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香,李靜,葉生余
(新沂市中醫醫院骨科,江蘇 新沂 221400)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骨科常見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腰痛及(或)下肢放射性痛與麻木等[1],本病好發于青壯年,約80%發生于20-50歲之間[2]。而青壯年是家庭的支柱,疾病的困擾、手術預后療效、家庭、工作的壓力等必然會引發患者產生焦慮、恐懼、煩躁等負性情緒。國內外一些研究證明,焦慮的發生率在35%左右[3],這些負性情緒在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潛在的使醫患關系緊張。而共情又稱作“共感”和“同理心”,即在人際溝通中,要體會別人的情緒與想法、設身處地的理解他人的立場及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4]。在當今醫患關系緊張的環境下,加強醫護人員的共情能力,是增進醫患關系和諧發展的重要方式[5]。本文旨在探討共情溝通模式護理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接受腰椎間盤突出手術的11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7例。納入標準:(1)有腰痛或下肢放射痛與麻木,經保守治療3個月無效[6],行手術治療;(2)20歲≤年齡≤60歲,無溝通障礙;(3)醫學影像學檢查征象與臨床癥狀體征符合;(4)患者自愿參加此次研究。實驗組男33例,女24例,年齡20~60歲,平均(41.0±12.3)歲。對照組男34例,女23例,年齡23~60歲,平均(41.2±11.0)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入院后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在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予以共情溝通干預護理,首先是培訓科室所有人員學習共情的正確使用,言語和非言語交流溝通技巧,掌握共情的技巧及禁忌等。統一培訓后并多次角色扮演訓練,最后通過情景模擬考核合格。共情護理具體實施方法:(1)善于傾聽:認真和專注的聽,不輕易打斷患者的講話[7]。一方面讓患者感覺到受到重視,從心理上得到滿足,產生傾訴的愿望;另一方面在聽到的信息中去了解患者的意圖和情感,更深入、準確的了解患者的病史、癥狀、心理問題等[8]。(2)換位思考[9]:要善于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待問題,理解并體諒患者的看法或擔憂,不去評判,明確表示認可患者的觀點和感受。適時的表達共情,提供支持,表達關心、理解及幫助的愿望,與患者分享看法,建立伙伴關系。患者感知到你的共情,從而心理上得到支持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建立了信任合作醫患關系。(3)信息整理:跳出患者的內心世界,將從患者得到的了解,傳遞給患者知道。并通過技巧性的詢問及時核實是否與患者達到共情。根據患者的回饋意見,及時總結以明確是否理解患者所陳述的內容,以便及時做出修正。(4)信息反饋和共情:護士用自己的話或選擇患者談話中一些敏感性的詞匯或重要的語句,簡潔明了的將患者所表達的內容反饋給患者,明確是否是患者想要表達的內容。以便進一步地察覺和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同時有助于及時發現醫療服務中存在的問題。(5)回饋干預:在傾聽、信息收集、整理、反饋后,對患者的擔憂和顧慮,表示理解,給以回饋干預,適時讓患者了解疾病的發病原因、預防、手術的必要性及預后,教會患者心理調節方法,鼓勵家庭成員的介入,給以社會支持等,緩解患者心理壓力。
1.3.1 焦慮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由Zung于1971年編制[10]。SAS的評定依據為項目所定義的癥狀出現頻度,分4級。SAS的主要統計指標為總分,由自評者評定結束后,將20個項目的各個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數部分,就得到標準分。總粗分的上限為40分,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及以上為重度焦慮。分值越高表明焦慮癥狀越嚴重。
1.3.2 患者滿意度
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11],共19項,每項1~5分,最高分95分。評分標準:總分>85分為非常滿意,總分70~85分為滿意,總分<70分為不滿意,將非常滿意、滿意計入總滿意度。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后SAS評分均明顯下降,實驗組下降更加明顯,數據差異做統計學分析顯示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AS評分對比(±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AS評分對比(±s)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實驗組 57 57.18±13.11 33.12±10.11對照組 57 56.78±13.48 43.13±13.12 t值 0.161 4.563 P值 0.873 0.000
實驗組患者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例(%)]
由于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多數為青壯年,而這些患者經過長時間的保守治療,反復發作,多數都會進行手術干預,未來的不可預知性,使患者心理負擔加大,極易滋生焦慮、緊張、抑郁等負性情緒[12],這些負性情緒的存在一方面不利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會影響患者對治療和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從而影響醫患關系[13]。共情溝通模式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在和患者過程中,要有同理心,以對方的思維方式考慮問題,客觀理解患者的內心感受,從而獲得患者更好的配合。護理人員具有了這種共情能力,并恰當的運用到臨床上。從本文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干預后實驗組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可以得出共情溝通模式在緩解腰椎間盤突出手術患者的焦慮等負性情緒是有益的。
研究的結果同時還顯示,實驗組干預后患者滿意度是高于對照組的。可見,加強醫務人員的共情能力,對增進醫患關系和諧發展方面是有價值的。在臨床護理中,醫務人員經過共情培訓并熟練的運用,能更加深刻的理解醫學的真諦。此外良好的醫護患關系,可以更充分的把握患者的資訊,更精準的干預,獲得更大的醫療成就感和職業快樂。
綜上所述:作為與時俱進的思考,作者認為在現今醫患關系緊張的環境下,增進醫務人員的共情能力,側重于以患者為中心的共情溝通模式對護理提高服務質量、及時緩解患者負性情緒,化解醫患矛盾是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