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關于“我們應怎樣辦好教育”的論述是習近平的教育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其教育觀念是以往教育理念的繼承和升華,也是其現代教育觀的重要理論源頭部分,該論述系統回答了“怎樣估計區域教育問題?什么是新的教育觀?站在什么樣的高度審視區域教育問題?辦好區域教育出發點的問題是什么?”等問題。教育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民族的未來以及國家的振興等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關于辦教育的論述為正確審視教育問題,找準辦好教育的出發點,正確處理教育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加強和改進辦學思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等提供了思想解放的理論指南,為人們科學合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實踐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對閩東地區如何辦好教育非常重視,曾專門論述了閩東教育問題,用新的教育觀審視閩東教育,站在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思考教育問題,立足閩東實際辦教育等,這些論述不僅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新境界,也為我國各地區正確審視教育問題,找準辦好教育的出發點,正確處理教育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加強和改進辦學思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思想解放的理論指南,為人們科學合理辦好人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實踐指南。下面從兩個方面具體論述。
一
“我們怎樣辦好教育”的思想內涵
把“怎樣估計”作為辦好教育的首要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們應怎樣辦好教育》一文開篇提出的“談論閩東的教育,首先有一個怎樣估計的問題。”從宏觀層面來說,“怎樣估計的問題”是認識世界的問題?!罢J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認識的任務不僅在于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要有效改造世界,又必須正確地認識世界?!绷暯娇倳浽趯幍鹿ぷ髌陂g提出的關于閩東教育的“怎樣估計的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應用,是將馬克思主義原理應用到具體工作實踐的表現。在區域辦教育層面,“怎樣估計的問題”是對區域辦教育問題充分認識的重要表現,只有對區域教育有充分的認識,才能更好地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從微觀層面來說,“怎樣估計的問題”是指用新的教育觀來審視教育的問題。什么是新的教育觀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它不再是過去那種就教育論教育,而是把教育問題同經濟、社會的發展聯系起來,看這個地方的教育是不是適應并且促進了本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绷暯娇倳涥P于新教育觀的論述即是對以往教育理論的繼承與升華。就區域辦教育而言,教育估計問題,就是用新的教育觀衡量教育的問題,衡量教育的最好標準就是看這個地方的教育是不是促進了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區域內的地市級高校教育,無法與國內一線城市的著名高校、雙一流高校相比,從生源上來說,地市級高校主要是區域內的學生;從就業導向來說,也多是以家鄉所屬區域為主;從辦學軟硬件實力來說,地市級高校難以與一線城市的著名高校、雙一流高校相比,因此在辦好區域教育的問題上,區域內地市級高校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國內外著名高校的辦學模式,而應該以區域的高校是否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為尺子,正確衡量區域內的教育,對區域內的教育有正確的認識。
把站在戰略的高度思考教育問題作為辦好教育的關鍵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有史以來都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著名的思想家陳獨秀認為“經濟的發展決定教育的發展。教育的發展必定要受制于經濟的發展水平。教育的進步,離不開經濟的發展?!苯逃墙洕?、社會發展的重要工具,鄧小平同志指出,堅持“實現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關鍵,基礎是教育”;江澤民同志指出:“必須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1995年我國首次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并把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胡錦濤同志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2013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發表視頻賀詞中提到“中國將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國...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因此,必須站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思考區域教育問題。
把立足區域實際作為辦好教育的出發點
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和具體體現。人們做任何事情只有把從實際出發作為出發點,才是堅持了正確的做事方向。如果出發點錯了,方向也就錯了,辦教育也是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教育也有出發點的問題。我們是在閩東這塊土地上辦教育,只能立足于閩東的實際?!鞭k教育立足實際也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辦教育立足實際的表現。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曾經強調“中國應該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學的、人民大眾的新文化和新教育?!?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說:“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來源于中國的具體國情”。大到國家辦教育,小到區域辦教育,都要求從實際出發,“實際”到底包含哪些內容呢?以閩東為例,習近平總書記認為:“閩東的實際,我們至少有三個方面應當把握。第一,閩東是貧困地區,辦教育必然受到財力的制約;第二,閩東地區主要是農村,農村教育應占相當的比例;第三,閩東的教育落后面還相當廣,文盲比較多?!边@充分說明區域辦教育辦好教育需要把握三個維度:地區財力、城鄉教育比例、教育短板。區域辦教育立足這三個維度,就是堅持了從實際出發。堅持從實際出發,就是把握了正確的辦教育方向。把握了正確的辦教育方向,就不會盲目攀比,好高騖遠。我國教育有史以來,雖然教育制度幾經改革,但卻又代代傳承,傳承的是辦教育立足實際,面向未來!
