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熠
摘要: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近幾年,埇橋區始終把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的大格局中統籌考慮。經過多年實踐,逐步探索出標準化秸稈收儲建設模式,秸稈能源化原料化利用模式,秸稈飼料化基料化利用模式,秸稈離田存儲利用等綜合利用模式,有效促進生態環境改善、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現將其模式總結,供其他縣區交流。
關鍵詞:基本情況;秸稈;解決措施
1? 秸稈綜合利用總體情況
2020年全區農作物秸稈理論資源量為254.89萬t,主要為玉米秸稈104.47萬t、小麥秸稈129.06萬t、大豆秸稈17.29萬t、其他秸稈4.07萬t。秸稈可收集量為195.75萬t,全區80家企業秸稈綜合利用總量為178.5萬t,全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了91.19%。其中秸稈機械化還田91.32萬t,占秸稈利用總量的51.16%;秸稈產業化利用87.18萬t,占農作物秸稈利用總量比例達48.84%。產業化利用當中,秸稈肥料化利用量
5.51萬t(不含機械化還田),占利用總量的3.09%;秸稈飼料化利用量16.49萬t,占利用總量的9.24%;基料化利用量1.88萬t,占利用總量的1.05%;農作物秸稈發電利用29.62萬t,占利用總量的16.59%;秸稈能源化利量(不含發電)13.02萬t,占利用總量的7.29%;秸稈工業原料化利用量20.66萬t,占利用總量的11.57%。另外,經統計能源化和原料化利用量合計63.3萬t,占利用總量的35.46%。埇橋區經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產業鏈條完整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利用和收儲模式建設格局。
2? 秸稈綜合利用模式分類
2.1? 飼料化利用模式
2020年,對兩家企業的秸稈飼料化利用倉儲進行擴建。已建成秸稈收儲棚5232m2,青貯池1450m2。配套購置了大型拖拉機、青貯粉碎機、鏟車、夾包機等機械設備12臺套,配套了消防監控等設施。以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基地為載體,帶動區域秸稈飼料化消納能力。飼料產品銷售到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2.2? 秸稈固化成型燃料清潔生產模式
建設造粒廠房2400m?,秸稈顆粒倉庫1440m?,混凝土場地3840m2,購置了秸稈固化(顆粒或壓塊)成型機械1套,配備了秸稈粉碎、烘干及其他必要的設備設施。年可生產秸稈顆粒5萬t,年可利用秸稈6萬t,達到了清潔生產的標準。
2.3? 秸稈收儲模式
2020年新建收儲點14個。目前全區已建設完成標準化收儲點32個,村級秸稈臨時堆放點385個,發展秸稈收儲經紀人150多人。收儲運網絡已實現鄉鎮全覆蓋。同時,出臺秸稈打捆離田獎補政策,對秸稈打捆離田收儲量達2000t以上的企業,每個企業給予10萬元獎補,較好的促進了秸稈打捆離田,提高了秸稈離田率[1]。
2.4? 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示范園建設模式
埇橋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代環保產業示范園是我省第二批3家省級示范園區之一。目前,產業示范園已有安徽盛林環??萍加邢薰?、安徽淮宿建材有限公司、宿州市運堂秸稈加工有限公司、安徽禾田生物質新材料有限公司等4家秸稈利用企業入駐,其中安徽盛林環??萍加邢薰?、安徽淮宿建材有限公司、宿州市運堂秸稈加工有限公司3家企業已建成投產,年可消納農作物秸稈15萬t。已培育吸納農作物秸稈超3萬t的龍頭企業1家。
3? 實現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措施
3.1? 加強組織領導,制定方案
為切實加強對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領導,進一步做好埇橋區秸稈綜合利用,制定了埇橋區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副區長任組長,政府辦相關業務負責人及相關單位領導為成員,頒發了《埇橋區2018~2020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各項目標任務;落實了資金來源及補貼方式[2]。
3.2? 強化宣傳,落實獎補
埇橋區在實施秸稈綜合利用提升工程項目的過程中,通過召開推進會、創建微信群、利用網絡、電視等媒體等多種途徑強有力地宣傳報道了我區有關秸稈綜合利用提升工程工作的新聞動態、做法等。2019~2020年,經過審核、篩選,與近百家企業簽訂農作物秸稈產業化(包含原料化利用企業3家)收購利用協議,其中大型秸稈產業化利用企業21家,秸稈收儲運企業13家。經第三方審計部門進行嚴格審核、認定,兌現獎補資金近2000萬元。
4? 秸稈綜合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辦法
秸稈綜合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秸稈利用總體能力偏弱,大多數企業規模較小,產品技術含量低;二是秸稈收儲運模式尚需完善;三是資金短缺及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建設用地困難。解決的辦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一批技術高端,規模較大的企業,提高秸稈高值化利用占比;二是加快收儲模式建設,實現秸稈收儲運網絡全覆蓋。進一步加大秸稈收儲激勵制度,試行秸稈保護價收購政策,充分調動秸稈綜合利用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及群眾的積極性,堅決啃下“收儲難”這塊硬骨頭;三是加大財政投資力度,支持、引導秸稈利用向產業化、高值化、規模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嚴妍,接梅梅,韓姍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方法淺析[J].污染防治技術,2010,23(4):87-88,92.
[2] 刁一峰.遼寧省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模式研究[J].新農業,2017(3):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