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嚴春花
(延邊大學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吉林 延吉 133000)
患者,男性,63歲,于入院2周前體檢時發現肺內結節,病程中有乏力,無發熱,無呼吸困難,偶有咳嗽及咳痰,痰呈黃色黏痰,近期體重未見明顯變化。患者無進食生魚史,無進食生豬肉、牛肉史,無疫水接觸史。家族成員無哮喘及鼻炎等病史,否認食物及藥物過敏史。入院查體:神清語明,查體合作,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啰音。入院前2周的體檢胸部CT:發現肺窗下葉見結節灶,直徑20.3mm,周圍見磨玻璃影,余兩肺野紋理清晰,未見異常密度影。因考慮肺內病灶不排除惡性占位入院,見圖1。

圖1 體檢時胸部CT
入院后輔助檢查:復查胸部強化CT檢查示:胸廓對稱,縱膈居中。雙肺紋理清晰,走行自然,雙肺可見多發大小不等的結節狀及片狀致密影,周圍見不規則模糊影,邊緣欠規整,增強后呈輕度強化,氣管、支氣管通暢,肺門不大,見圖2。化驗:血常規示:白細胞7.87×109/L,紅細胞4.00×1012/L,血紅蛋白133g/L,血小板219×109/L,紅細胞比容39.8%,中性粒細胞38%,嗜酸性粒細胞計數3.13×109/L,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35.3%。末梢血象:中性分葉38%,嗜酸細胞37%。各項免疫指標及腫瘤標記物未見明顯異常。考慮不排除感染性病灶,給與抗生素治療。后復查的胸部CT示:原雙肺原有的多發混合磨玻璃結節較前吸收縮小,雙肺另新見多發混合磨玻璃影,氣管、支氣管通暢,肺門不大。心臟不大,主動脈和冠脈壁鈣化,縱膈內未見占位及淋巴結腫大,見圖3。全身骨顯像示:左側第3前肋、第4腰椎,左側髖臼見局限性異常活躍,性質待查。全腹部CT示:肝實質內見多發稍低密度影,境界不清。全腹部核磁共振增強掃描示:肝內見多個異常信號灶,最大位于肝S5段,直徑約1.3cm,T2WI呈稍高信號,T1WI呈低信號,DWI高信號,增強后呈輕度延遲強化-考慮良性,炎性假瘤可能,肝S6段可見一異常信號灶,T2WI呈稍高信號,T1WI呈低信號,DWI高信號,增強后造影劑逐漸向病灶中心填充-血管瘤,脾大、雙腎囊腫。頭顱 MRI未見異常。復查血常規示:中性粒細胞28.02%,嗜酸性粒細胞計數4.54×109/L,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 46.0%。建議患者行支氣管鏡檢查、肝穿刺活檢及骨髓穿刺活檢明確病因。骨髓細胞檢查示:三系增生,嗜酸性粒細胞比例明顯增高骨髓象。該患者拒絕行氣管鏡檢查、肝穿刺活檢,行血細胞 FIP1L1-PDGFR 融合基因基因檢測陰性,排除白血病可能。患者沒有明顯的流行性病史,但囊蟲IgG抗體(+),遂行驅蟲治療(吡喹酮片 1.2 g tid 口服3天)。出院42天門診復查胸部CT,病灶明顯吸收,見圖4。復查血常規示:嗜酸性粒細胞計數1.25×109/L,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 12.0%,最終診斷為寄生蟲感染。

圖3 抗生素治療后的胸部CT
寄生蟲感染導致的多種肺部疾病,一般具有以下的幾個特征:來自寄生蟲流行區域有可能感染的環境。免疫功能降低的慢性患者或者老年人。胸片有炎性浸潤或者病變有遷移征象。痰呈果醬、巧克力樣或者血痰、異物樣痰。末梢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寄生蟲感染常為全身性,故尚可有其他部位相應表現,抗菌藥物無效[1]。
根據胸膜肺部表現的類型,肺部寄生蟲感染可分為局灶性或彌漫性肺部病變。病灶進一步發展。一種分為局灶性囊性病變(例如肺水腫)或合并胸膜積液(例如阿米巴病)。彌漫性病變又可分為短暫性肺浸潤(例如弓形蟲病)和肺泡間質改變(例如強線蟲病)。
肺阿米巴病一般是溶血性變形桿菌感染,少許患者并發阿米巴性結腸炎或阿米巴痢疾。臨床表現可有腹痛和血性黏液性腹瀉。累積胸膜時可表現為右側的胸膜疼痛,咳嗽以及呼吸困難。診斷可包括微生物糞便檢查,血清學和影像學檢查。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通常在阿米巴感染中找不到。在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有合并癥的患者用甲硝唑治療(每天3次,每次10mg/kg),如果是肺部受累,則必要時可手術或介入治療[2]。
肺圓線蟲病臨床表現為間歇性腹痛,腹瀉,吸收不良,體重減輕,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和IgE(免疫球蛋白)增加.肺部受累可導致出血性肺炎和呼吸衰竭。沒有診斷的金標準。可做直接顯微鏡,瓊脂平板培養,血清學和聚合酶鏈反應(PCR)。胸部X線顯示雙側浸潤和網狀結節標記,CT形態上的微結節或彌散的磨砂玻璃樣密度。伊維菌素(200μg/kg po)是首選治療方法。
肺幼蟲病大多數感染是無癥狀的。有癥狀的感染表現偏頭痛、干咳,呼吸困難和典型的哮喘癥狀,并伴有聽診肺痙攣。這些變化表現為胸膜下結節,周圍乳玻璃不透明,沒有明確的界限。血細胞計數通常顯示白細胞增多與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清學檢查陽性可確診。大多數患者無需抗蟲治療,明顯的肺部幼蟲移行,可以使用阿苯達唑(400mg,每天兩次,共5天)進行治療。如果呼吸道癥狀明顯,應開始潑尼松龍治療。
該病例報告的患者,無臨床癥狀,無明確的進食魚生、生豬肉、牛肉史,無疫水接觸史等流行病學史。僅有影像學表現為肺部結節,呈游走性,外周血和骨髓細胞學檢查嗜酸性粒細胞增加。多臟器出現病灶,對于非疫區發生的寄生蟲感染,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導致肺部占位性改變,酸性粒細胞增加容易漏診寄生蟲感染。在臨床工作中,需特別注意。

圖2 入院時復查胸部CT

圖4 出院后門診復查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