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向陽

摘要:小麥是太和縣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10多萬hm2。在小麥生長發育過程中,各類病蟲害的發生嚴重影響了小麥產量和品質的提高。本文對2020年小麥病蟲發生情況進行總結及防治技術進行研究分析。供今后防治工作參考。
關鍵詞:太和縣;小麥;病蟲防治技術
太和縣2020年小麥種植面積為10.13萬hm2左右。今年受暖冬及春季持續干旱等因素影響,我縣小麥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蟲害重于病害,其中小麥蚜蟲大發生,麥蜘蛛中等發生,小麥條銹病偏輕發生,小麥赤霉病輕發生。小麥病蟲發生面積38.33萬hm2次,其中蟲害發生面積24.2萬hm2次,病害發生面積14.13萬hm2次,防治面積29.47萬hm2次,挽回損失58707.10t。
1? 太和縣小麥主要病蟲發生情況
1.1? 小麥紅蜘蛛
今年麥蜘蛛雖然越冬基數低,但春季蟲量上升快,發生盛期短,高峰期蟲量大,部分田塊為害重。3月1日進入發生始盛期,3月16日為發生高峰期,3月21日為盛末期,發生盛期20d。
1.2? 小麥蚜蟲
今年小麥蚜蟲發生特點是越冬基數低、春季蟲量上升快、盛期持續時間較長。3月20日進入發生始盛期百株蚜量211.73,3月28日為發生高峰期百株蚜量1211,4月24日為盛末期,發生盛期36d。
1.3? 小麥赤霉病
我縣小麥今年4月13日后進入齊穗期,開花盛期主要集中在4月18~22日,4月23日進入灌漿期。小麥揚花期間4月18~19日有降水量11.6mm降水量,但日平均氣溫均為13.6℃低溫;小麥整個灌漿期僅5月5日和5月8日分別降水16.3和23.52mm外,其余均為晴好天氣,氣溫較高,無降水,部分鄉鎮旱情嚴重。5月11日至17日,在全縣共調查256塊麥田,小麥赤霉病平均病穗率0.0%,是我縣歷年小麥赤霉病危害最輕的一年。
1.4? 小麥條銹病
今年受氣候因素影響,今年我縣小麥條銹病發病早,蔓延慢,危害輕。我站3月29日~4月8日在舊縣、清淺、關集等鄉鎮調查發現小麥田調查發現小麥條銹病發病中心和多個發病點,發病面積約6.67hm2,比偏重發生的2017年早18d。進入5月份,受持續高溫干旱影響,小麥條銹病菌發生發展受到抑制,最終病情輕。
2? 發生原因與防治
2.1? 氣候因素
由上表所述2019年冬季氣溫偏高,降水偏多,田間濕度適宜,有利于小麥蚜蟲、麥蜘蛛、等病蟲越冬;早春氣溫回升快、溫度高,小麥多種病蟲害開始零星發生且數量上升較快,3月中旬至4月中旬進入發生盛期;進入5月份后持續高溫干旱,不利小麥多種病蟲發生,小麥蚜蟲、赤霉病、條銹病等發生發展受到抑制而危害較輕。
2.2? 防治方法
2.2.1? 農業防治
為有效防控小麥病蟲發生危害,堅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理念。全縣普遍開展了以秋播期、返青拔節期、抽穗揚花期為重點的小麥病蟲害總體防控。秋播期推廣應用選種抗性品種、滅茬翻耕、旋耕鎮壓、配方施肥、合理密植、藥劑拌種、適墑播種、返青拔節期以追施拔節肥等綜合防控技術。
2.2.2? 化學防治
(1)麥蜘蛛:我縣麥蜘蛛今年中等發生,發生面積130萬畝,防治面積90萬畝。當麥田紅蜘蛛發生量達到單行蟲量達200頭以上,選用阿維菌素、聯苯菊酯等農藥于下午4點后進行施藥防治
(2)小麥蚜蟲:我縣小麥蚜蟲今年大發生,發生面積9.87萬hm2,防治面積9萬hm2,當田間麥蚜發生量超過防治指標(百株蚜量500頭)選用吡蚜酮、聯苯·噻蟲胺、聯苯·噻蟲嗪、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等藥劑采取“二次稀釋”方法進行防治。
(3)小麥條銹病:我縣小麥偏輕發生,發生面積0.8萬hm2,防治面積0.8萬hm2大田,用有效成分烯唑醇8g/667m2、丙環唑10g/667m2,醚菌酯9g/667m2,二次稀釋,機動噴霧器對水15L,電動噴霧器對水30L均勻噴霧。
(4)小麥赤霉病:我縣采取“預防為主、見花打藥”的防控措施,用氰烯·戊唑醇、戊唑·咪鮮胺等藥劑,按照防治藥劑說明書推薦用藥上限用足藥量、對足水量,以穗部為噴藥重點均勻噴霧。
參考文獻
[1] 邰艷利,胡旭瑩,楊娜.關中春季小麥主要病蟲發生特點及防治策略[J].新農村(黑龍江),201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