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陽 尹少天
摘? 要:基于喚醒理論,對互動裝置藝術介入商業公共空間的設計應用策略進行研究,通過探討商業公共空間內互動裝置藝術的應用給人們心理及行為上帶來的影響,使互動裝置藝術的介入真正從公眾出發。充分了解受眾的心理訴求,打破千篇一律的商業空間景象,為互動裝置藝術向商業公共空間的延伸提供借鑒,也為今后商業空間的轉型升級提供可行性方案。
關鍵詞:商業公共空間;互動裝置藝術;喚醒理論;消費體驗
一、互動裝置藝術介入商業公共空間的誘因
(一)物質需求向精神需求的轉變
身處在第四消費時代的公眾,已從以衣食住行為基礎的溫飽型消費需求向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邁進,摒棄了為消費而消費的傳統理念,取而代之的是為體驗而消費的現代消費觀。消費過程日益成為消費者實現自我、充實自我的過程,更趨于個性化與多元化。互動裝置藝術的介入可增強商業空間的體驗感,受眾能夠近距離去接觸、去感受、去體驗,在和作品互動的過程中,受眾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而這恰恰需要商業、藝術與科技的結合。
(二)實體商業空間的轉型升級
體驗經濟時代與信息時代的齊頭并進以及人們消費需求的多元化,催生了實體商業的轉型升級。商業空間由以商品交易為主要功能的場所轉變為融消費、娛樂、休憩為一體的大眾體驗空間,設計理念從以“物”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為中心,商品不再是實體商業之間競爭的唯一手段,取而代之的是能否為消費者營造舒適的購物環境,逐漸向人性化、多樣化、藝術化、科技化方向發展。互動裝置藝術的介入能夠營造輕松愉快的購物氛圍,打破以往商業空間的嚴謹性。塑造空間的藝術氛圍與象征性,從而樹立良好的商業形象,促進實體商業的持續發展。
(三)藝術向公共空間的延伸
藝術的創新與發展立足于一定的時代背景,20世紀60年代公共藝術傳入中國,藝術對于公眾來說,不再是高不可攀,而是反映社會現象、滿足公眾精神訴求的外在表達。藝術開始從白盒子空間向公共空間延伸,商業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界限也日漸模糊,除商品展示區域外,還增加了公共活動空間,實現了空間的共享。互動裝置藝術在設計過程中將觀眾考慮到其中,并將作品最終的完成權交給公眾。使每一位觀眾都能夠成為藝術的創造者、參與者,讓藝術更好地回歸生活,走向大眾,實現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二、喚醒理論背景下的受眾行為心理分析
(一)互動裝置藝術空間布局對受眾心理及行為的影響
1.室外廣場
喚醒理論指出,并非所有能夠引起喚醒的刺激都可激發人們的探索行為,只有那些既引人注意同時又不失趣味、令人感興趣的刺激主體才能夠誘發受眾的探索動機。室外廣場作為與城市街道相毗鄰的公共空間,周圍環境多為綠化與交通空間,因此互動裝置藝術的介入使得室外廣場與周圍環境相比具有獨特性,環境的不定性、新奇性得以體現。當環境的不定性增加時,人們的喚醒水平也隨之提高,二者呈正相關關系。因此互動裝置藝術作為環境元素增加了室外廣場環境的不確定性,作為刺激主體則提升了人們的喚醒水平,作品自身的特性使其在引人注意的同時又激發了興趣,進而誘發受眾的探索動機,與作品產生互動,并激活室外空間,營造人們偏愛的環境氛圍。這也是當今不少購物中心的室外廣場都設有環境雕塑、景觀小品、裝置以及舉辦各種娛樂活動的原因。
2.室內中庭
購物中心的室內中庭視野開闊,較為空曠,可視為互動裝置藝術介入商業公共空間的最佳場所。耶爾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在從事復雜任務時,最優喚醒水平偏低;在從事簡單任務時,最優喚醒水平偏高。在商業空間中進行購物娛樂則屬于簡單任務,需較高的喚醒水平來維持。如在商業空間內沒有可提升人們喚醒水平的環境刺激,消費者會產生無聊、疲憊等心理。因此,在寬敞的室內中庭適合引入互動性較強、體量較大的互動裝置藝術作品,來增加環境的不定性與復雜性,帶給消費者全方位感官體驗,有利于消費者購物行為的發生。
3.室內交通空間
卡普蘭在對環境偏愛的研究中總結出了連貫性、易識別性、復雜性和神秘性四個維度。在對不同環境場所進行設計時,設計者需考慮最優喚醒水平和最恰當的環境刺激對照特性。由于縱向交通空間是引導購物者進入商品展示空間的通道,且人流量較大,在設計上應注重環境的易識別性,降低該通道環境的復雜性,使消費者能夠迅速找到尋找的目的地。橫向交通空間用于人流的緩沖與轉向,可適當提升設計的復雜性,布置體量較小、互動性較弱的的互動裝置藝術品,促進交通的流暢性及安全性。使整個室內交通空間環境達到一種平衡,即中度水平的復雜性。此外,還應考慮環境的連貫性,使作品與整體環境相協調,而作品本身增加了空間環境的神秘性。當復雜性、神秘性和連貫性、易識別性達到平衡時,才能使消費者在該空間中既不失控制感又可維持探索的興趣,即最佳喚醒水平狀態,在激活廊道空間的同時也起到最佳的引流作用。
