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佛系”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對當今中國青年的生活和心理素質的養成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作為一種亞文化現象,它是如何影響設計風格的形成?設計如何為“佛系”文化保駕護航?通過對“佛系”文化的起源、語義進行闡述,以及典型的案例進行分析。探索邊緣文化與設計的相互作用,以文化激勵設計創意及其發展,設計指引亞文化走向正確道路。
關鍵詞:“佛系”文化;亞文化;設計;相互影響
一、“佛系”文化簡介
(一)“佛系”文化的由來
“佛”原指佛陀,《后漢書·明帝紀下》中有記載:“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有佛道焉。”隨著佛教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佛”的所指不斷拓展,先前有表達“有覺悟并普度眾生的人”的意義,涵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圓滿境地的人格,能夠普度眾生疾苦、寬解眾生煩惱的參佛之人等多重意義。然而佛教思想講究普度眾生、慈悲為懷、緣起性空,最終達到一種無常無我的境地。但是與現在流行的“佛系”一詞中的“佛”字含義大相徑庭,如果說有所交集,就是兩者都追求一種“無我”的境界。“佛”是普度眾生、無私奉獻以達到“無我”的狀態;“佛系”是現實外界壓力巨大,無法實現目標需求而產生自卑焦慮心理,為緩解焦躁情緒所追求的自我寬解方式。
(二)“佛系”文化的擴解
以當下網絡文化背景理解,“佛系”文化主要指某種對待事物不怒不爭、無欲無求,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生活態度和處世方式。在社會壓力之下,許多年輕人以“佛系青年”自居,將自身對工作、學習乃至感情、生活的弱欲望態度制成段子、表情包和動態圖片傳播到網絡中,受到青年網民的熱切追捧。“佛系”作為低欲望的精煉表達,延伸到更多領域,以“佛系”+關鍵詞的組合產生成新的語義詞匯,如“佛系打工人”“佛系考研人”“佛系員工”等。由此,以“佛系”+關鍵詞為代表的邊緣文化現象廣泛傳播在國內甚至世界范圍內,網絡中集合涌現一批弱欲望表達群體[1]。
一種文化現象的產生,必有其發展背景和原因,從2014年日本某雜志提出“佛系男子”一詞,到2016年至2017年的“葛優躺”等系列表情包的問世,以及例如《第一批90后已出家了》等一系列博文的出現[2]。至今,越來越多“佛了”“跪了”等社交用語使用頻繁。
這種文化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青年人感受到的現實壓力也與時俱增;二是青年人愈加注重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平衡,他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生活條件相較優越,對生活的追求、幸福的解讀都有所不同,自我意識提高,而當外部世界的壓力積累增多,導致精神世界不快,便會想辦法進行排解,以達到緩解壓力和內心平和的目的;三是在科技發展營造的信息快速互通的網絡環境中,人們很容易找到所屬群體,產生情感共鳴,最終通過網絡媒體的加工,形成一種共同性的情感歸屬的網絡氛圍[3]。
二、“佛系”文化對設計的影響
(一)文化衍生創意產品設計
“佛系”文化傳播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根據語義范疇將自身定義為“佛系”青年;再學習和使用一些范疇刻板化的語言規范,將這些規范賦予到自身行為;當群體成員資格顯著的情況下,自身行為就與群體規范高度一致。具體表現為:安于現狀、按部就班、順其自然等。這種文化傳播將情感卷入到感性的文化符號之中,觸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形成一定的亞文化現象[4]。文化現象傳播推動設計的衍生發展,特別是用戶在虛擬網絡中的情感聯結,即社會信息文化傳播資本的基礎,極有可能轉化為一定的經濟成本和亞文化成本,衍生出以“佛系”文化為主或是在該文化啟發下的創意產品。
