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嚴岳華 梅昌伏 周鋒 劉政春
摘要:水稻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穩定產量是保證糧食供應的重要基礎,因此,必須有先進的栽培技術予以支持。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作為一項較為先進的水稻栽培技術,其技術核心是通過改進移栽秧齡、種植密度以及科學的水肥管理與病蟲害防治讓水稻產量獲得增長。本文主要介紹了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的概念,分析了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的要點,以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栽培;超高產栽培技術;應用研究
1? 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的概述
我國作為水稻種植大國和稻米消費大國,農業產業結構中有超過30%的農業產區種植的是水稻,水稻的產量也占據糧食總產量的40%左右。稻米作為國民日常生活中的主食,其產量和品質決定著國民生活的質量。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具有增產的作用,經過相關應用研究表明,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水稻增產因素,品種更新發揮出的增產作用占35%左右,而水稻栽培技術的改進優化,發揮出的增產作用占60%左右,由此可見,先進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是提高我國水稻產量的重要手段。
水稻超高產這一概念是由日本農業科學研究工作者提出的,而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在我國是從1986年開始的,負責這項研究的主要科學研究工作者是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研究中為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提出的日產量指標為產稻谷6.7kg/667m2,為了滿足這一目標,農業科研工作者付出了多年的不懈努力。超高產這一概念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理解,一個標準是能夠打破目前世界上的水稻最高單產,另一個標準是讓產量發生顯著的提升,單產要能夠達到提高30%以上的標準。在不過分增加生產成本的基礎上,讓水稻產量得到大幅提升,其獲得的經濟利潤就能得到顯著提高。
2? 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的技術特征
2.1? 豐富水稻品種,強化種質資源
水稻品種是否優良,關系著最終獲得的水稻產量,同時也會影響著水稻種植的管理難度。在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的支持下,可以為水稻產業提供更多高產、穩產的優良品種,增加水稻種質資源。其技術的重點是提高水稻后期的凈同化率,促進水稻抽穗前與抽穗后的干物質積累得到有效提升。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下的水稻品種具有穎花量多、成穗率高的特點,這些優良品種的培育和推廣為進一步發掘水稻增產潛力提供了保障。
2.2? 增加稻米干物質積累
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能讓水稻籽粒更加充實飽滿,水稻籽粒的重量、數量與水稻生長過程中光合產物的轉運與分配有較大關系。相關研究表明,水稻生長過程中,光照時間越長,水稻的營養生長就越旺盛,后期干物質積累量就越多。采用超高產栽培技術后,通過科學的種植密度控制,讓水稻獲得最佳的光照效果,這樣就能讓水稻拔節期至抽穗期的干物質積累量得到提升,進而提高水稻千粒重。
3? 水稻超高產栽培的技術要點
3.1? 選種環節的技術要點
為了給水稻生長創造更好的基礎條件,必須做好水稻的選種工作,選擇適合當地環境的水稻品種,這樣就能讓水稻更好的生長。在選種時,一是要優先選擇分蘗能力適中、根系發達、光合生產率高、源庫協調、耐肥抗病能力強的水稻品種;二是根據以往的工作經驗,選擇大穗型品種可以更好的保證穗粒協調;三是選擇高抗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稻瘟病的高產水稻品種;四是為更好的控制水稻種植密度,應選擇株高適中、株形緊湊、葉片挺立的品種。如兆優5431、兩優688等品種均符合上述要求。
3.2? 培育帶蘗狀秧的技術要點
由于長勢好的禾苗返青更快、分蘗更早,所以培育帶蘗狀秧是保證水稻大穗、多穗的關鍵。水稻壯秧的標準是:移栽時秧苗秧齡25~30d,秧苗高度不超過13.5cm,秧苗莖稈直徑達到4mm以上,每100株秧苗干重15g以上。為培育帶蘗狀秧,一是增加秧田面積,秧田與大田的比例控制在1:8以內;二是增施磷鉀肥,確保養分充足;三是噴施多效唑,控旺促蘗。根據我地光照充足、水分充沛的氣候特點,水稻移栽密度應控制在插1.8~2.0萬蔸/667㎡,栽培方式一般采用寬行窄株或寬窄行的方式,這樣能更好的保證稻株通風采光,促進生長,實現水稻的高產。
3.3? 水肥管理的技術要點
水稻的健康生長離不開充足的養分和適量的水分,在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應用中,更要注重水肥的科學管理。種植水稻時應根據水稻目標產量的需肥量、土壤供肥能力以及肥料利用率,確定肥料的種類和數量,明確施肥總量后,按照水稻不同生長階段對養分的具體需求,合理調控肥料配比,通常情況下,水稻整個生長周期內,基肥、分蘗肥、以及復水肥的比例應為4:5:1,所施用的肥料應以測土配方肥為主,肥料中的純氮含量應控制在總施肥量的30%左右;當水稻總莖蘗數達到預期有效穗數的80%時,及時曬田,減少水稻無效分蘗,在水稻拔節期至成熟期內,通過灌溉、排水交替進行的模式,控制土壤水分含量,滿足水稻生理需求,促進水稻根系發育,提高水稻葉片光合能力,促使水稻籽粒更加飽滿,切實提高產量。
參考文獻
[1] 孫麗.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上海農業科技,2016(2):30-31,69.
[2] 潘國長.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南方農業,2017,11(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