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剛 陳翠柏 胡遠安 代云容
[摘 要]生產實習是環境工程專業關鍵的實踐教學環節。當前環境工程生產實習面臨著實習資源相對缺乏、實習效果難以保證、實踐育人成效不顯著等問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采取“全員參與、化整為零、交流共享、凝練升華”的新型實習策略,將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相結合,動員全體專業教師挖掘實習資源,指導學生開展生產實習,同時組織學生進行實習總結與分享,有效化解了上述難題。經過兩屆學生的實踐,證明其是行之有效的開展環境工程生產實習的方式。后續可通過政策扶持、思政引領、戰略合作等方式,激勵教師、學生和承接單位,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確保環境工程生產實習在人才培養中關鍵作用的發揮。
[關鍵詞]環境工程;生產實習;困境;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09-0059-03
環境工程是實踐性極強的專業,生產實習是增強學生動手能力的關鍵環節[1]。通過生產實習,學生可將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進行有機結合,在實踐中增強對環境工程專業的感性認知和深入理解[2]。生產實習對培養學生環保責任意識、促進學生知識轉化、鍛煉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創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所有高校環境工程專業必修的一門實踐課程[3]。尤其是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及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與“工程教育認證”的大背景下,環境工程生產實習顯得尤為重要[4]。
一、現實困境
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在課程定位和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各個學校由于地域、特色等的差異,具體開展生產實習的方式方法與內容不盡相同[5]。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進步,環境工程生產實習發展到現今,在服務學生培養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其功能的深度發展與持續發揮[6]。
(一)生產實習資源相對緊缺
由于高校辦學規模逐步擴大,環境工程又是國家需求的熱門專業,擴招現象比較常見[7],一個學校通常一屆有2~4個環境工程專業班,規模60~120人不等。一方面,面對如此大規模的生產實習,現有的生產實習師資隊伍難以勝任相關工作,很多學校的實習都是青年教師帶,而青年教師本人也缺乏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從事實際操作及專業技能方面的訓練;且原有的用于開展生產實習的社會教育資源也難以承受[8],這嚴重影響了實習承接單位的正常運轉,導致生產實習承接單位的積極性日益下降,生產實習難以集中開展。另一方面,實習承接單位常以安全等因素為由,婉拒高校的環境工程生產實習,即使像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環境工程專業每屆只有一個班,也難以找到合適的集中生產實習點。
(二)生產實習效果難以保證
多數學校的生產實習時間約為兩周,同時又受到經費、指導教師的限制。在如此短的實習時間里,實習內容十分有限,實習的效果也難以保證。環境工程的三大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之間是相互聯系、逐級遞進的[9]。認識實習的定位,是感性認知環境工程所需要的各種治污措施[10],但由于生產實習時間短,實習資源匱乏,生產實習也大都采取認識實習的方法,在實習單位停留的時間十分短暫,學生難以真正接觸生產實習一線。另外,現在企業的自動化程度較高,對操作要求嚴格,不經過嚴格培訓,學生沒有上手操作的機會,這也影響了實習效果。
(三)生產實習育人成效欠佳
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課程開設的初衷,除將專業所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外,也在于培養學生對環境工程專業的熱愛,激發學生立志于投身環保事業的熱情,堅定學生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11]。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實習資源有限,且變化較少,學生思想被束縛,以為環境工程專業就業就只有這些去向。此外,由于所去的生產一線條件相對惡劣,生產實習反而讓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專業信念動搖較為嚴重。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環境工程的就業范圍十分廣泛,很多領域都是學生甚至教師未曾接觸過的。