(二)互動裝置藝術展示類型對受眾心理及行為的影響
1.永久展示型
從目前來看,永久展示型的互動裝置藝術在商業公共空間中較少出現。喚醒理論指出,人對一件事物的好奇心會隨著刺激重復率的增加而減少,從而降低觀者的喚醒水平。由于展示時間的永久性,要求作品應更具影響力與感染力,經得起時間的考量,應以地域文化或是購物中心原創IP元素作為創作的主要來源,使作品觀念的傳達及其帶來的意義與價值遠超作品本身。永久展示型互動裝置藝術也不會因自身刺激的重復以及時間周期長而使人們對刺激主體的感知體驗下降,產生審美疲勞以及厭煩情緒。
2.臨時展示型
臨時展示型的互動裝置藝術在商業公共空間中并不是隨意的更迭,而是與購物中心的主題要求或是節日內容相契合。人們的喚醒水平與刺激的重復率成反比,人對新奇刺激的感覺是隨著刺激的重復出現和歷時的長短而展開,刺激重復越多,時間越長,感知表象的新奇性就會逐漸降低,無法使人們維持在最佳喚醒水平狀態。臨時展示型互動裝置藝術作為刺激主體,展示時間周期短,刺激主體在一定時間內進行更換,其自身的靈活性給予人們多樣的互動形式,為人們提供新的刺激,帶來豐富的感知表象和藝術審美感受,進行不同的行為探索和感官體驗,將喚醒水平維持在較好狀態。
三、喚醒理論指導下商業公共空間中互動裝置藝術的設計應用原則
(一)安全性
當互動裝置藝術作品在商業公共空間展出時,首先應考慮安全性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互動裝置藝術作品本身設計及技術操作方面的安全性;二是互動裝置藝術在介入商業公共空間過程中布局方面的安全性。
環境心理學指出,令人不愉快的環境刺激會使人產生緊張情緒,當個體在空間環境中面臨挑戰且應對能力不足時,就會出現應激反應。若互動裝置藝術出現安全性問題,人們會處于高度警覺狀態,使得喚醒水平過高,進而產生焦慮、緊張甚至是抗拒心理。商業公共空間中的互動裝置藝術的介入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公眾,致力于提供更佳的消費體驗。作品本身的互動特性使其與公眾之間零距離接觸,而如何保證互動過程操作的安全性,則需要通過多維度的把控和考量,將安全性原則貫徹到互動裝置藝術在商業公共空間的設計應用當中。
(二)公共性
如何使互動裝置藝術在商業公共空間中凸顯公共性,就需要將消費者年齡層次、受教育程度、審美能力等因素納入到互動裝置藝術的設計應用當中。設計師應減少主觀創作理念的表達,去思考人們感興趣的表現形式是什么,更偏向于選擇哪種互動形式,作品的思想觀念能否被人們理解與認知,怎樣的造型更容易被人們注意等問題。如若不注重公共性的體現,忽視受眾的感受,不僅不能喚起人們的探索動機,甚至會使人產生厭煩心理,減少人們在此空間的滯留時間。
(三)整體性
互動裝置藝術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作為空間的組成要素存在,設計師需要基于整體化理念。通過多方位思考兩者的契合點,統籌空間組織結構,并對作品材質的應用、色彩的選取、造型的構思、尺度的大小等設計元素進行規劃,對統一空間進行整體化設計,達到互動裝置藝術作品最佳的呈現效果。
反之,則會使商業公共空間環境的復雜程度過高,影響觀者的視覺體驗,降低對空間的喜愛度。因此,設計師在設計之初應先考慮互動裝置藝術作品與商業公共空間環境的融合點,對作品進行系統性的規劃與設計,從而實現作品與空間的最優化。
(四)周期性
空間的設計應以滿足人的需求為起點,當人們長期且重復地面對環境中某一刺激時,其探索動機會減弱,失去對該空間的興趣。互動裝置藝術作品表現形式新穎多樣,互動參與性高,對其進行周期性的更換,能夠使商業公共空間設計擺脫古板、單一、機械式的印象,實現個性化的商業公共空間設計,賦予商業公共空間活力與動感。
互動裝置藝術在造型、材質以及技術應用方面會隨著藝術與科技的發展而改變,不斷刺激人們的感官,避免人們產生審美疲勞,有利于受眾與作品互動行為的產生。并根據時間及地點的不同,呈現出滿足當下空間需求的藝術作品,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追求,為消費者提供全新體驗。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及商業模式的不斷更迭,以藝術為主導的運營模式已成為商業空間進行轉型升級的“風向標”,形成了“以藝養藝”“以藝養商”“以商養藝”的發展趨勢。人們消費觀念與需求的持續更新,要求設計師在商業空間中不斷注入創新元素,互動裝置藝術的介入則是順勢而行。如何使互動裝置藝術介入商業公共空間時兼顧空間與公眾,是我們今后應該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2]殷雙喜.奇觀與震驚:裝置藝術中的競爭邏輯[J].美術研究,2016(6):23-26.
作者簡介:
曹陽,鄭州輕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
尹少天,鄭州輕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