知識、降糖類藥物整理成冊,向糖尿病患者發放,人手一冊,以文字、圖片、漫畫等形式表達,所用語言簡單易懂,適用于不同文化層次的糖尿病患者。③向糖尿病患者及家屬發放問卷調查資料,測評其對糖尿病、降糖藥物的認知度。(2)具體用藥指導。①藥師充分運用自身專業特長深入臨床,參與查房、會診及用藥方案設計,對患者個體化用藥,糾正不合理用藥,保證用藥安全、合理、有效。②根據患者所用藥物,向其介紹藥物的治療機制、治療效果、治療目的及常見不良反應,告知患者該藥物使用時間、用量、用藥注意事項等。③針對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告知患者其所使用的胰島素的使用方法、注射時間、起效時間、達峰時間、維持時間、保存方法等,指導其胰島素注射途徑,包括皮下注射、靜脈皮下注射等。(3)定期隨訪。采用電話、微信等方式進行隨訪,建立公益微信群,督促患者定時定量用藥,定期監測血糖,了解患者用藥情況,解答患者的用藥問題,記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現錯誤用藥等情況,及時予以糾正,幫助患者養成正確的用藥習慣,提高用藥依從性[7]。
(1)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
(2)比較兩組患者糖尿病認知度、降糖藥認知度及用藥依從性。
(3)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
判定標準[8]:患者糖尿病認知度0~100分,降糖藥認知度0~100分,用藥依從性0~100分。3項得分值分別通過患者答相應測試題得出,得分越高患者對糖尿病認知度、降糖藥認知度、用藥依從性越高。
治療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紅蛋白水平,兩組均相近,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紅蛋白水平,指導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h血糖(mmol/L) 糖化血紅蛋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9.13±4.26 8.67±3.25* 11.36±5.24 8.94±4.56* 7.46±3.32 6.67±2.76*指導組 40 9.33±4.52 7.25±2.73* 11.57±5.13 7.01±3.76* 7.69±3.13 5.45±2.05*t 0.204 2.116 0.181 2.065 0.319 2.244 P 0.839 0.038 0.857 0.042 0.751 0.028
患者糖尿病認知度0~100分,降糖藥認知度0~100分,用藥依從性0~100分。指導組3項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糖尿病認知度、降糖藥認知度及用藥依從性,兩組比較(±s)

表2 糖尿病認知度、降糖藥認知度及用藥依從性,兩組比較(±s)
組別 例數 糖尿病認知度(分) 降糖藥認知度(分) 用藥依從性(分)對照組 40 80.19±3.11 82.11±3.29 80.28±3.28指導組 40 94.21±2.09 95.23±2.28 95.26±2.19 t 23.664 20.730 24.002 P<0.001 <0.001 <0.001
低血糖、胃腸道反應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指導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能量的飲食及生活不規律等一系列原因,導致糖尿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且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9]。糖尿病包括1型、2型,1型糖尿病是指患者自身免疫原因導致胰島細胞被破壞,胰島素分泌量降低;2型糖尿病是指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導致患者機體分泌出的胰島素失去功效,無法發揮降糖作用,即胰島素抵抗。由于兩種糖尿病產生原因不同,臨床后期治療方式存在顯著差異,進而藥物使用方式存在較大區別[10]。
(1)型糖尿病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用藥有如下盲區:①對所用胰島素的注射時間,起效時間認識不足,提前注射往往引起低血糖,推后注射又達不到理想的降糖效果。②對所用胰島素的使用劑量認識不到位,隨自身飲食量隨意更改,致使血糖不穩定;(2)型糖尿病患者認知有如下誤區:①用藥時間隨意,不分餐前、餐中、餐后,使藥物不能發揮其最大作用,還會加大胃腸道不良反應。②服藥次序混亂,主要體現在合并用藥的患者,不明確各個藥物間的相互作用,結果使不良反應增多,血糖水平忽高忽低不穩定。③用藥劑量不準確,根據當下血糖值隨意增減,甚至停藥,致使血糖不穩定。④飲食不注意,無忌口,運動量偏少,或沒有主動運動行為,使血糖水平不達標。因此,指導患者合理使用相應藥物成為臨床治療重點內容之一[11]。
用藥指導的主體是藥師,藥師對糖尿病患者開展用藥指導,以控制血糖達標為核心,提高用藥依從性,降低不良反應、減少并發癥為根本目的[12]。藥師運用自身專業藥學知識,通過對患者藥學知識教育,患者知道了用藥目的、藥物治療機理、如何正確用藥,認識到正確用藥重要性,因此大大提高了患者用藥依從性,其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13]。從而使糖尿病患者學會了自我管理病情和用藥,有效控制血糖達標,減少了患者因長期高血糖引起的并發癥,改善了患者預后,對保證患者治療效果和改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14]。
本研究中,藥師通過講座、書面材料、有效的溝通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糖尿病知識普及,讓患者對自身疾病有了更深的認識,加強了對糖尿病治療的重視度及用藥認知度,以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結果顯示糖尿病認知度、降糖藥認知度和用藥依從性指導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藥師針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用藥指導,包括雙胍類藥物使用,部分患者使用該藥后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下降、腹部不適等消化道反應,且部分老年人出現乳酸性酸中毒現象。藥師在了解患者用藥反應后,分析患者情況,指導其使用緩釋片,并針對其存在的消化道反應,指導其在餐中或餐后服藥,使患者血糖更加穩定、不良反應癥狀明顯改善。結果顯示患者低血糖、胃腸道反應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指導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紅蛋白水平,兩組均相近,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紅蛋白水平,指導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具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藥師用藥指導,能夠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用藥治療效果,顯著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減少患者用藥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藥物治療過程中,藥師給予用藥指導,能顯著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控制血糖達標,提升患者糖尿病認知度、降糖藥認知度和用藥依從性,提高藥物治療效果,明顯降低藥物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用藥安全性。對糖尿病患者治療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藥師開展用藥指導進一步體現了自身價值,并樹立了很好形象,值得醫院藥師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