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群,陳雅杏,張衛明,梁燕芬
(1.肇慶市第二人民醫院,廣東 肇慶 526060;2.肇慶市的人民醫院,廣東 肇慶 526060)
小兒感冒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兒常見呼吸系統疾病,由多種病原所致,對小兒患者鼻、咽等造成侵犯,常伴有發熱[1]。一般情況下,小兒感冒經過系統治療以及降溫處理后,發熱表現可有效緩解,并且不會反復[2]。但是,小兒患者的體質普遍比較差,并且自身免疫力、抵抗力都比較差,在疾病治療上存在一定難度,容易發生感冒后頑固性發熱,泛指經過多種方式治療,但在7天以上時間內出現發熱反復或者不退情況[3]。小兒感冒后頑固性發熱的病因復雜,尚未明確,是一種慢性發熱疾病,在下午及夜間加重,具有發熱時間長、纏綿難愈等特點,目前沒有特效藥物。臨床上針對小兒感冒后頑固性發熱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多采取抗生素、退熱藥物等,但是整體療效欠佳。有研究表明[4],中藥小柴胡湯與竹葉石膏湯在治療小兒感冒后頑固性發熱具有良好效果,并且用藥后不良反應少,但是缺少足夠的臨床實踐結果證實。本研究通過對70例小兒感冒后頑固性發熱患兒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對比小柴胡湯與竹葉石膏湯聯合加減治療與常規西醫治療在小兒感冒后頑固性發熱中的應用效果。
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小兒感冒后頑固性發熱患兒作為對比分析對象,病例數70例,根據治療方案差異分組。對照組35例患兒中,男17例、女18例,年齡1-6歲,體重10-30KG,平均(3.15±0.48)歲,發熱時間7-16天,平均(10.25±2.30)天。觀察組35例患兒中,男15例、女20例,年齡1-6歲,平均(3.06±0.51)歲,發熱時間7-17天,平均(10.78±2.40)天。兩組患兒一般臨床資料相比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研究。
納入標準:(1)患兒感冒后發熱持續或者反復時間超過7天,并且使用常規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2)患兒家屬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且同意,自愿參加。
排除標準:(1)患有先天性缺陷的患兒;(2)治療藥物過敏者;(3)依從性差;(4)中途轉院或者退出治療者。
1.2.1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患兒常規西醫綜合治療,包括抗生素治療、物理降溫處理、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糾正酸堿失衡等。消除患兒感冒病因,給予抗炎治療。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兒采取小柴胡湯加減聯合竹葉石膏湯加減治療。藥方主要包括:生柴胡10g、淡竹葉5g、淮山藥10g、炙甘草 5g、黃芩 5g、生石膏 15g、炒神曲 5g、法半夏 5g、黨參 5g、麥冬10g、大棗10g,藥方加減:合并便秘加枳實2瓜蔞仁5g;舌苔發黃、膩且胸悶者加紫蘇葉5g;畏寒且咽喉癢、咳嗽者加蟬蛻5g、生麻黃5g;顆粒劑,1劑拆分為2袋包裝。服用時,先用溫水10mL-20mL浸泡軟化,再加入20mL-100mL開水溶化稀釋,溫服。體重10KG以下小兒1日1劑,分2次服完;10KG-20KG加服半劑,分3次服;體重20KG以上者日服用2劑,分2-4次服完。體溫恢復正常后改為每天早、中、晚各服1次,每次200mL,鞏固2-3天。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療效標準為:(1)顯效:用藥后患兒體溫恢復正常,且嘔吐、流涕以及咳嗽等感冒癥狀基本消失,3天內未出現發熱及癥狀反復;(2)有效:患兒體溫正常,感冒癥狀好轉,且未見發熱反復及癥狀加重;(3)患兒體溫及感冒癥狀未見好轉。
對比兩組治療后發生口干、惡心、發熱反復不良反應的概率。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用藥后臨床療效為97.14%,與對照組治療后臨床療效82.86%相比差異顯著,數據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結果對比[n(%)](n=35)
觀察組患兒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1例,為口干病例,發生率2.86%;對照組患兒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7例,包括4例口干、2例惡心、1例發熱反復,發生率20.00%,組間數據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臨床療效結果對比[n(%)](n=35)
小兒感冒后發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癥狀,一般經過降溫處理、服用退熱藥以及消除感冒病因后可恢復正常,且不會出現反復[5]。部分小兒患者因為體質弱、抵抗力差以及感染嚴重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能出現小兒感冒后頑固性發熱,采取多種治療方式后均不能獲得理想降溫效果,患兒發熱現象持續存在后者反復,治療難度大[6]。小兒患者在持續發熱的影響下,可能對機體造成較大損傷,加快機體新陳代謝速度、增加耗氧量,使得機體脂肪代謝發生紊亂,容易引起酮血癥、全身炎癥反應以及多器官障礙綜合征等,后果嚴重,需引起注意。臨床上普遍采取聯合用藥和多措施并用的方式去進行治療,但是治療效果往往不理想,在停藥后易出現發熱反復,并且治療過程中患兒易出現口干、惡心等不良反應[7]。中醫將頑固性發熱歸屬于“溫病”范疇,認為是外感六淫、入里化熱所致,因此需要采取退熱、提高免疫力的治療方法。小柴胡湯與竹葉石膏湯聯合加減應用在小兒感冒后頑固性發熱中具有比較突出的治療效果,方中生柴胡、黨參、黃芩、生石膏以及炙甘草、淡竹葉抗炎作用顯著,黨參還可促進人體免疫力提高[8]。炙甘草可以起到解熱、鎮咳以及祛痰作用,諸藥合用可以兼顧抗病菌和提高機體免疫力,獲得良好的扶正祛邪效果[9]。許舜清[10]研究中表明,在感冒后頑固性發熱治療中使用小柴胡湯與竹葉石膏湯聯合加減治療,可以提高臨床療效,同時降低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是一種有效多方合用法,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療效97.14%對比對照組療效82.86%,數據差異顯著,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用藥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為2.86%,與對照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20.00%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小柴胡湯與竹葉石膏湯聯合加減治療小兒感冒后頑固性發熱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常規的西醫治療,并且不良反應少,用藥安全性高,值得應用并做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