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海峰 李雨珈
摘要:作為接受高等藝術教育的新一批大學生,我相信有很多學生和我有著同樣的困惑,比如:我適合現在的專業嗎?我的專業有前途嗎?我怎樣才能學習我的專業等等。其實,很多藝術類學生在參加高考時,幾乎和普通文化類學生一樣。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填寫申請表和選擇專業時并不知道自己的選擇。因此,了解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的現狀,有利于我們了解自己的專業,以及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方向,這對我們具有現實意義。通過幾天的收集整理,我有一些東西想和大家分享,對這個話題也有一些看法。
關鍵字:高等藝術教育美術教育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0-360
一、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的形成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美術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并延續。有學者認為,其早期形成有兩個關鍵因素。1是嚴格照搬蘇聯的辦學經驗,主要通過兩種引進方式:選拔派和選校引進,即先選派一批優秀外國青年留學生來華學習蘇聯現代美術教育教學思想,同時,邀請馬克西莫夫等蘇聯著名畫家多次來華辦學任教,傳授蘇聯現代油畫創作技法和美術教育教學思想。著名的"訓馬班"二三十名在校學生至今仍在學校繼續努力傳播蘇維埃式體育教學運動精神。2是徐悲鴻字對藝術主義思想的巨大影響。1949年以前,國外對中國美術教育方法的影響主要來自日本和法國。二戰后,中國學生大多選擇法國。著名的是林風眠、徐悲鴻,其次是吳冠中、趙無極,其他的留學美術教育工作者在中國目前的美術教育體系中還沒有起到主導作用,下面我就從這兩個方面來談。
首先,談到蘇聯的文化影響,上世紀50年代,由于意識形態的原因,推動了中國與蘇聯的結盟,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向蘇聯學習。奇施科夫的美術教學管理體系曾在中國中學美術教育中多次發揮過重要主導作用。奇施科夫的物理教學方法體系以社會現實主義理論為教學原則,其教學宗旨之一是充分尊重社會客觀事實,強調素描。在這個系統中,素描是基礎的基礎,最大的影響也在于它。這種教學方法不提倡因人而異的個性發展,也不提倡基礎訓練中的藝術形式思維。這就是這種教學體系的缺陷。這種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畫家只能從生活中作畫,不能創造。沒有對象,就不能繪畫,也就沒有藝術形式的變化和創新。
談到徐悲鴻的影響,既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徐悲鴻早年留學期間,有選擇地學習西方藝術,主要側重于西方古典寫實藝術,而忽視了對西方現當代藝術的研究。積極發展方面,徐悲鴻繪畫吸收了西方中國繪畫的許多現實主義藝術精神,在某些藝術方面對中國中國繪畫技法進行了重大改革,為中國中國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的不斷發展進步做出了積極性的貢獻。在反對消極影響主義方面,徐悲鴻對西方中國現代繪畫藝術流派有偏執的主觀看法,強烈主張反對當時普遍盛行的中國印象主義、表現主義、野獸派等西方現代藝術流派。它嚴重限制了中國中國藝術家和中國青年當代藝術家充分深入了解西方當代藝術,取長補短,延緩了中國中國藝術高等教育向一種現代化方式發展的歷史進程。由于其在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教學發展理論中的重要指導地位,他的教學觀點對我們的現代美術教育理論思維表達方式發展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徐悲鴻原本認為繪畫素描藝術是一切造型藝術的重要基礎的這種觀點后來遭到許多中國人的強烈反對。潘天壽學校拒絕在大學中國畫系統上開設大學素描藝術課程。
