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香云紗作為民族特色面料,是我國傳統的絲綢珍品,但因其制作過程的繁雜性、應用領域的單一性等不足,使得香云紗的傳承與發展面臨困境。而引入文化基因,將其獨特的特征及傳承的方式作為媒介,打破香云紗文化基因以及傳承領域的封閉性,豐富香云紗文化內涵的同時,以時代特色與信息技術手段創新香云紗的傳承路徑,以視覺化的文化基因圖譜優化香云紗衍生產品的創新開發模式,實現香云紗的大眾化,突顯香云紗的文化符號,更有助于香云紗非遺技藝及其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和保護。
關鍵詞:文化基因;香云紗;傳承路徑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廣東省普通高校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人文社科)“傳統手工技藝文化的可視化圖譜研究”(2020WQNCX129);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廣府非遺香云紗文化基因挖掘與活化再生設計研究”(2020GZGJ229);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科研項目(教育教學研究專項)“大灣區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文化創客實踐育人模式研究”(YJYB2020-05)研究成果。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香云紗,作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之一,承載著嶺南地區獨特了文化特色、文化氣質與文化底蘊,其純天然生產模式印證的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理念,是嶺南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新時代下,文化自信、文化創新并非單一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是將文化遺產與新時代相結合,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豐富文化內涵、創新文化形式、增強文化自信。
一、文化基因的內涵與特征
“文化基因”一詞源于20世紀50年代美國人類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的設想,即不同文化中是否具有像生物世界里“生物基因”那樣的基本而又齊一的“文化基因”[2]。而給予“文化基因”一詞較為明確定義的是我國學者王東明與畢文波。王東明在《中華文明的五次輝煌與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中認為,文化基因就是決定文化系統傳承與變化的基本因子、基本要素[3]。而畢文波則在《當代中國新文化基因若干問題思考提綱》中提出,文化基因是內在于各種文化現象中,并且具有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傳承和展開能力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以及具有這種能力的文化表達或表現形式的基本風格[4]。
文化基因源于生物基因,但不同于生物基因,它具有外在性、互動性、變異性與無形性四大特征。在外在性上,文化基因的傳承是受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并在特定的文化場作用下,以時代性的文化方式得以保留;在互動性上,文化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往行為中得以傳承,而這一傳承并非是單向性的,而是多向性的,即文化的“施主”與“寄主”均是具有一定文化底蘊的人,兩者在交往互動中存在彼此接納、單方接納或相互抗拒對方觀念三種方式;在變異性上,文化基因的傳承離不開時代的印記,單純的文化基因復制是有缺陷的,每個時代的文化發展代表著時代的特性,而作為時代的文化基因,其傳承易受到時代的影響,使得文化本身所蘊含的基因易發生變異;在無形性上,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而文化基因透露出一種無形的精神信息,通過這種無形的傳播方式,使得文化基因在有意或無意中不斷地傳承發展。
二、嶺南非遺香云紗傳承現狀
香云紗,原名莨紗、響云紗或拷紗,是一種傳統的獨特面料。作為絲綢種類的一員,香云紗因其具有吸汗、耐曬等特點而得到廣泛的青睞。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提升,市場上存在的絲綢種類也日益增多,使得傳統工藝的香云紗已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同時,由于香云紗存在制作工藝過程較為繁雜、色彩形式單一、成本高昂等不足,其推廣與傳承都受到較大的阻礙。
(一)傳統制作工藝繁雜,阻礙香云紗的傳承步伐