21世紀是彰顯個性的時代,青年人情感需求以及情感表達方式不盡相同,網絡群體的虛擬歸屬感強,而現實歸屬感覺較弱。特別是網絡世界給現代青年帶來的“云孤獨”,曾經流行的養蛙游戲——蛙的旅行(如圖1),就是年輕人“孤獨感”的真實寫照。這款“佛系手游”,游戲者可以為蛙取名字、與蛙建立心理人物關系,為蛙準備便當、道具和護身符,而蛙會在旅行途中寄回明信片或特產。這款手游推出后迅速火了起來,用戶在玩游戲的時候,感覺游戲里的這只青蛙不僅是虛擬對象,也在影射著現實世界中的自己和同屬伙伴,這就是網絡世界帶給人的虛擬歸屬感。
這樣的歸屬需求促使系列文創設計的產生,越來越多相關的手機殼(如圖2)、表情包等平面設計作品的涌現。用戶使用這些手機殼、表情包的時候就是在表明自己的處世立場,進而彰顯自己的平和“佛系”人設。但是設計也具有情感引導力,這樣的設計越多,使用者越多,越能提高青年作為“佛系”青年的確認感和群體歸屬感,并因感染處于壓力之下,做出不作為的“佛系”放任行為。好的設計引導社會積極走向,而“佛系”文化本身就是以輕松調侃的姿態出現在大眾視野中,需要以輕松心態面對此類設計的量化發展問題。
(二)“佛系”文化對設計人員的影響
對設計師來說,設計工作有別于藝術創作,不是設計師純粹的個性追求。在現代的合作經濟生活中,設計越來越成為一項有目的、有計劃,與各學科、各部門相互協作的組織創作行為,因此難免會有對創意的取舍與規劃的協商。設計管理涉及的內容也包含對設計人員的管理,設計人員的情緒調節是設計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設計不是一蹴而就的創意迸現,而是不斷修改的決定方案,設計師面臨最多的難題就是需求方層出不窮的修改意見,因此設計師們很多時候都以“佛系”自居。在此語境下,“佛系”不是喪,更不等同于不作為,應是三分調侃,七分從容的自我消解,是一種生活重壓下的自我減負[5]。他們希望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工作難題,同時保持理智,堅守設計師的職業操守,不是消極逃避,而是將合理的低欲望感轉化為積極能量,保持這種態度,擺脫各種矛盾焦慮,迅速優化設計。
(三)佛系”文化對用戶需求的催化——懶人心態
“佛系”文化下表現的自我關注、慵懶的生活狀態也是設計的“催化劑”,設計的存在意義就是發現并滿足用戶生活需求,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不便。根據調查,“佛系”青年認為最為舒適的生活狀態就是宅在家中,不與外界接觸,只與自己相處。一系列為保證更加舒適的家居環境的家居產品由此誕生,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凡事從簡的生活方式所激發的“懶人心態”更是設計的探索點所在。生活進步的步伐也朝著化繁為簡的大方向在進行,以洗衣機為例,由先前的手動半脫干洗衣機到全自動洗衣機,再到全自動烘干洗衣機的發展,設計進程越發簡化。用最少的精力享受最高的生活品質,是設計師們不斷追求的目標。
這種“懶人心態”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更多的設計需求,促進更多的設計活動和優秀設計的誕生。未來社會中,也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設計產品來代替人類簡單重復的工作,這種設計并不是人體機能的退化,而是致力于讓人類投注精力于更多有價值、不可替代的工作。
三、設計對“佛系”文化的重構
(一)正確理解文化,發現潛在需求
“佛系”青年雖自稱“沒關系、都可以”,沒有明顯的上進感,其實內心還是有逃避不掉的追求與欲望,只是躲在自己編織的不羈的保護罩內,來掩飾自己內心的焦慮與迷茫。“佛系”文化所傳達的思想,會與主流文化產生抵抗意義與效果,如“佛系”文化提倡的“一切隨緣、有無皆可”的生活態度,與當下甚囂塵上的社會成功學和消費主義背道而馳,正是對諸如此類主流思想的一種無形抵抗[6]。由于弱勢群體以及傳播范圍的局限,這種抵抗未形成正面有力的直接沖突抵抗,而是賦形于文字、圖像、符號之中,形成群體化的表達。只有深入了解“佛系”文化群體內心的需求和抵觸,才能正確規劃其發展之路。
