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莎
摘要:腐蹄病是家畜常見的傳染病,病原主要就是壞死梭桿菌,在羊群中也屬于常見的疾病,病羊都會在臨床中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跛行狀況,而且可見患蹄表現出腫脹和發熱的變化,表現出化膿,嚴重的會出現壞死,此時就需要飼養者及時采取有效的方式加以防治,否則會造成其他疾病的繼發而死亡。所以本文主要針對羊感染腐蹄病的情況進行討論,并且總結相應的有效防治措施,供參考。
關鍵詞:羊;腐蹄病;發生;防治
1? 流行情況
通常在每年雨水量最多的季節是羊群感染腐蹄病的主要時間段,大概就是每年的5~6月和9~10月,因為這段時間會持續陰雨天氣,必然會導致飼養生產環境過于的潮濕,而且此時段的溫度還比較高,自然給微生物提供了大量繁殖的條件。如果飼養場采取放牧的方式飼養羊群,存在的荊棘很容易造成皮膚被劃破,如果蹄部在雨水中浸泡過長的時間,還會造成病羊蹄部的皮膚在很大程度上出現變軟變薄的變化,而尖銳物也很容易劃傷蹄部,這樣就給病菌提供了入侵的機會,從而造成羊群患腐蹄病。
2? 患病表現
腐蹄癥狀相對比較輕的病羊在精神狀態方面比較差,采食的欲望也會逐漸的減退,拒絕站立姿勢而喜歡俯臥的狀態,腐蹄的趾間皮膚呈現發炎和充血的癥狀,并且會出現輕度腫脹的變化。病羊對于病變的蹄部會表現出非常敏感的觸診反應,一般會出現單肢跛行的癥狀,球節和系部都會出現屈曲狀態。病羊通常會用蹄尖著地,生產中可見后肢發病的情況比較多見。但是隨著疾病程的不斷發展,腐蹄的患病變化會更加的明顯,腫脹情況會持續向上進行擴散,病羊的體溫會在一定程度上升高,觀察其蹄殼處并且采取叩擊的方式可見病羊有痛感,或者是對病羊的腐蹄病變處進行按壓的時候可見其同樣出現痛感反應。患病1~2天之后可見其蹄緣、蹄冠、趾間、蹄踵幾個部位都感染蜂窩織炎,可見出現膿腫和膿瘺的變化,嚴重的會造成蹄部的皮膚呈現壞死狀,患病癥狀不斷的惡化還能夠擴散造成滑液囊、腱、韌帶、骨骼和關節等部位。臨床中隨即可見病蹄的蹄匣或者是趾端出現變形和脫落的變化,觀察其蹄底部還可見有小孔或者是大洞存在,用鑷子對傷口進行擴創處理之后,可見有臭味的液體流出,同時在蹄間會有潰瘍的問題出現,還會在其表面出現惡臭的壞死組織。通常羊群在進行放牧的時候存在一肢或者兩肢跛行嚴重的癥狀,病羊多會以跪地的姿勢進行正常的采食,還有的病羊會以三肢跳躍的方式前進。如果病羊腐蹄的癥狀比較嚴重的情況,可見其蹄殼發生腐爛變形,只能以夠臥地不起的姿勢,嚴重的會出現蹄匣脫落的情況,最終會引起全身性的敗血癥。
3? 藥物治療
臨床生產中可以采用雙氧水或者食醋對患羊的病蹄加以沖洗處理,如果出現的創洞比較深而且有腐敗的膿汁從中流出,就需要先削去蹄部存在的腐爛壞死組織,然后涂擦患部,一般是選擇蘸濃度為20%的硫酸銅溶液,或者是直接用碘酒藥棉涂擦,再采用等量硫酸銅和高錳酸鉀的混合粉末直接撒敷在傷口上,同時用繃帶進行包扎處理以確保藥品確實被包住,這樣能夠保證藥品直接接觸感染組織,從而能夠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還可以給病羊肌肉注射青霉素,一般是按每千克體重2000~3000國際單位的用藥量,通常每天注射2次即可。病羊體重肌肉注射20mg/kg罌粟堿、林可霉素和壯觀霉素,一般2d注射1次即可,臨床中對于惡性型病例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4? 加強飼養管理
實際養羊生產中要重視對于日量的合理搭配,保證日量中包含充足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我國每年的夏季氣候都比較炎熱,所以飼養場需要確保場地或者圈舍具有良好的通風狀況,特別是在多雨的季節,更要確保飼養環境的干燥和衛生狀態,同時要配合實施有計劃輪牧。羊只的活動過場地或者是飼養舍內應該保證每只1.0~1.5m2的活動空間,避免造成飼養密度過大的情況。多雨的季節應該帶羊群在干燥的陽坡為止進行放牧,避免選擇潮濕、低洼以及河灘和沼澤地區進行放牧。羊群日常排泄的糞便應該集中堆積封閉發酵處理,被污染的墊草和壞死組織應該通過徹底的焚燒方式進行處理。定期針對圈舍開展必要的消毒處理,一般會選擇濃度為3%的福爾馬林溶液、3%熱氫氧化鈉溶液以及酚斯莫林乳劑作為常用的消毒劑,根據實際工作經驗,使用1L/m2效果比較好。
5? 定期藥浴消毒
對于飼養場內的羊群應該定期組織蹄部的藥浴,一般是采用來蘇爾溶液、高錳酸鉀溶液等作為消毒液,一般是1~2個月藥浴一次。可以在飼養舍的出口位置設置相應的消毒池,在其中倒入消毒液,要確保藥液的深度能夠將羊只的蹄部淹沒,并且保證羊只可以在其中停留浸泡幾分鐘。此外也可以配合使用濃度為4%的硫酸銅溶液噴灑羊只的蹄部進行消毒,一般保證每月進行1~2次,臨床中的效果也比較好。
參考文獻
[1] 譚毅,張微.羊腐蹄病臨診及綜合防治[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07(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