香云紗制作過程工藝考究,其原料主要以蠶絲為主。香云紗盛產于嶺南地帶,以嶺南區域特有植物的薯莨汁液為涂層材料[5]。 其制作需三道人工工序,一是用蠶絲物加以涂層,二是使用當地河泥進行覆蓋,三是借以烈日暴曬,且暴曬需在合適的范圍內才能保證香云紗的陰陽兩面的恰到好處,而這一過程不僅繁雜,且耗時十分巨大,以至于其價格長期高企不下。盡管專家對其進行為期十余年的研究,但始終未能尋得簡化制作過程、降低制作成本以及提升香云紗的產量的解決方案,以至于香云紗的生產規模受到嚴重的限制,從而大大阻礙香云紗的傳承步伐。
(二)香云紗色彩單一,限制其在市場領域中的推廣
香云紗因其制作過程的獨特性,使得其在應用上有典型的雙面性。一方面,香云紗具有吸汗抗菌、耐曬、耐洗等多重優點。同時,因其制作過程的純天然無污染性,造就香云紗本身面料紋樣的唯一性與獨特性。另一方面,由于香云紗色彩較為單一,多為黑、棕兩種暗沉的顏色,使得香云紗失去光鮮亮麗的“外衣”。同時,由于香云紗的染色效果極差,迫使其使用范圍較多停留在中老年奢侈品服裝行列中,而非大眾行列,以至于香云紗的市場占比率逐年下降。盡管香云紗具備眾多優點,但其不足也間接成為影響其傳承的重要因素。
三、文化基因在嶺南非遺香云紗傳承中的作用
文化基因因其本身具有獨特的復制與傳播功能,使得其在不同時代能以不同的文化形式得以保存、維系和傳承[6]。不同時代所傳承下來的文化基因間接影響、甚至決定每一代人對世界的認知、把握與觀察。香云紗的傳承并非是當下時代特有的任務,而是每個時代的任務,從香云紗被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起,代表了香云紗作為一種文化,不僅是嶺南文化的名片,更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香云紗的傳承不應局限于過去的方式,而應融入時代特征,借助文化基因的功能與作用,進一步豐富香云紗的傳承方式與文化內涵。
(一)有助于香云紗與時代特征的有效融合,豐富香云紗的文化內涵
香云紗與文化并非是獨立的,而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傳承的目的是發展,發展的前提是傳承,但傳承與發展之間并非簡單的相加,而是相輔相成、互為表里。當下時代在保障原有制作質量的基礎上,改良方式、創新傳承模式與拓寬發展渠道是一個重大的課題任務,也是當下的難點。通過借鑒文化傳承的模式,即融入時代特征,在保留原時代特征的基礎上,迎接新的時代,融入新時代的文化特征,不斷豐富文化內涵,而這一模式恰與香云紗的傳承相適應,香云紗的傳承與發展應在保留原有文化底蘊與制作方式的基礎上,不斷探尋新時代的特征,如信息化、多元化等,并將其融入其中,不斷拓展香云紗的文化內涵,讓香云紗的發展跟上時代,但又不失其本源。
(二)有助于創新香云紗的傳承方式、提升對香云紗的民族認同感
創新是打通傳承與發展的最后一公里,隨著香云紗與文化、時代雙重特征的不斷融合,有助于改良過去傳統的傳承模式,創新香云紗的傳承方式。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將香云紗的生產過程、產品特點等制作成信息視頻進行保留,并通過信息化宣傳渠道,擴大香云紗影響力;另一方面,借助文化與時代特征,打破香云紗用于單一的服飾制作現狀,創新香云紗的生產領域,如家紡、家居服領域、茶藝套裝手藝品領域等,在展現香云紗特有魅力的同時,進一步拓展香云紗的應用領域,使更多消費者接觸到香云紗,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對傳承和保護香云紗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7]。
四、香云紗文化基因下的新傳承路徑
(一)以文化底蘊為基礎,拓寬香云紗的傳承領域
香云紗作為民族特色面料,其生產與推廣應注入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同時,借以獨具時代特色的設計理念、審美意識與流行品味,打造出融民族特色、時代特點、審美品味三大特點于一身的“新型香云紗”。“新型香云紗”一是文化底蘊不單一,即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于香云紗的設計之中,如儒家的禮儀服飾理念、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樸實的民族特色文化等[8]。通過豐富香云紗的文化內涵,深化其制作方式,將文化特色展現于服飾設計之中,提升香云紗產品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的同時,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二是領域不單一,即香云紗的生產領域不再局限于服飾,而是延伸至眾多領域,如家紡家居領域、手工藝品領域等,通過主動占領市場份額的方式,拓展香云紗的傳承渠道,提升香云紗在大眾心中的地位及影響力,進而增強市場競爭力,為香云紗的傳承奠定基礎。
(二)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創新香云紗的傳承路徑
