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旅游與教育學院 王玲
研學旅行是為適應全域旅游發展而生的新興業態,借助國家推進素質教育、著力培養核心能力的東風,根植于地方豐富的資源基礎,以旅行體驗式教育加強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立德樹人教育功能的必要途徑。
在我國,研學旅行作為素質教育的運行載體,助力中小學生全面發展。2013年至今,將研學旅行納入課程實施計劃是我國研學旅行發展的重點,最突出的表現是將研學旅行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活動形式表現為與其他學科課程相融合,體現研學旅行跨學科的特征。
我國中小學研學旅行呈現出德育為先、體驗為主、集體出行等特點。
(1)德育為先。中小學研學旅行是校外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以研學旅行為抓手,結合現實情境,開展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國情教育,以形象、生動的形式將德育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達成潤物無聲的效果。
(2)體驗為主。中小學研學旅行注重引導學生通過眼、耳、鼻、舌、身調動五感(形、聲、聞、味、觸)體驗,帶著學生干干活、出出汗、動動腦、講講故事、說說體驗,培養學生自主自律、責任擔當、人文修養、科學精神等核心素養,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3)集體出行。中小學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的集體組織,集中食宿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在安全第一、教育為本的原則下,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共同成長[1]。
宜昌市作為全省首批中小學研學旅行試點城市,是全國三大研學示范營地之一,研學旅行基礎良好。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宜昌市旅游資源富集,擁有獨特的大壩景觀、峽江風貌、古風楚韻的巴楚文化、迷人的深山飛瀑、與山水親近的漂流項目、奇特的石林景觀和洞穴景點等。根據國家旅游資源分類標準,宜昌旅游資源類別如下:
(1)地文景觀類:山丘型旅游地(清江方山、遠安鳴鳳山),峽谷段落(西陵峽、燈影峽),巖石洞穴(三游洞、白馬洞、金獅洞),丹霞地貌(點軍石門洞、當陽百寶寨),石林(點軍石林、宜都奧陶紀石林),火山與熔巖(三斗坪花崗巖)[2]。
(2)水域風光類:休憩河段(西陵峽、長陽清江),暗河河段(陸游泉、情人泉等),懸瀑(三峽大瀑布、秭歸泗溪三吊水瀑布),冰川觀光地(龍馬溪古冰川遺址)。
(3)生物景觀類:林地(夷陵區大老林、五峰柴埠溪),草原與草地(夷陵區百里荒),野生動物棲息地(五峰后河自然保護區)。
(4)遺址遺跡類:人類活動遺址(長陽人遺址),軍事遺址與古戰場(夷陵古戰場、亭古戰場)。
(5)建筑與設施:摩崖字畫(三游洞摩崖石刻),文化活動場所(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三峽古兵寨、巴人遺存古懸棺),鄉土建筑(土家吊腳樓)。
(6)旅游商品類:傳統手工產品與工藝品(土家西蘭卡普),農林畜產品及制品(宜昌柑橘、遠安香菇、五峰木耳、采花毛尖、鄧村綠茶、宜紅茶),菜品飲食(三游神仙雞、峽口明珠湯、長江肥魚)。
(7)人文活動:人物(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屈原、中華民族之母嫘祖、古代民族團結使者王昭君、近代名人楊守敬),事件(夷陵大戰、趙子龍大戰長坂坡、張飛喝斷當陽橋、宜昌大撤退),地方風俗與民間禮儀(土家哭嫁、跳喪),民間節慶(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廟會與民間集會(嫘祖廟會)。
2021年宜昌市總計71家研學基(營)地,其中,國家級研學營地1個(宜昌市青少年綜合實踐學校),國家級研學基地2個(三峽大壩、屈原故里),省級研學營地1個(湖北東方年華),省級研學基地3個(昭君故里、百里荒、宜昌夢想城)。研學基地資源類型豐富:國防科工類研學基地8家,優秀傳統文化類6家,自然生態類24家,綜合實踐類10家,職業體驗類10家,研學旅行基礎良好[3]。
宜昌市教育部門牽頭,推進研學旅行項目,構建“1(研學旅行協調小組)+4(學校、家長委員會、旅行社和基地)”管理模式,各部門密切合作,保障研學旅行安全有效,推進區域研學一體化。同時,宜昌市教育局制定《宜昌市研學旅行課程評價方案》,將評價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折算成20分計入中考總分,以制度約束保障研學實踐發揮育人效果。
經過現場走訪、座談及電話訪問等調研方式發現:宜昌市研學旅行多數停留在觀光游覽層面,景觀景點實際與文案宣傳不符;景點硬件設施有待改善;“游”“學”時間分配不合理;本土研學特色不突出,屈原文化、昭君文化開發深度不夠;研學主體互動性不夠,體驗性較少[4]。
究其原因,研學旅行準入機制不完善;研學市場不規范,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研學產品缺乏實質性的教育內涵和價值,還需在目標市場精準化、研學基地標準化、研學課程精品化等方面深耕細作。
依托宜昌本地特色旅游資源,選取體驗感好、互動性強、有創新性的項目開發為研學旅行產品;整合研學師資,推進課程設計;嚴格研學基(營)地審批制度,分批建設,分層次開發,培育研學旅行精品。
研學旅行產品開發要遵循教育性、體驗性、主題性和融合性四個原則。(1)教育性原則,即研學旅行是對校內課程的有效補充和延伸,要針對不同學段和教育目標,進行設計;(2)體驗性原則,即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所思所想,遵循學生認知規律設計活動,增強學生的研學體驗;(3)主題性原則,即圍繞研學旅行某一特定主題,配備相應活動設計,開展探究性學習;(4)融合性原則,即研學旅行要體現“旅游+”產業融合新趨勢,引導學生關注我國各領域研究成果,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提高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根據研學旅行產品開發原則和教育目標,將宜昌研學旅行產品分為以下類型:
4.3.1 以金色三峽為代表的自然生態類研學旅行產品
自然生態類產品具有環境教育和保護功能,地質地貌、動植物等生態資源富含生物、歷史、科學等知識,可融入文化、體驗及休閑元素,豐富中小學生校外實踐活動內容(見表1)。

表1 自然生態類研學旅行產品內容設計
4.3.2 以銀色大壩為代表的國防科工類研學旅行產品
國防科工類產品能夠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激發科學興趣,樹立國家安全觀和國防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見表2)。

表2 國防科工類研學旅行產品內容設計
4.3.3 以紅色傳承為代表的革命傳統教育類研學旅行產品
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載體,革命傳統教育類研學產品在中小學生素質提升、傳承紅色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見表3)。

表3 革命傳統教育類研學旅行產品內容設計
4.3.4 以粽色端午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類研學旅行產品
將地方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活動可凸顯地域特色,豐富研學旅行的內容、層次,突出傳統文化的時代感(見表4)。

表4 優秀傳統文化類研學旅行產品內容設計
4.3.5 以綠色青春為代表的勞動實踐類研學旅行產品
勞動教育納入大中小學必修課,是弘揚勞動精神的集中體現。研學旅行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可以引導學生學會生活,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見表5)。

表5 勞動實踐類研學旅行產品內容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