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然

眼下,很多人第一時間關注熱點新聞、突發事件都是從手機、電腦平臺獲取,方便快捷。這是傳統定時定量的電視新聞節目做不到的地方。筆者在這里關注和討論的是電視這一傳統媒體,尤其是傳統電視時政新聞在當下這種新的傳播環境下,應該如何敞開大門,擁抱迎接新型媒體形態,讓原有傳統的樣子添加一些新氣象新元素。
當時代的巨輪滾滾到來的時候,每種事物都會或多或少、或快或慢、或前或后遭遇到它。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較2020年 3月增長8540萬。手機網民規模達9.86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其中,40歲以下網民超過50%,學生網民最多,占比為21.0%。我國網民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6.2個小時,其中,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9.27億,比2020年3月增長7633萬,占網民整體的93.7%。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73億,比2020年3月增長1億,占網民整體的88.3%。和這組數字反映的現實一樣,眼下,很多人第一時間關注熱點新聞、突發事件都是從手機、電腦平臺獲取,方便快捷。這是傳統定時定量的電視新聞節目做不到的地方。筆者在這里關注和討論的是電視這一傳統媒體,尤其是傳統電視時政新聞在當下這種新的傳播環境下,應該如何自處。是繼續一成不變地按照原有方式方法做新聞,還是敞開大門,擁抱迎接新型媒體形態,讓原有傳統的樣子添加一些新氣象新元素。筆者觀察,近年來,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到省市各級電視臺,從大屏到小屏,其實大家的選擇都是后者。
當下,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不斷挺進融媒體產業的深水區,大量各類形式的融媒體新聞產品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小視頻+時政新聞”模式越來越受主流媒體的認可并積極進行相關嘗試和突破。過去,我們看權威新聞,還是習慣從報紙、電視新聞聯播上獲取,受眾是這樣做,媒體人也是這樣想這樣做。所以幾年前,電視新聞人還是用攝像機、話筒采訪后,回到臺里寫稿配音,再用學過的傳統編輯方式聲畫對位地編輯新聞,然后由主持人播出這樣的流程和思路開展工作。不知不覺中,平時好像覺得只在生活中使用的“抖音”“vlog”等新興詞匯業態開始走進工作中。
新媒體傳播時代到來了。一開始很多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做公眾號,只是簡單地把電視新聞中播出的畫面聲音新聞換成文字圖片,然后放到公眾號中,但是這樣的新媒體效果并不是很好。隨著新型傳播方式的不斷進步改變,很多新平臺不斷涌現,很多傳統電視新聞工作者開始不僅要在電視媒體上做好新聞,傳播好黨和政府的聲音,講好當地故事,同時,隨著新媒體業態的不斷發展,傳統電視新聞單位開始申請公眾號、視頻號等新型傳播載體,一是拓寬傳播路徑,二是迎合時代發展變化方向,多爭取青年一代人的關注,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接受信息的方式方法爭取更多的受眾。所以新聞工作者們也開始居安思危,為了不掉隊不落伍,開始嘗試制作電視小視頻。這種類型的小視頻,有的僅有畫面、音樂和文字,也有的融合當下網絡主播的形式,將人物出鏡放到其中。根據題材不同,有的是采訪者、有的是受訪者、有的是普通工作人員,他們的出現增加了視頻可視性和親切感、現場感。