信息技術不僅是促進新時代發展的重要源泉之一,也是創新各類生產生活領域的動力源泉之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香云紗,其傳承與發展不應再局限于傳統模式,而應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實現香云紗的信息化發展,讓香云紗以一種新型的方式傳承。香云紗的信息化發展具有兩大路徑,一是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以信息加工的方式創新香云紗的非物質文化資料保存方式,同時,借助3D動畫技術與VR技術,實現香云紗的虛擬化再現,讓香云紗走入大眾視野,并讓大眾感受香云紗非遺文化的魅力[9]。二是,利用信息技術開發香云紗APP,通過匯集香云紗的制作、生產、成品、應用等信息知識,擴大香云紗的傳播路徑,讓非遺文化走入大眾。同時,與嶺南旅游勝地相合作,通過設置香云紗展覽館等方式,增強宣傳效果,讓觀眾現場感受香云紗的文化氣息。
(三)以視覺化圖譜為支撐,創新香云紗衍生產品開發模式
香云紗非遺技藝長久以物相傳,其技藝展現出的藝術形式、文化內涵、精神象征等,在傳承過程中留下其獨特的文化印記。這種文化印記在大眾視野中時而清晰、時而模糊。若從香云紗非遺技藝中提取其物質性與信息性的文化基因,并將其視覺化,能夠讓我們更清晰地分析其文化基因的豐富信息,讓大眾更清晰地認知其法則、形式以及背后的深厚文化,也更利于提升香云紗在傳承上的持續性。
古往今來香云紗主要以服裝產品作為傳承載體,但在當前消費升級的背景下,香云紗非遺技藝的傳承迫切需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捕捉香云紗在大眾視野中的文化符號,提取香云紗典型的文化基因,構建香云紗文化基因視覺化圖譜,較為清晰地展示香云紗文化基因中的各種特征以及潛在的文化內涵,為其衍生產品的創新開發提供文化傳承核心要素。這種創新產品開發模式的具體流程,被稱為“基于文化基因視覺化應用的香云紗衍生產品創新流程”(如圖1)。
在以文化基因為特色的創新產品開發模式過程中,作者對香云紗非遺技藝的文化基因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解析,從香云紗文化基因圖譜中篩選出適合當前研究項目的基因因子——“就地取材、物盡其用”,例如:為匹配“燈具”這類產品載體,需要提取香云紗“半透光”等基因要素進行最終的產品整合設計。《“香云攬月”香云紗燈具系列》設計作品(如圖2)就是實踐成果之一。這種基于文化基因的創新產品開發模式,能夠進一步強化非遺文化的精神與文化內核,并符合時代市場發展規律“落地-生根-發芽”,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和保護,為當代設計注入新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與現實意義。
五、結語
本文以文化基因為研究視角,以香云紗的傳承與發展現狀為切入點,探尋香云紗的文化底蘊,并結合文化基因的特征以及文化傳承的方式,將其融入香云紗的文化基因中,打破香云紗文化基因以及傳承領域的封閉性。豐富香云紗的文化內涵的同時,以時代特色與信息技術手段創新香云紗的傳承路徑,以視覺化的文化基因圖譜優化香云紗衍生產品的創新開發模式,實現香云紗的大眾化,突顯香云紗的文化符號,更有助于香云紗非遺技藝及其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和保護。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潘一禾.文化與國際關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5.
[3]王東.中華文明的五次輝煌與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J].河北學刊,2003(5):130-134.
[4]畢文波.當代中國新文化基因若干問題思考提綱[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1(2):27-31.
[5]郝麗,米平平,金憓.香云紗時尚推廣——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會議述評[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6):91-94.
[6]趙傳海.論文化基因及其社會功能[J].河南社會科學,2008(2):50-53.
[7]馬宏林.非物質文化遺產香云紗的工藝與產品現狀研究[J].藝術品鑒,2020(1):120-121.
[8]蔣倩,吳厚林.芻議香云紗的傳承與發展[J].絲綢,2007(12):12-15.
[9]文霞.香云紗非遺文化數字化保護模式研究[J].服裝設計師, 2020(5):89-93.
[10]張莉.楚雄彝族圖案文化基因的解析與設計轉化[J].美術大觀,2020(7):144-145.
[11]岳巖.秦淮剪紙工藝文化基因提取及設計應用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0(12):93-95.
[12]劉宗明,張洪亮.湘西苗族銀飾工藝文化基因圖譜構建及設計應用[J].設計,2018(21):120-123.
作者簡介:徐婭丹,碩士,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傳統手工藝活化再生研究、綠色設計、材料工藝創新應用。
編輯:高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