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摘要:目前,水體污染成為影響我國水產養殖業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深入分析導致水體污染的原因,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治理措施是當前的關鍵任務。隨著國家科技水平的快步發展,生物修復作為一種新型綠色的技術手段逐漸被廣泛運用于水產養殖水體污染的治理工作當中,所獲效果非凡。本文主要對此做出介紹,著重探究生物修復技術在實踐期間的具體應用,希望能為廣大從業人員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水產養殖;水體污染;生物修復技術;水生植物;治理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水產養殖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從沿海地區逐漸蔓延,養殖規模也日益擴增,但排放廢物也在隨著年份的增加而提升。現如今,水產養殖水體污染已經為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負擔,但這種情況并未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導致水產養殖環境不斷惡化,與國家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相悖,這是當前急需解決的一項問題。生物修復技術在治理水產養殖水體污染中有巨大的優勢,不僅操作簡單、處理效率高,且其所產生的污染損害程度較小,具有良好的生態環保性能,在我國水產養殖業中有著相當可觀的發展前景。基于此,探究生物修復技術在水產養殖水體污染中的有效應用十分有必要,在嚴格控制生產成本的同時,推動我國水產養殖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1? 水產養殖水體污染的現況及因素
隨著國家人口的極度膨脹,當今社會對水產品的需求量也一直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導致供求矛盾的現象比較突出。針對這一問題,部分水產養殖戶為獲取更大的利益,會采用密集化養殖的方式來提高水產品的產量,但卻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水質污染,為水生植物及動物的健康成活帶來巨大的危害。通過深入探究當前水產養殖的水質情況,發現導致水體污染的根本原因主要源自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營養物污染。在實際養殖期間,若投放的飼料過剩,其中的營養物就會長期滯留于水體當中,無法獲得快速的分解,加上未對某些水產動物的糞便做出及時的處理,引發水體營養過剩的情況;二是藥物污染。由于水產植物和生物在生長期間存在病害的可能性,部分養殖戶為了預防這一問題會在水體當中投放大量的藥劑,如殺菌劑,消毒劑等,這些均會對水產養殖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影響到植物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甚至引發生態失衡的現象;三是底泥富集污染。根據實踐調查得知,大部分水產養殖水體底部的泥沙當中均蘊含極為豐富的營養元素,但隨著水產養殖的不斷發展,底泥經過長時間堆積也會形成一種污染源,使得水產動物及生物的生存空間縮小,影響到它們的健康生長。
2? 生物修復的基本原理
生物修復作為一種新型技術形式,其具有遠超于其他修復方式的綠色安全性,能夠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從本質上分析,生物修復技術指的是一種在水體內投入帶有某種功能的動植物或微生物,使它們在水體當中進行正常繁殖,完成對有害物質的吸收和降解,最終改善水體污染問題。就目前而言,生物修復主要集中于生物自我修復和人工輔助修復這兩種形式,基本流程如下:(1)根據水體的污染源選擇適當的微生物,將其投放于水體當中并進行繁殖,利用自身代謝實施對有機物的分解,供給自身在水體當中正常存活的能量。(2)利用代謝作用來分解水體當中的廢物,如殘余餌料、糞便、化學藥物等,降低這些物質對水體的污染、以及對水生植物和動物的危害,使水質環境能恢復到正常的穩定狀態,為開展有關水產養殖的一系列活動創建有利的前提。
3? 水產養殖水體污染的生物修復技術
3.1? 微生物修復技術
相對而言,生物修復是一項涉及多學科理論的操作技術,對于實施流程、操作標準等有較高的要求,在治理水體污染期間有著巨大的優勢。隨著生物修復技術的不斷發展,微生物修復也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其在實踐當中的使用性能變得更強。具體來說,微生物修復指的是一種利用微生物來治理水體污染的方法,通過投放微生物來改善和維持水質平衡結構,避免出現水源富營養化的問題。在實際的水產養殖活動中,很多養殖戶會在水體當中投放大量的營養物,力求水產品能獲得更快更好的成長,但殘留的營養物質經過長時間的停留累積會嚴重危害到水質環境,這時即可在水體當中投放螺旋藻、綠藻等微生物,以完成對水體內部存在的營養物質的降解,改善水體污染。當然,對于微生物修復技術的實際應用,需要根據污染情況的不同來選擇不同的微生物,這就對養殖戶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實踐期間需要著重注意的一項問題,確保微生物修復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
3.2? 水生植物修復技術
顧名思義,水生植物修復技術指的是利用帶有水質凈化作用的水生植物來改善水體污染,確保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提供給水產品一個健康的存活環境。在具體的實施期間,要先對需要投放的水生植物進行詳細的成分檢測,據此判斷這種植物的實際揮發效果,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不同程度的水體污染。通過實踐調查發現,水生植物修復技術在水產養殖水體污染治理工作中的應用比較常見,其根本原因是這種修復技術所需花費的成本較低,并且對于水體污染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能夠獲得良好的污染治理效果。舉例來說,如狐尾藻能夠降低水體當中的鹽含量、蘆葦可以降解水體當中的營養物質,改善富營養化的現象。總而言之,水生植物修復是一種具有較高安全性、生態性和經濟性的手段,不失為治理水體污染的一種良好選擇。
3.3? 水生動物修復技術
水生動物修復技術的本質在于利用水生動物來清理水體當中的雜質,如蠶食藻類植物等,以改善水體營養失衡的情況,為水產品的健康存活提供生命所需的營養物質。一般而言,水生動物修復在二次修復當中的應用比較常見,其對改善水體污染有巨大的作用。在具體的應用期間,通過在水產養殖環境當中投入鰱魚、草魚等水生動物,讓它們進行自由捕食,確保水質環境能夠處于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從一定程度上抑制水質污染的蔓延。但期間需要注意一點,即對于所需投放的水生動物的數量、種類等需要進行科學的選擇和評估,避免過度投放反而加劇水體污染。除此之外,某些底棲生物在治理水體污染問題中同樣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利用動物本身的特性來降解水體當中的化學物質,打造優質的水體條件。
4? 注意事項
對于生物修復技術在水產養殖水體污染治理中的實際應用,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應謹慎選擇投入品,除了將控制治理成本當作一項重要內容,還應選擇規格與質量良好的微生物或水生動植物,若投入品的病菌較多,必然會降低成活率,難以獲得理想的治理效果。針對這一點,也可以選擇自繁自育的方式來獲取投入品,提高生物修復技術應用的成功率;二是我國水產養殖戶應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學習先進的養殖經驗,了解更多有關于生物修復技術的理論知識和應用技巧,以便能夠為水產品的健康繁殖與生長創建一個健康的環境,以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為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加強對水產養殖水體環境的實施監督,便于及時發現一些安全隱患和不利問題,預防水體污染的問題發生,促進經濟與生態的和諧發展,確保我國能夠更快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水產養殖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上,采取切實可行的水產污染治理方法是提高產量的基本對策。根據實際需求來選擇最為合理的生物修復形式,以便在最短的時間內改善水體污染,從而全面提升水產品的質量及產量,緩解當今水產市場供求矛盾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春華.水產養殖水體污染的生物修復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20(8):34-36.
[2] 邱宇忠.水產養殖水體污染的生物修復策略淺析[J].南方農業,2020,14(9):174,176.
[3] 韓王進.水產養殖自身污染及其生物修復技術分析[J].農家參謀,2019(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