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勇
摘要: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部門是畜牧業動物防疫工作的第一戰場,其工作水平能夠直接影響家禽產品的質量和社會群眾生活水平。近年來,我國防疫管理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基層動物防疫措施,雖然為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部門開展相關工作提供了充足理論依據,但是在實踐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因此,本文針對基層動物防疫檢疫工作的難點進行分析,并針對性提出解決對策,希望能夠為專業人士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部門;檢疫工作;難點;對策
0?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對肉類產品需求量與日俱增,同時對產品質量提出更高需求。為保證家禽產品質量安全,為社會群眾提供健康飲食,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部門需要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做好動物檢疫相關工作[1]。然而,結合各地區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部門檢疫工作實際情況來看,受檢疫人員匱乏、技術手段滯后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動物檢疫效率不高,無法為社會群眾日常飲食提供安全保障。
1? 基層動物防疫檢疫工作的難點
1.1? 檢疫人員對動物檢疫工作認識不足
工作人員作為基層動物防疫檢疫工作的執行者,其思想意識、專業能力能夠直接影響檢疫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同時與政策和制度的落實情況息息相關。然而,結合各地區檢疫工作實際情況來看,仍然存在檢疫人員對檢疫工作認識不足這一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嚴重缺乏使命感和責任感,無法為工作順利展開奠定基礎,使得檢疫工作缺乏正規性和標準性。
1.2? 專業檢疫人員匱乏
近年來,經濟市場對家禽產品需求量不斷提高,促進畜牧養殖業發展規模逐漸擴大,養殖品種也日益豐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部門工作量。然而,受工作環境惡劣、資金福利較低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導致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部門人才招聘難度大,內部人手極其短缺,在執行檢疫工作時,時常存在人員告急現象。并且由于資金不足,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部門的交通工具也嚴重缺乏,在多個養殖場同時展開檢疫工作時,檢疫人員只能通過徒步方式奔赴工作場地,這也嚴重降低工作質量,甚至導致一些檢疫人員因不堪重負而辭職,最終使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部門人才大量流失。
1.3? 缺乏先進檢疫設備
由于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部門存在資金不足問題,所以沒有實力購進先進的檢疫設備,在開展相關工作時,只能使用老化嚴重、年限較久的傳統設備,這些設備不僅在功能和性能方面存在局限性,而且工作效率較低,無法滿足新時期動物防疫檢疫需求,嚴重阻礙了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部門各項工作的有序落實。
2? 提高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部門檢疫工作水平的有效對策
2.1? 強化宣傳推廣力度
基層動物防疫部門作為畜牧業動物檢疫工作的第一道防線,需要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和作用,面向社會群眾開展動物防疫宣傳工作。例如:通過微信公眾號、電視、廣播等方式介紹動物防疫的重要性,以及動物疫病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使鄉鎮群眾全面認識到動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有利于群眾積極配合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部門開展檢疫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群眾監督作用,提高基層防疫站對動物檢疫工作的重視程度[2]。
2.2? 政府部門加大投入力度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多樣化、多功能的動物檢疫儀器、設備應運而生,這些設備不僅能夠提高檢疫工作效率和質量,還能夠將檢疫人員從復雜、繁瑣的工作中脫離出來,有效減少人力勞動強度。因此,政府部門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淘汰落后和老化嚴重的儀器設備,并結合動物檢疫需求購進先進儀器設備,同時要定期做好維護管理工作,規范檢疫人員操作行為,有效提高儀器設備精確度,延長其使用壽命,為提高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部門工作效率奠定良好基礎。
2.3? 引進專業人員,并做好培訓工作
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部門需要通過多種渠道招聘專業檢疫人員,并做好系統培訓工作。首先,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部門需要提高工作人員福利待遇,確保其經濟來源,保證檢疫人員在生活方面沒有后顧之憂,使其全身心投入到自身本職工作中。其次,需要提高檢疫人員技術水平,通過開展技術培訓活動等方式,灌輸各種動物發病情況、感染體征以及檢疫技術和方法等相關知識,并制定健全、完善的考評體制,定期對檢測人員進行系統考核和評價,針對多次考核不合格的檢疫人員,需要強化培訓力度,或對其進行調崗或辭退。最后,提高檢疫人員責任意識和崗位意識,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部門可以通過開展座談會、交流會等活動組織檢疫人員參加,使其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并針對性學習和完善,一方面能夠拓展檢疫人員視野,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動物檢疫水平。
3? 結語
綜上所述,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部門對保證禽畜產品質量,提高社會群眾生活水平有積極作用。作為部門工作人員,需要具備責任意識和專業能力,保證及時發現并處理動物疫情,為提高檢疫工作效率和質量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楊靜.基層動物檢疫防疫工作難點與對策分析[J].中國畜禽種業,2020,16(10):75.
[2] 肖登元.基層動物防疫檢疫工作的難點與對策分析[J].新農業,2020,21(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