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陽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0-260
高中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高中時期學生的學習難度較大,學習任務較重,在身心和心理方面都經受著較大的壓力,因此高中教師一定要在幫助學生保持學習狀態的同時,讓其能夠釋放身心壓力,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掌握一些學習技巧。為了實現這教學目標,作為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反思能力,在總結和反思中實現不斷進步,促進自身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的提升。
本文教學總結的內容是“晶體結構與性質”,這是高二化學選擇性必修二課本內容《物質結構與性質》中的第三部分內容,是高中化學中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也是高考必考知識點,因此學生必須要能夠全面扎實的掌握這一知識點,并且能夠將其中涉及到的知識點進行有效整合,以求在化學解題的過程中能夠達到理想化的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化學素養。
在高中化學“晶體結構與性質”這一課的教學中,作為教師首先要明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針對“晶體結構與性質”的知識進行結構化的學習,這能夠讓學生的學習具有明確的目標。在這部分知識點的教學中有一個比較顯著的教學難點,就是需要學生能夠將幾何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融入于化學知識的學習中,這一化學知識點著重考查學生的化學綜合能力,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難度。
為了推進學生“晶體結構與性質”知識的結構化學習,教師要先明確整個單元的教學核心,學生需要切實掌握第一節的內容才能夠為接下來的學習內容奠定堅實的基礎。“晶體的結構與性質”中的第一節內容是:物質的聚集狀態與晶體的常識,這是學生最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上才能開展晶體其他知識的學習和研究,本節教學一共設計為兩個課時,針對物質的聚集狀態,晶體的常識等知識展開教學,其中晶體的常識是教學重點,其中包括晶體的形成、晶體與非晶體、晶體的特點、晶體的定義、晶胞、晶體結構的測定等概念,兩個課時會將這些知識點依次給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在學習之后能夠從整體上對這一單元的內容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構建其清晰的思維邏輯,以此來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第一課時中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明確晶體和非晶體的差異,學習晶體的特征,并且能夠感受到化學學科的學習價值,讓學生在扎實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具備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部分我主要應用的教學方法是探究法。在教學導入環節我采取的導入方式是通過回顧舊知識來引入新知識點,利用多媒體出示了物質的三種狀態,以及其互相轉化的結構圖,引出“物質聚集狀態”這一知識點,讓學生通過已學知識進行思考,知道晶體是在固態狀態下產生的,自然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晶體和非晶體的本質差異,接下來給學生提出思考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與交流討論去得出答案,引導學生從晶體和非晶體在自范性和微觀結構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并且給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形象事例幫助學生理解。
第一課時的第二個教學內容是晶體形成的途徑,這一部分我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化學實驗來進行具體探究,我先是根據學生的綜合能力將其分組,指導學生一些實驗方法和注意事項,接下來我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自行完成教材中的實驗3-1,并且要求其做好實驗記錄,觀察實驗現象,通過實驗來提升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觀察和總結晶體形成的一般途徑,在此基礎上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教學知識點:晶體特點。這一部分我讓學生結合剛才完成的實驗展開思考,通過觀察晶體形成途徑中發生的反應來嘗試總結晶體的特點,在學生闡述完自己的觀點之后出示板書,將晶體的三個特點進行總結,即:有固定幾何外形、有固定熔點、有各向異性,并且帶領學生分別解析這幾個晶體的特點,幫助學生理解,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接下來進入到本課時的第四個教學重點:晶體的定義,這個知識點可以說是對上述學習內容的總結,學生通過學習上述知識可以具備總結晶體定義的能力。因此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我完全相信學生,鼓勵其自主發揮,讓學生結合上述學習的內容展開思考和探究,大膽闡述自己的想法。在學生總結之后我再給出評價,進行整體性的總結,指出學生的正確和錯誤之處。
在第二課時中主要的教學內容有兩點,一是晶胞,二是晶體結構的測定。我先是通過多媒體出示教材3-8的圖片素材,讓學生觀察鋼晶胞和銅晶胞的異同,學生會發現兩者都是平行六面體,由此讓學生理解晶胞的特點。在晶體結構的測定這一教學部分主要是讓學生能夠認識到化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樹立學生正確的學習意識和化學理念,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現X射線衍射儀,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其與晶體結構的關系。在教學的最后,給學生出示一些習題,包括基礎習題和拓展習題,檢測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再一次鞏固知識點,同時拓展學生的化學思維,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過本次高中化學“晶體結構與性質”結構化學習的教學總結分析,從中挖掘了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今后會將這些優秀的經驗繼續深入研究,打造更好的化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