1.綠色設計掙脫消費主義
近年來,由于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奢侈品消費在國內具有愈加強大的消費吸引力。奢侈品是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又稱為非生活必需品。消費主義下的炫耀性消費表現為,青年群體無節制地購買消費品,是在向參照群體展示被強化的社會身份與地位,從而彌補心理缺失和自我威脅。但是面對品牌周期短、更新速度快的特點,并通過各種宣傳方式,不斷刺激當代青年主體的消費欲望,當實力無法匹敵欲望就會心理落差,長此以往,就會形成“習得性無助”[7]。在抵制無節制的消費主義浪潮中,“佛系”文化所推崇的“奢侈無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要想從根本上降低消費主義對青年一代的荼毒,除了思想上的撥正,還應該從設計理念方面著手引導。
從服裝設計上看,人們購買服裝時應重點考慮當季流行元素,流行元素流行周期短,造成了服裝業的浪費現象。人們很快意識到這個問題,逐步將“環保”作為設計的準繩:人造仿真皮毛代替動物皮毛、利用服裝的邊角料拼接成個性的服飾、選擇樸素自然的設計語言等。這些措施不僅減少了設計生產原材料的浪費、提高了服裝材料的再利用率、延長了服裝的使用周期,更重要的是,用設計來引導人們塑造合理的消費觀,利用綠色設計的積極力量去抵制消費主義[8]。
2.為“佛系”文化打造風格化視覺特征
改變“佛系”文化在世人眼中的消頹印象,需要一個更加強大的聯想特征,如提起“佛系”文化,想到的不再是癱倒在沙發上的葛優,而是另一個更加具體清晰的視覺特征。那么藝術設計可以與“佛系”文化的語義撞出創意火花,形成別樣的設計風格[9]。
“佛系”文化追求的無欲無求、不驕不躁所對應的佛系設計,有別于古典繁復的歐洲風格,而與極簡主義的設計風格類似,整體感覺舒服清遠,造型上看似簡單,實際上是追求極致的推敲;色彩上不注重色彩的多樣性,追求“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以黑白灰為主打色,給人以簡單純粹之感;材料方面,在環保理念指導下追求創意多樣性,在滿足設計實用性的前提下,盡可能凸顯其獨特的藝術美學價值。“佛系”設計風格的發展之路還很漫長,需要數以萬計的設計師共同努力。日本著名設計師佐藤大所創立的Nendo公司,名字含義是“看似普通平常,卻具有極高的靈活可塑性”,整個公司的設計給用戶一種“巧妙、不經意的創意將設計與生活連接起來”的感覺。譬如一款自帶傘套的雨傘,可以解決用戶經常弄丟獨立傘套的困難(如圖3)。這樣的設計以巧妙的方式解決了生活中一個“小難題”的同時,整體色彩上以清冷灰為主,視覺上給人以簡約大氣、不過時之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設計增強文化意識
1.設計納入“佛系”文化因素考量
“佛系”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形式,具有不斷觸碰邊緣、突破疆界的文化屬性。但實際上,類似于“佛系”文化的亞文化的存在,是與主流文化相對而言的異化,是大環境下某類青年群體的思想表達集合。它與主流文化并不是絕對抵抗關系,并未構成顛覆主流意識形態的沖擊力。因此只要在發展過程之中加以引導,作為小眾文化的存在,也是社會發展中的一股清新之風。
設計中探求“佛系”青年內心的真正需求,例如渴望被愛,卻膽怯,恐懼交流的矛盾。當前不論是天貓精靈,還是小度智能音箱等設計都具備先進的人工智能語言系統,具有強大的理解能力,實現與用戶無障礙交流溝通;對于囊中羞澀的“背貸”青年,設計出簡易、性價比高的家具組合更滿足其需求。在當下的文創產品設計之中,要注意量化問題,主要目的是緩釋因過度,不必要焦慮帶來的身體和生活上的障礙。但是一味的膨脹設計與宣傳過度,不僅會引起社會大眾的反感,也不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
在以“佛系”文化為代表的亞文化形態中,雖然存在著消極的、稍顯病態與頹廢的文化輸出內容,但同時也存在著積極的、獨特的、創造性的文化意識。“佛系”文化可以作為一股驅使主流文化不斷反省、調整、優化自身的牽動力量,引領促進青少年成長。在這個意義上而言,“佛系”文化作為社會主流文化中的一泉活水,其文化實踐與傳播活動,可以為一潭池水帶來一些波動,為容易固化板結、不易變革和創新的主導文化形態增添了活力和生機。
