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宏萍,陳瑩瑩
(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人民醫院超聲醫學科,新疆 喀什 844000)
患者男性,69歲,于1個月前因食用油膩辛辣及生冷等刺微性食物后出現腹痛、脾脹,腹痛呈陣發性絞痛,伴有惡心、嘔吐(嘔吐物為少量食物殘渣)、納差等,無嘔血、黑便,當時未在意,未診療。近1個月來患者自感腹痛、腹脹癥狀逐漸加重,伴有反酸、惡心、嘔吐(嘔吐物為大量胃內容物)、心慌、胸悶、氣短、納差、全身乏力等癥狀,今為進一步診治,行胃腸超聲造影。
胃腸超聲造影檢查中發現賁門旁近胃底處見38mmx35mm的不規則低回聲團,邊界不清,內回聲不均勻,可見鈣化點,顯影劑緩慢通過。肝臟內多個大小不等的低回聲結節,較大者約43mmx49mm,周邊見暈環。見腹膜后多個淋巴結樣回聲。超聲診斷:賁門管旁近胃底處實性占位(1、間質瘤? 2、其它性質待排)建議核磁增強檢查(肝臟、胃);肝內多發實性占位病變(肝癌的可能性大)。建議超聲造影檢查。腹膜后多發淋巴結腫大(可能轉移)。核磁檢查發現肝內多發占位性病變,考慮轉移瘤;胃壁小彎側旁占位性病變,建議鋇餐檢查胃鏡檢查:胃底:內容物少,黏液湖清亮,近貴門口處見一半球形隆起,直徑約1.6cm×1.6cm,表面黏膜光滑,血管網清晰,周邊界限清楚。結果:胃底黏膜下腫物(性質待定),建議結合病史進一步檢查(超聲內鏡)治療,治療后復查。

圖1 胃腸超聲造影見賁門旁近胃底處見38mmx35mm的不規則低回聲團,邊界不清,內回聲不均勻,可見鈣化點,顯示劑緩慢通過。

圖2 胃鏡檢查示:黏膜 下腫物
胃腸道間質瘤是指起源于卡哈爾氏(Cajal)間質細胞的軟組織肉瘤,又稱胃平滑肌肉瘤。大多起源于胃壁肌層,少數起源于黏膜肌層,好發于胃體和胃底部,絕大多數為單發,多呈球形或橢圓型向胃腔內突起,直徑約20-50mm,但也有達到200mm-300mm者,一般境界清楚,周邊光滑完整,呈膨脹性生長,不向周圍胃壁及胃周圍組織浸潤,其黏膜面常可形成潰瘍灶,瘤內可見液化壞死灶和鈣化灶[1,2]。
其中超聲檢查過程中要與胃癌鑒別,胃癌主要是從胃的黏膜層發生,而胃間質瘤是并不是從胃的最底層發生,是從胃的固有肌層或者漿膜下層頂進來的,所以檢查過程中,要注意觀察胃壁的肌層結構變化,從而與胃癌鑒別[3]。超聲主要表現出[4,5]:(1)胃壁內局限性腫物,形態不規則或成分葉狀。腫物內部呈低回聲,透聲性好,境界清楚,周邊毛糙,內部回聲不均。較大的瘤內可見單個或多個不規則液性區,并可伴有少量點狀或條帶狀強回聲,少數瘤體內可見大量強回聲團分布,后伴聲影。(2)聲像圖分型:根據腫瘤在胃壁內的生長方式可分:a黏膜下型:腫物位于黏膜下,向腔內突起,黏膜層被拱起,一般基底較寬,少部有蒂和胃壁相連。b壁間型(啞鈴型)腫物向胃腔內外同時生長,呈啞鈴狀,使胃黏膜層隆起.漿膜層向外突起,周圍組織或臟器可有受壓。c漿膜下型:腫物主要向腔外生長,漿膜面膨起明顯,黏膜面略隆起或膨出,腫物直徑較大,常在50mm以上。患者賁門旁近胃底處見38mm×35mm的不規則低回聲團,邊界不清,內回聲不均勻,可見鈣化點,符合胃間質瘤超聲表現,且患者穿刺活檢診斷其胃間質瘤。本病例活檢病理結果診斷:胃間質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