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強
摘要:在現代教育教學方法中,合作學習的策略是中中學生的常見教學方法,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輔助策略。合作學習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進步,在中學化學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部明確表示,鼓勵學生共同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從而促進師生之間的共同發展。因此積極開展合作學習的策略對于中學化學教學具有很大的實際意義。本文分析了合作學習策略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并提出合作學習策略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應用的具體策略,希望對促進中學化學教學效率的提高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合作學習;中學化學;教學;嘗試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0-117
引言
合作學習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在合作小組中的討論和發言能夠增強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提高對化學知識的運用能力,促進效率的提高。利用合作學習,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的進行中學化學,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合作學習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1.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
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有必要向學生傳輸合作學習精神,并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數量明顯減少,孩子成為家中的寶貝,自小就被父母、爺爺奶奶、姥爺姥娘寵愛,缺乏合作的意識和機會。因此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將教學策略與合作學習一起應用,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影響。合作式課堂學習要求明確的責任和分工,促使每個學生進行互相幫助,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任務,積極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
2.合作學習對學生和教師的意義
通過在化學教學課堂上采用基于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教師在教學中的身份將發生細微變化,不僅是知識型教師,而且是整個過程的引導者,甚至是學生。在合作學習活動中,學生的獨特想法不僅使其他學生受益,也會對教師的教學產生積極的影響。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是積極開展合作學習的策略,促進學生的成長與進步。
二、合作學習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應用的具體策略
1. 科學安排小組成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組建5人制學習小組,積極進行互助和合作學習,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小組的成員安排必須科學合理,將優秀、中等和較差的學生合理組合為一個小組。這不僅照顧了學習能力差的學生,使他們巧妙地接受優秀學生的學習和思考方法,而且激發了他們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優秀的學生在幫助較差學生的時候也加深對知識的鞏固,提高認識。此外不僅要考慮人員在小組中的位置,而且還必須確定每個小組成員的責任,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化學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實際需要,科學安排合作學習任務,促進小組成員共同進步。
2.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要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始終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改變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認真貫徹自主學習模式。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學會分析和總結化學知識點,充分掌握化學學習內容的難點和重點,同時學會對信息和知識進行總結和系統化深入理解化學,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樹立自主學習意識。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教師必須給予正確的指導和糾正,糾正學生錯誤的學習方法,有效促進學生化學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達到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目的。
3.積極開展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化學思維
通過實踐學習,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真正將合作學習的策略嵌入日常生活中。一方面通過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更好的學習化學。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水平,增進他們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并在小組活動中注意整合相關的化學知識,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不斷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化學思維。這種教學方式將課堂從傳統課堂帶入了新的教學模式,提高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效率,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更加積極主動的進行化學的學習,達到提高學生化學學習能力的目的。同時運用合作學習的策略,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突破傳統教學的禁錮,實現中學化學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這不僅符合中學生熱愛合作與討論的天性,而且還可以通過實踐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化學技能。并有助于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升,充分發展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果。
結論
綜上所述,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積極運用合作學習的策略,能夠有效提升學習的興趣,通過科學合理的安排小組成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積極開展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化學思維等策略,有效實現中學化學教學效率的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任欣泉.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設計與教學實踐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01):139-140.
[2]郭玉杰.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設計及教學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0(1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