二、主要做法與激勵機制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以下簡稱“我校”)環境工程專業全體教師組織生產實習專題研討,在深入分析當前現實狀況與發展趨勢后,做出了“全員參與、化整為零、交流共享、凝練升華”的生產實習策略,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與成效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環境工程生產實習持續兩周,都是安排在暑假小學期進行,此外,小學期還有設計、實驗等其他實踐類課程,共持續6周,生產實習安排在小學期第一、第二周集中實習。小學期剩余的時間,也安排了零散實習,這樣大大延長了生產實習過程,從時間上保證了實習質量。鑒于實習資源缺乏與環境工程專業就業范圍廣泛,我們發動全專業教師,動用個人的社會資源,建立實習點,通過供給側改革,提供多種優質的實習內容。考慮到指導教師缺乏,我們采取環境工程所有專業教師都帶生產實習的方式。現在環境工程專業有20名專業教師,每屆有30余名學生,這樣一名教師帶1~2名學生,在集中實習期,帶領學生到自己熟悉的實習點,手把手地開展有效、深入的生產實習。此外,學生在小學期的其他時間,也可以再單獨去之前的實習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實習鍛煉。增加分享環節,在小學期結束時,由課程負責人組織學生進行集中分享,并要求環境工程專業教師參與及點評,每一位學生進行生產實習總結,匯報實習內容及學習心得,由其他學生提問,匯報學生本人回答,帶隊實習教師再給予點評。
目前,我校2018屆、2019屆兩屆學生都參與了相關實踐鍛煉。此生產實習的開展,調動了環境工程全體師生的積極性,豐富了學生的實習載體和內容。以往學生只是去參觀各種治污設施,現在可以實際接觸工程項目、動手設計流程、開展創新實驗等,學生也得到了全方位的鍛煉,親自動手體驗了相關工作,知曉了環境工程專業可能的就業去向。同時,分享環節也使得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進一步增強,而思想政治工作的貫穿,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環保責任感和使命感,初步達到了預期目標。
(二)關鍵要素與激勵機制
為保持此生產實習的順利開展,形成穩定有效的環境工程生產實習模式,學校需采取一定的激勵機制。
一方面,應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這是保證此種生產實習順利開展的基礎。專業教師因教學科研活動密集,對外聯絡較多,擁有的實習資源較為豐富,這些資源在大規模集體實習中可利用的較少,但當化整為零,實習人數只是1~2位時,就可以充分利用了。這樣,生產實習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有效增加了實習資源供給。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教師從事的研究領域不同,此種方式可使得生產實習資源多元化,利于學生的鍛煉培養。下一步可結合教師的科研項目,在學院層面給予政策、資源及經費方面的適當支持,鼓勵教師將科研項目與研究生培養、本科生生產實習有機結合,鼓勵教師在過程中傳遞環保責任意識,切實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學生的全身心投入,是保證此種實習切實有效的關鍵。學生是生產實習的受體和執行者,其參與的程度與所得收獲尤為重要。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統領整個實習過程,向學生傳遞生態文明理念,讓學生自覺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行動者。同時,要讓學生完整參與一個項目,大到國家戰略如長江經濟帶、小到一個具體的環保工程,讓學生擁有成就感,激發他們的專業熱情。鼓勵學生分享實習經歷與心得,并在成績中給予適當考慮。還要鼓勵學生將生產實習與未來就業相結合[12],充分激發學生的實習熱情。
承接單位的積極配合與具體指導,是體現此種實習的重要環節。在生產實習過程中,帶隊教師只是協助指導,具體由承接單位指定的相關負責人來完成。可見,激勵承接單位及相關負責人也十分必要。可與承接單位溝通,了解其當前具體的科技需求,組織全專業教師集中攻關,切實幫承接單位解決具體問題,從而激發承接單位的熱情,體現“互利共贏”的合作方式[13]。同時可逐步與承接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系[14],加掛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生產實習基地等牌匾,為承接單位輸送優質人才等,全方位調動承接單位的熱情。另外,對于具體負責人,也可了解其所負責業務及個人的科研與發展訴求,并協助其解決存在的問題,還可以通過學生的具體努力取得的成績,增強具體負責人的成就感。
三、思考與建議
環境工程生產實習,是鍛煉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課程,但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確實給生產實習的開展帶來了一系列的難題,尤其對集體開展的生產實習來說,沖擊更為明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探索性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客觀上彌補了之前集體實習所留有的缺憾,是可以借鑒和推廣的新型的環境工程生產實習方式。未來還可以深入挖掘此實習的內涵,一是鼓勵專業交叉實習,鑒于環境工程是綜合性強的交叉學科,跟化學、材料、機械等專業密切相關,未來可與同一學校內相近專業的教師集中研討,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實習資源,甚至可以將此擴展到鄰近高校或同類高校的環境工程專業。二是可以逐步與承接單位建立起全方位、全天候的戰略合作,除了解決承接單位的科研難題、向承接單位輸送優質人才外,還可以與承接單位聯合申請國家級等各種項目、聯合開展黨建等主題教育活動、聯合申報相關獎項等,在雙方合作的大框架下,使得環境工程生產實習的開展更為順暢。三是采用現代化的手段,生產實習的現場實踐時間畢竟有限,而且有些構筑物的內部結構在正常生產狀態下很難供學生系統學習,因此將現代化的手段作為生產實習的重要補充變得尤為重要。