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醫科大學 李一涵 田若曦 胡逸愷 吳艷香 王宇辰
建國以來,京津冀三地發展長期呈現“北京吃不下,天津吃不飽,河北吃不著”的矛盾局面,中共中央在充分考慮地區情況后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戰略[1]。該戰略旨在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輻射帶動環渤海地區和北方腹地的發展,主要涵蓋優化空間格局和功能定位、構建一體化現代交通網絡、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可歸結為交通、生態及產業轉型三大方面[2]。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于2014年被提升為重大國家發展戰略,并寫入“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規劃。2019年5月,習近平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已進入到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需要下更大氣力推進工作”[3]。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思想,了解六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交通、生態及產業轉型情況,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于2020年9—10月,采用滾雪球抽樣法,以京津冀地區112532名居民為研究對象,利用問卷星平臺與實地采訪方式進行匿名調查。共發放問卷120000份,回收問卷112532份,有效回收率為93.78%。調研對象已統一簽署知情同意書。
將問卷錄入問卷星系統,在公眾社交平臺大量投放問卷,問卷填寫時間設定為2020年9—10月,后期通過人工篩選去除完成度較差、答題時間過短的無效問卷,實現數據有效化、精準化。
設置問卷星系統相同IP地址只能作答1次;網絡后臺自動監測問卷答題時長,低于100秒則視作無效問卷;對回收的問卷實行“雙錄入雙核查”,完成率低于92%按無效問卷處理;將完成率≥2%但完成率<100%的問卷中未作答問題條目視為“缺失值”,用該項數據的整體均值代替。
被訪者中男性63108人(56.08%),女性49424人(43.92%),年齡在10~20歲、21~30歲、31~40歲、41~50歲、51歲以上的受訪者分別占4.07%、23.89%、33.98%、21.05%、17.01%。受訪者身份包括學生(23.05%)、農民(23.89%)、企業員工(31.37%)、個體(17.79%)、無業者(3.9%)。有關戶口情況,河北(36.75%)、天津(29.36%)、北京(23.87%)戶籍均有抽樣,亦有部分為外地遷入(10.02%),城市戶口59890人(53.22%),農村戶口52642人(46.78%)。
2.2.1 地區受益比重
關于一體化中最受益的地區,選擇河北者近半數(42.18%),原因或為河北最具發展潛能,可借力三地合作迅速發展。
2.2.2 民生政策了解
對京津冀三地民生政策“非常了解”(26.45%)的較少。相關政策的社會關注度有待提高。
2.2.3 天津功能定位
受訪者中,知曉天津的金融(76.35%)和制造業(64.17%)定位者較多,知曉天津在航運(49.71%)和我國改革開放(35.93%)中定位者相對較少。
2.2.4 民生紅利種類
受訪者中,最廣泛有效落實的四種民生紅利分別為:交通(75.69%)、就業資源(68.45%)、可支配收入(67.34%)、享受性消費(63.27%)(見表1)。

表1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認知情況
2.3.1 一體化下的經濟發展
總體來看,被訪者對本地的經濟發展持滿意態度(82.36%);絕大多數人認為一體化發展主要優勢是“推進供給側改革,調整產業結構”(92.34%),主要障礙則是“高層次管理及技術型人才缺乏”(74.21%)。被訪者從事行業盈利能力受一體化影響表現多樣,但總趨勢良好;制造加工產業(63.84%)、房地產業(44.67%)則是百姓期待發展的產業(見表2)。
2.3.2 一體化下的生態環境
有關生態環境整體治理成效,僅有小部分居民(27.31%)認為有明顯優化,多數認為效果不穩定(46.44%)、效果很差(15.43%)或無變化(10.82%);同樣,僅小部分(35.43%)被訪者認為家鄉霧霾已明顯好轉,小部分(13.56%)被訪者認為家鄉水資源的治理已明顯好轉,小部分(20.32%)被訪者認為垃圾分類已非常普及。周邊的大排放企業被認為是污染的主要原因(46.33%),公民(26.78%)、政府(21.45%)等因素也有部分支持者(見表3)。

表3 京津冀生態環境發展現狀
2.3.3 一體化下的交通運輸
有關交通運輸,絕大多數被訪者(84.15%)認為車站變多,出門方便。對于家鄉公交,認為改變較大者也占多數(54.67%),京津冀協同發展使三地聯系更加密切,交通更加便利;價格方面,持合理意見者過半(64.98%),也有部分覺得定價偏高(29.14%)。
關于一體化交通的優點,一卡通消費便利(72.13%)、設施定期維護保障安全(67.14%)是受訪者最大的感受,建成高速路網(46.76%)、提高服務質量(43.17%)也給居民留下了好印象。公交卡不通用(67.98%)、換乘勞碌(55.43%)則是最困擾居民們的問題(見表4)。

表4 京津冀交通運輸現狀
對于三地發展前景,絕大多數居民表示看好(82.59%),很多人切身感受到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改變(76.13%),超過半數(56.07%)計劃在京津冀地區進一步發展(見表5)。

表5 京津冀未來發展預期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路徑、實現環渤海經濟區產業結構改革、帶動北方腹地發展的需要[4]。2014年以來,協同發展的紅利已初步體現:超過10億元產能的生產基地已建成投產[5];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相鄰城市1.5小時交通圈建設基本形成;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從2015年的80.6微克每立方米降到2020年的39微克每立方米[6]。但是“一畝三分地”的屬地主義思維定式、不平等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三地發展遲緩的非政府力量等因素明顯限制了三地的共同發展[7-9]。
在我們的調查中,民眾對于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總體持積極態度,肯定自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7年來的交通、產業轉型發展成果,對一體化的發展未來有所希冀,有所期盼。環保事業的改善反響不佳,仍有很大上升空間。同時,調查中反映了民眾對未來發展的建議:有關部門應加大力度推進供給側改革,加大對環境保護、垃圾分類的宣傳力度,積極推進城市交通“一卡通”建設,減少換乘。有關企業要注重環保生產,注重地區發展特性,發揮地區優勢,合理進行商業活動,三地群眾也要自覺參與到這一進程中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京津冀一體化進入“滾石上山、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三地人民要繼續把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重大政治擔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開拓進取、勇于實踐,共同譜寫三地協同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