2.設計喚醒主流思想回歸
日本進入低欲望時代是在經歷30年的高速發展,社會普遍富裕,國民經歷過泡沫經濟的虛假繁榮之后,經過反思和沉淀逐漸形成的成熟的社會心態[10]。而中國青年則是面對較大生活壓力,社會資源分布不均、貧富差距較大、階層固化、社會競爭激烈等問題,年輕人借助“佛系”文化給予自我寬解的心理暗示。
面對這些棘手的問題,政府、社會各界人士都應在自己的崗位上貢獻一份力量,青年人迫于壓力無法購買大空間住宅,環境設計師如何規劃出精小而功能齊全的戶型:空間整體布局合理,綜合利用率高。工業設計師為用戶營造了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多功能家具利用輪滑、組合桿、伸縮桿進行調節,既節省空間,又擴大使用面積;將智能系統融入家具產品之中,為家庭生活提供人性化服務和趣味化體驗。政府政策的適當幫助,提供更加完善與相對公平的就業機制,以行動溫暖青年人內心,給予積極協助力量,感化其正面直視難題,敢于追求內心真正熱愛的、有價值的事業。
四、結語
“佛系”文化和許多其他亞文化相同,在主流文化預留的自由空間內產生、成長、傳播,以別樣的文化符號形式創造出更加豐富的文化世界。然而,無論是“佛系”文化,還是其他亞文化形式,都需要設計物化到受眾日常生活中,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教化作用。“佛系”文化為設計提供了新的創意啟發,設計人員可正確依據提示,更好地反饋文化群體,使“佛系”文化找到與社會生活的良好結合點,賦予“佛系”文化新的形式與印象標簽。相關的“佛系”設計也不僅是“佛系”文化呈現的載體,也是“佛系”文化本身的一部分,在服務大眾的同時,也為這個具有一定消極標簽的亞文化形式正名。在這個重實質、輕標簽的良性社會,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也促進了多樣的設計形式的產生,設計與“佛系”文化良性影響下,將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薛俊愷.“喪文化”的話語變遷[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222-224.
[2]蔣建國,李穎.“佛系”亞文化的動向、樣態與社會觀照[J].探索與爭鳴,2018(4):128-133,140,144.
[3]鐘婧.網絡青年群體“喪”文化傳播研究與反思——以佛系表情包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9(21):30-31.
[4]劉朝霞,王瑜.新媒體視域下青年網絡“喪文化”傳播研究——以流行詞“佛系”為例[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9(3):101-110.
[5]繆笛.“佛系青年”現象生成邏輯與引導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9(9):102-106,53.
[6]歐陽照,趙陽陽.從“佛系”流行探析當代青年的社會境遇與心態[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125-132.
[7]徐銀翡.淺析亞文化生態視角下的“佛系青年”[J].漢字文化,2019(10):171-172.
[8]韓昕錄,李津.綠色設計理念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工業設計,2019(12):54-55.
[9]張萌.亞文化譜系中的“佛系”網絡流行語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8(8):32-37,63.
[10]周鳳梅.低欲望社會癥候下佛系亞文化群像的認同危機與身份建構[J].中國圖書評論,2019(11):45-52.
作者簡介:曹秀秀,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