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才鑫
摘要:構建生態環保型社會,綠色環保問題逐漸被各級政府提上議事日程。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植樹造林功不可沒。而苗木培育則是即為關鍵的基礎性工作,是后期移植造林成功的重要前提。為此,在加強林業工程建設中,務必要加強林業工程苗木培育工作,落實好移植造林各項技術措施。文章基于此考慮,分析林業工程苗木培育技術,介紹林業工程苗木移植造林技術,以總結經驗助推林業高水平、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苗木培育;移植造林;基礎工作
苗木培育、植樹造林,是現代林業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促進林業工程建設,必須要掌握好林業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術要點,以助推國內林業建設事業的高水平發展。
1? 林業工程苗木培育技術
1.1? 選好苗木培育地
選擇苗木培育地,重點考慮這幾點:
第一,位置合適,交通便利。第二,土壤性狀,旱能保、澇能排,墑情要好。第三,綜合土壤、水分、溫度等因素,條件允許的,增設育苗保護地。
此外,優化排灌系統,搭建道路交通網,方便機械機場,便于后期機械化管理。
1.2? 整治育苗地土壤
結合苗木培育個性化要求,根據培育地環境的差異變化,有選擇性地做好育苗地的土壤改良工作。
第一,客土改良,改善土壤團粒結構。
第二,深耕配施有機肥,以提升土壤養分,滿足苗木生長要求。
第三,做好土壤消毒,有效預控土源病蟲害。選用低毒、低殘留消毒藥劑或生物制劑,以徹底殺滅土壤中病原菌。
第四,早期殺蟲。深耕時,借用殺蟲劑,滅蟲害,以優化生長環境。
1.3? 抓好人工有性繁殖育苗
前期工作到位,在有性繁殖育苗環節,應注意:
第一,選好樹種。自無病蟲害健壯母樹采種,以確保育種病蟲害耐抗性。第二,播種前處理。選好種,注意漂洗、消毒,殺滅致病菌,確保在適宜的溫度、水源條件下萌發。第三,檢查好萌發率。播種育苗過程中,注意萌發率的跟蹤調查。并盡最大可能創造條件,提升萌發率、成活率,為移植造林創造條件。
1.4? 事先擬定育種計劃
擬定好育種計劃,根據氣候、環境的變化,合理安排育種時間。
育種過程中,地溫控制,直接關系到種子萌發率。
在干旱、晴天高溫時,可嘗試滴灌、覆膜的方式,以調整種子萌發需要的溫濕度,為種子萌芽創造條件。
1.5? 合理施肥滿足生長營養需求
催芽后,為確保長勢,滿足營養補充,應做到合理施肥。
施肥,應結合移植時間、造林目標有針對性地調整。
幼苗前期,控肥是重點。
苗木生長旺期,追肥是關鍵。原則上,做到薄施、勤加。同時,調整好灌溉,為苗木茁壯成長提供營養。
在調整水肥的基礎上,注意苗木生長狀況的適時檢查,做好病蟲害的針對性預控,以全面提升育苗質量。
2? 林業工程苗木移植造林技術
2.1? 調整好移植造林時間
移植造林時間,需根據氣候特點、工程進度、苗木性狀等情況而定。根據過往經驗,最佳的移植時間,盡量選在春夏秋三季。此時,氣候適宜,利于苗木萌芽,有利于提升成活率。
2.2? 確定好移植穴規格
定植苗木規格,移植穴大小,需根據樹種、造林目標等調整。尺度要大于土球,深度要切合地下水位,保證根系通透性。
就樹種而言,常綠苗木的移植規格,往往要大于落葉苗木。
2.3? 把好移植造林質量關
起運苗木前,先檢查其病蟲害情況,這決定后期移栽成活率。運輸移植過程中,注意土球的保護,不要損傷根系。長途運輸,注意定期淋水。移植中,保護好根系。側根發達的樹種,注意保護好須根。主根發達的樹種,確保主根長度。同時,做到隨起隨用,根部不脫水、不風干。栽植后,跟進灌溉、追肥、除草、補苗等工作。同時,做好病蟲害監測,落實好防控工作。
2.4? 強化移植后續養護管理
苗木移植后,會有一段時間的生長緩慢期。此時,根系正在慢慢恢復,期間必須要加強管護。定植時,根據氣候變化,澆足定根水,澆透,以滿足水分需要。
養護前期,個別樹種靠自身光合作用形成的養分,往往難以滿足根系生長營養補充。條件允許的,應嘗試“吊營養液”的方式,以補充樹體營養,滿足根系養分需求,促其早日康復。
后期注意樹體定形,尤其大喬木、闊葉樹種等等。移植過程中,養分、水分散失較多。可嘗試適度修剪,以去葉定形定枝,確保長勢。
此外,干旱區移植的苗木,樹木根基部需加蓋薄膜,并用草繩、膠膜對樹干包裹。期間,不要頻繁澆水。4個月后,將薄膜撕掉,適當噴施葉面肥,以提升成活率。
2.5? 重視移植后病蟲害防治
對病蟲害的防治,不能過分依賴化學藥劑。
根源上分析,病蟲害頻發的原因,與土壤、水分、溫度等管控不當有關。為此,應及時發現病蟲害,盡早治理,防治方法可分為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物理方法即剪掉有病蟲害的枝干、病根、病葉,集中進行焚燒,對土壤做消毒處理,清理附著在植物上的蟲卵,直接捕殺大一些的害蟲,確保樹木不受病蟲害的威脅;化學方法即噴灑化學試劑,農藥鋤草除蟲劑等,選用合適的化學藥劑,避免造成空氣、土壤的二次污染,過量的藥劑也會對樹木的生長產生影響。加強病蟲監測,及早發現病蟲害,盡早治理,當病蟲害十分嚴重時,及時處理掉病蟲害,此時樹木也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要經過一定時間的修復才能繼續生長。
參考文獻
[1] 王振亞.林業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術應用[J].植物醫生,2018(10):15.
[2] 呂文鄭.林業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術[J].農家參謀,2018(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