我們的許多學生一定有同樣的感覺。目前藝考的選材主要還是寫實素描色彩造型能力。大多數參加藝考的學生也受到了這種培訓。直到進入大學,許多人的作品總是表現出一些注重寫生和臨摹的表現,而許多學生卻無法創造藝術。前段時間,網絡上出現了一個熱搜,稱畢加索系列作品中的一幅作品被毀導致同一系列作品價格上漲,引起了一些網友對畢加索作品的評論。其中一條好評如潮的評論則調皮地說:"我小學時的弟弟也能畫出這樣的畫",然而,很少人知道,畢加索是西方立體主義的代表,仍然是西方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對于很多沒有接受過相關知識的普通人來說,僅僅憑外表來判斷這種藝術顯然是不夠的。這也反映了我國美育的不足,中國人的審美素質可見一斑。我認為,原因是顯而易見的。
二、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現狀分析
近年來,在"未來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美育"的符合時代社會共識發展趨勢下,美育事業進入了全面改革發展的新階段。這一發展階段的突出優勢特點之一是:大學美術專業招生數量大和小幅度快速增加,辦學主體規模和高校招生專業規模迅速不斷擴大,專業培養結構也在發生較大幅度變化,教學改革也在不斷進行深化。我將從幾個方面簡要介紹一些令人欣慰和擔憂的現象。
1、美術高考過旺的問題。我們知道,很多學生學習藝術的積極性很高,有的是因為文化成績不高,把藝術高考當成了進入高校的捷徑。由于擴招,許多學校降低了高等藝術的錄取標準。這就直接導致了我國所謂的當代藝術專業人才數量過剩,而真正的當代藝術專業人才卻依然不斷缺失,評價當代藝術人才教育是否實效性最根本的一個原則就是需要看它本身能否真正培養培育出一批適應藝術時代發展需要的高藝術素質、高藝術水平的當代藝術專業人才。因此,我們應該對高等藝術教育的興起趨勢保持冷靜和謹慎。
如今,高等基礎藝術院校處于冷清之中。作為當代高校藝術專業的學生,或多或少有一些理論課,如藝術史、設計史等。學生學習這些課程的積極性普遍不高,有些學生只想通過一次,包括我在學習這些課程的時候。但掌握這些理論課是必要的。為什么?讓我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談談。在我們平時的學習中,我越來越發現一些基本的藝術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們正在學習一門課程。我們要想做得好,提高得快,就必須學習前人的優秀作品。當我們創造的時候,我們常常沒有辦法開始。當我們看到一些優秀的創作人才時,總能在他們的作品中找到一些大師。這些情況讓我感受到了高等基礎藝術院校的重要作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有利于我們的發現和創造。
2.走出"技術第一"的誤區。這一觀點與前一種觀點有一些共同之處。所謂技術,是指我國許多專業課程仍然注重對某種技術的學習,而忽視了對審美素質和個性發展的要求。專業美術教育離不開"操作"技術的培養。沒有"操作"的藝術教育,只能視為"形而上學"的人文教育。只有"操作"才能培養出審美心理結構健全、人格完整、能以不同于他人的方式表達自己獨特思想感情的藝術人才。強調現代審美藝術文化素質培養教育和審美創新能力教育培養,或認為注重審美技術的文化傳承,是我國現代審美藝術文化教育與我國傳統現代藝術文化教育的重要分水嶺。
三、展望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的發展
魯迅美術學院王副院長魏爾申曾建華說,以往的大學美術教育主要注重技能型美術人才的教育培養,而不是真正的培養創造性美術人才,忽視了對于大學生對于創造性美學思維的認識開放。作為學院下一步教學改革的工作重點之一,學院一定要盡快完成從單一型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模式向學科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模式的新型轉變,打破我校學科和學生專業間的壁壘,讓我院學生能夠獲得更科學、合理、豐富、系統的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美院不僅是藝術家的搖籃,也是當代文化的主流詞匯。根據西方的經驗,美術學院純藝術的比例正在下降,與設計相關的藝術專業逐漸成為未來藝術院校的一大發展方向。現代藝術美學掃清了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藝術創作者的活動并不僅僅局限于一個畫架。現實生活中的空間為現代人們自由創造、感受和學習欣賞美術品提供了廣闊的思想空間。隨著工藝設計的廣泛應用,其強度不斷提高。
作者:李雨珈,女,2000.05.29 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公共藝術專業
那海峰(第一通訊作者),男,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