在傳統電視新聞中,一般出鏡報道的主力是記者,有時候是節目主持人,但是受制于題材限制以及傳統新聞制作的結構,很少會有記者出鏡報道,而且即便要出鏡,對記者本人的穿著打扮、語言結構內容都有較高要求。但是新媒體傳播時代背景下,受眾更歡迎人物的現場講解,再在小視頻中加入輕快的音樂、適合的其它背景聲效、流行的卡通圖案等,把產品包裝得放松、娛樂,能消解受眾不必要的緊張和距離感,這可能是更好、更有力的傳播方式。新媒體的人物出鏡要求更隨意、更輕松活潑、更親民,這對傳統電視新聞工作者來說,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是新的機會。那就是通過這個途徑去塑造品牌記者,和大眾混個“臉熟”,獲得受眾的喜歡認可,從而加強傳播效果。而且,相比傳統電視新聞播出時間是固定的,新媒體上無時無刻都可以傳輸播出新聞,只要有傳播需求、有內容,就可以馬上做出一個產品,然后傳上公眾號、視頻號或者在微信朋友圈,大大提升了新聞時效性,有些突發重大事件中,新媒體更像一個直播平臺,一線記者可以隨著事件的進展在合適的時候制作一條條小新聞。
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例,云南廣播電視臺派出記者,和云南省支援武漢咸寧的醫療隊一起出發一起返回。按照傳統新聞制作觀念,就是要等到隊伍正式開展工作后,有重大事件時,采訪發回電視新聞。但是當時去的是位80后的年輕記者,她已經有了新媒體工作意識,所以在飛機落地湖北后,她迅速在機場內用自己的手機拍攝記錄了一段視頻,同時自己入鏡講述在機場所見所聞和感想。當時她是云南省唯一到湖北地區采訪防疫抗疫的媒體人,所以她的采訪內容可以說是獨家新聞,分量不小。通過小視頻,讓牽掛這群人、這件事的受眾,第一時間了解到了當地的狀況,令人印象深刻。
傳統電視新聞習慣“鏡頭+解說”方式來呈現視頻,不僅制作流程多、成本高,還導致分發緩慢。在新聞事件采訪過程中,vlog制作者需要抓住場景適應、情感喚起、社交屬性等特點,快速響應、百姓視角、精彩瞬間、暖新聞正能量等核心要素,利用豎視頻具有貼近感、符合輕量化傳播、沉浸式體驗以及適合移動化閱讀場景等優勢,以“開頭即高潮”的形式直接進入主題,抓住用戶眼球,從人的主觀視角講述故事,與受眾建立情感上的鏈接,以快閃式的敘事,更多地呈現畫面、語句、細節等精彩瞬間。和傳統電視新聞播出要求不同,小視頻新聞里,鏡頭會有現場聲、會有自然動作鏡頭,這些鏡頭和聲音不用剪掉,以減少修飾擺拍感。另外,有的傳統電視記者拿到線索、選題后,往往主題先行,有時為了達到效果,還要前期跑一趟,實地了解一番,想好腳本,定好方向再去拍。被拍攝的對象有的會照著記者的意圖、方向提供內容,配合拍攝,場景環節人物都如同拍攝一場婚紗照一樣,一般沒有什么意外。而小視頻制作者拍攝時,當然也需要研究拍攝內容和過程,但對于情節發展的穩定性沒有特別大的預想和后期處理,拍攝順著原始脈絡發展,也許有突發事件、也許有意外驚喜,統統都呈現給用戶看,這樣更能有代入感,讓視頻內容帶著用戶看下去。說到底,傳統時政新聞記者在制作小視頻和vlog的時候,應該挑戰自我,不要受制于傳統采編思維的束縛。
此外,要做新媒體,除了思想心態的準備,苦練“內功”外,有一個好用的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一個內存夠大、電量充足、照相功能較好的手機就是一個不錯的工具,配上一個自拍桿,一個人就可以制作出一個簡短的新聞小視頻。手機拍攝不需要調整參數,很容易上手,而且現在也有很多的手機視頻剪輯軟件例如剪映,拍攝完直接就可以在手機上進行剪輯,很方便。手機拍攝時要注意調整手機分辨率,盡量拍攝高清的,另外就是注意橫屏豎屏問題,如果是上傳自媒體平臺最好可以使用橫屏畫面,如果是上傳短視頻APP就用豎屏畫面。同時要注意焦距的變化,如果一個焦距景別拍到底,視頻畫面看起來會比較枯燥。還有就是光線要充足。另一種當下用來拍攝的工具就是手持攝像機,也叫云臺相機。這種攝像機首先是小巧,方便攜帶,還有平移軸電機+俯仰軸電機+橫滾軸電機等多軸防抖功能,拍攝更加穩定。其次,可以實現多倍變焦。如果采訪人物距離設備較遠,還可以連接麥克風配合使用。但這個問題就是因為總體體型小,所以監控器也很小,如果用自拍桿距離較遠的時候拍攝,使用者會看不清到底有沒有把自己和需要拍攝的物體框進去。所以目前各類拍攝器材都有它的優缺點,需要視使用者使用的場合而定了。同時,由于制作思路和方式的改變,拍攝制作vlog也需要專業人員,能熟練使用拍攝編輯設備,同時具備圖文美編能力,才能出精品。所以應該加強對電視新聞工作者拍攝小視頻能力的培訓,過去拍攝的工作主要由攝像記者完成,今后,文字記者也會加入到拍攝隊伍中,培訓必不可少。對于新聞記者來說,應該加強美術技法、視覺規律方面的自我提升,多讀一些例如《美術編輯工作指南》《美術編輯學概論》的書籍,提升自己對視覺元素選擇、整理、組織、加工、記錄并優化傳播的編輯過程。
(作者單位:云南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