可以采用虛擬仿真、虛擬現實、視頻拍攝等現代化技術,真實呈現現場場景,供學生詳細學習、反復揣摩、逐步提高,從而進一步提升實習質量。四是努力打造“實習共同體”,實習資源的匱乏和實習經費的短缺,是大多數環境工程院校都面臨的問題。同一區域、同一行業特色的高校,可以在實習資源上共享,有效豐富實習載體,并逐步形成行業里有影響力的實習基地。地質類院校在共享地質實習資源方面,就有成功的先例,如北戴河地質實習基地,每年吸引著國內主要地質院校的學生在此開展野外地質實習。面對共同的實習載體,每位教師和學生關注的重點也有差異,鼓勵教師帶領自己指導的學生開展共同感興趣的實習鍛煉,分享不同的實習收獲,也能獲得良好的實習效果。五是開展不同高校環境工程專業師生間的交流,尤其同一地區的高校,在共享實習資源基礎上,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切磋。教師在科研探索、項目申報、教學經驗方法方面可以相互學習,而學生可以在求職、就業、深造等方面互通有無,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將更為融洽,這會促進區域環境工程整體水平的提升。六是依托生產實習促進“雙創”育人,因為有環境工程專業全體教師的參與指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更為密切,也更熟悉指導教師所從事的科研內容及取得的成績,學生可在深入了解后,繼續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研究,或者依托教師的科研成果創業,并與指導教師一起獲取創業支持,有效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
四、結語
經過兩年的實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所采取的新型方式,以思想政治引領,通過合理的設計與優化應用,初步克服了實習資源匱乏、實習質量不高等相關問題,調動了教師、學生和承接單位的積極性,為新形勢下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的開展提供了新的借鑒。基于此引發的思考,為兄弟院校依此開展實習提供了更多的參考方法與借鑒內容。相關的建議也為未來此實習的走向提供了一些方向性的引導。由于實行時間短,此過程中的問題還未完全凸顯,兄弟院校可在此基礎上,明確當前面臨的困境,借鑒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已有的經驗,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激勵機制,采取更具體有效的輔助措施,使得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繼續在環保人才培養中發揮更為關鍵的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梁宏,王兵,熊平.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改革的探討[J].成都工業學院學報,2015(1):100-102.
[2] 陳永志,白圓,李健,等.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15):38-39.
[3] 陳男,胡偉武,馮傳平,等.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探索[J].中國地質教育,2016(4):72-75.
[4] 張寶剛,馮傳平,匡穎,等.卓越工程師教育背景下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模式初探[J].中國地質教育,2013(4):9-12.
[5] 李娜,賈方,楊瀚宇,等.我國高校實踐教學改革的困境及對策[J].大學教育,2015:16-19.
[6] 韋巖松,韋幫偶.高校轉型背景下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7(7):39-43.
[7] 沈麗,鐘倩倩,羅勝鐵.以環境工程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為目標的生產實習教學環節設計與實踐[J].綠色科技,2017(7):275-277.
[8] 李友平,茍興龍,廖運文,等.環境工程專業畢業實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5(1):149-151.
[9] 王代芝,徐潔.基于高校轉型的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2):82-86.
[10] 李雪娥,王黎,龔潔.環境工程專業認識實習的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6(34):94-95.
[11] 王琳.環境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59.
[12] 占偉,葉恒朋,李佳,等.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產實習促就業的改革探索[J].廣州化工,2018(20):122-123.
[13] 孟紅旗,黃興宇.環境工程專業實習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5(4):126-130.
[14] 鄒路易,滕躍,顧文秀,等.提高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工程實踐能力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7(46):32-33.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