二
對辦好教育的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撰寫的“我們應怎樣辦好教育”一文,針對閩東地區如何辦教育,如何辦好教育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體建議,對區域辦教育有很大的啟示,具體如下:
正確處理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堅持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教育事業
正確處理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宏觀上指學校的數量與質量的關系,中觀上指教師的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微觀上指學校各種設施的數量與質量關系。宏觀層面,區域內的各種學校的數量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數量與質量并重,規模與效益并行。數量上區域內的現有學校數量要滿足現有受教育人口的需求,新建學校數量要與未來受教育人口需求相一致;質量上要堅持普及教育與提高教育質量相結合;中觀層面,不但要保證教師的數量,還要保證教師的質量。保證教師的數量與學生需求相一致,教師數量與學生數量形成科學合理的比例。保證教師的質量與時俱進,不斷提升教師的學歷層次;微觀層面,學校的各種設施的數量上要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質量上要保證足夠安全,避免各種事故的發生。正確處理以上的數量和質量的關系,要分類規劃并提出改革與發展的具體目標和政策措施,堅持持續、穩定、協調的教育發展目標,科學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適當向偏遠地區、貧困地區傾斜。
重視基礎教育調查,及時補教育短板
辦教育關系到民族的未來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更應該重視調查,重視正確調查。只有對區域內的各級各類教育的教學硬件設施、教育經費、師資隊伍、教育管理體制、教學內容、教育人口等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找出區域教育的短板,也才能為政府或有關教育部門及時補充教育短板作出正確的決策并提供有力支撐。為此,區域不但要對全區進行全面排查摸底,還要形成教育調研實施規劃綱要,定期對區域內的教育情況進行排摸,鼓勵多渠道多方式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收集教育數據。政府及教育有關部門要根據實際的教育數據,深入分析教育問題,合理規劃教育資源分配,及時補充教育短板。
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發展特色教育
區域教育同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系密切,任何層次的教育都需要依托經濟和社會發展,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又需要教育為之提供人才支持。在辦教育問題上,區域要充分依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在高等教育中開展特色教育,不斷實施部分專業人才訂單式培養戰略;引導區教育機構內部科技研究者進行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不斷推動產業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區域適應經濟和發展需要辦教育,才能將區域教育辦好,也才能更好地體現教育服務地方的職能。將教育與區域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也是教育公共性、生產性、開放性的內在要求。著名的思想家陳獨秀指出“學校的設立、課程的開社等都必須適應學校所在地社會的需要以及產業、交通、原料各種狀況?!眳^域教育要同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區域教育要把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為辦教育辦好教育的助推器,區域教育要不斷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主力軍。
拓寬辦教育資金來源,走國家辦學與社會辦學相結合的道路
教育經費是辦教育的關鍵,區域辦教育的經費來源主要是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撥款,然而對于區域而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有限,尤其是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不高的區域而言,逐年增加教育財政支出更是難上加難。為此,區域應盤活社會各界力量,詳細制定拓寬教育資金的措施,根據自愿和量力的原則,走國家辦學與社會辦學相結合的道路,鼓勵社會各界集資辦教育、捐資助教育。當前,社會資金在社會主義教育資金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其作用也日益凸顯。區域辦教育要看到社會資金在參與辦教育中的作用,要不斷拓寬籌措社會資金參與辦教育的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協同政府財政資金共同辦教育。辦學形式可以以政府為主體、社會辦學為輔,也可以采用國家辦學和社會辦學同時發展,尤其是學前教育和學歷教育領域,區域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積極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辦學前教育和學歷教育。同時,還可以允許區域內的企業根據我國辦教育的相關規定,參與聯合辦學、合作辦學、聯合培養等多種形式,鼓勵借助企業資金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增強區域教育實力。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直接關系民族的未來和國家的振興。區域教育是國家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教育強國建設的進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我國的區域教育參差不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區域教育不僅要面臨新辦教育的問題,更要面臨辦好教育的問題。區域如何辦教育以及如何辦好教育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立足區域實際、走國家辦學和社會辦學相結合的道路,發展區域特色教育,重視及時補區域教育短板是重要的策略。在區域如何辦教育如何辦好教育的問題上,有待進一步實踐,也有待專家學者進一步研究。
作者簡介:
何海菊(1982-),女,河南杞縣人,寧德師范學院語言與文化學院,助理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文字學、詞匯學。
【基金項目:福建省2018年本科高校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JG2018020)】
(作者單位:寧德師范學院語言與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