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勇
(中國上海鐵路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動車段,上海 201812)
為確保動車組轉向架的檢修質量,轉向架落成后會在轉向架靜載試驗臺上對轉向架施加模擬載荷的情況下,對轉向架的關鍵特性尺寸進行測量調整,同時進行相關的檢查試驗,如轉向架氣密性試驗、制動管路氣密性試驗及功能性試驗等。轉向架靜載試驗是非常重要的試驗,而在現場的作業過程中,發現轉向架轉向架氣密性試驗存在空氣彈簧高度閥漏風這一情況。
轉向架靜載試驗中,空氣彈簧高度閥漏風這一故障率較高,約占60%~90%,存在安全隱患,同時造成大量的返工作業(涉及部件、組裝、落車、試驗等環節),直接影響了交車進度,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浪費了人力、物力,無形中增加了維修成本,還耽誤了動車組檢修計劃進度進行的。
目前,車間在動車組轉向架靜載檢修過程中,對轉向架氣密性試驗主要是通過如下的具體作業過程。
(1)使用轉向架氣密性試驗工裝連接靜壓試驗臺與空簧壓力測試口。
(2)調用轉向架氣密性試驗的程序,開始氣密性試驗。保證空簧在6Bar 壓力下,保壓5min, 壓降值不大于0.1Bar。

圖1 轉向架氣密性試驗程序
觀察試驗程序中泄流量隨時間變化圖像,確認試驗是否合格,進而判斷空氣彈簧氣密性是否滿足列車安全運行的要求。如試驗不合格時,需進行返工作業,更換空簧高度閥,而后再次進行轉向架氣密性試驗,確保氣密性符合要求。
具體作業工序流程圖如圖2。

圖2 轉向架氣密性試驗工序流程
通過對轉向架保壓試驗中的空氣彈簧高度閥仔細調查,分析轉向架保壓試驗中空氣彈簧高度閥漏風的原因可能是多個方面的,通過對轉向架保壓試驗仔細調查,排除其他管路漏風因素以及諸多次要因素,對高度閥可能發生漏風的位置進行推測:高度閥管接頭末端、閥柄處、高度閥尾部等處均容易發生漏風。
分析原因是由于管接頭松動、閥柄松動,高度閥尾部結構沒有緊固(閥本身問題)所導致的漏風,無法保壓,這一漏風直接導致轉向架保壓試驗失敗。
結合對當前轉向架氣密性試驗工序的現狀調研及高度閥漏風原因分析,我嘗試進行空氣彈簧高度閥單獨試驗,計劃在枕梁檢修過程中增加空氣彈簧高度閥氣密性試驗這一檢修環節,以檢測單個閥體的氣密性是否完好、是否滿足使用條件,以實現降低轉向架返工率,提高動車組轉向架檢修效率的目標。確定了目標后,即著手進行方案的設計。方案的設計從以下兩方面著手:(1)判斷空簧高度閥可能發生漏風的位置是否漏風;(2)確保試驗方法的便捷、快速、準確性。對高度閥進行氣密性試驗,若出現問題立即判定解決,把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拒絕大規模返工,降低人力、物力和維修成本的大量消耗。
通過研究高度閥結構原理結合轉向架氣密性試驗,我們研究設計了CRH3 型動車組轉向架空氣彈簧高度閥氣密性試驗工裝。

圖3 高度閥氣密性試驗工裝

圖4 涂抹接頭處
工裝設計原理是采用轉向架氣密性試驗相同的試驗方法,可以實現對高度閥進行充風、保壓,而后通過觀察保壓時間內數字壓力表上讀數波動即風壓變化情況來判定高度閥有無漏風。同時,對于高度閥容易發生漏風位置涂抹肥皂水,觀察是否有冒泡現象發生,判斷是否漏泄。高度閥充風保壓時間5min,當漏泄量達到0.1bar(0.01MPa)時,其氣密性不合格,反之合格;觀察涂抹肥皂水部位有無冒泡。
通過對枕梁檢修的工藝流程優化,一旦發現高度閥漏泄時立刻就能在枕梁檢修工位上直接更換,且試驗和更換作業總共只須12min,大大減少了靜載試驗臺因高度閥主閥、副閥漏泄而產生的返工作業,消除因返工作業留下的安全質量隱患,縮短了檢修作業時間,降低了勞動強度,節約了檢修成本,檢修工藝流程更加順暢,確保了檢修質量。開始進行保壓實驗以來,空氣彈簧高度閥漏風次數大大降低,改善明顯。對試驗實施至今的轉向架氣密性試驗實際開展情況來看,我們已經完全實現了進行空氣彈簧高度閥氣密性試驗,從而降低了返工率的目標。大大減少了轉向架落成后的返工率,減少了試驗臺的占用率,節約了返工占用的勞動、設備、工具等需求,提高了生產效率;通過攻關,我們小組甚至我們車間對轉向架的認識和研究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下表是我們選取采用空氣彈簧高度閥氣密性試驗前后所檢修車組的返工率統計。

表1 采用空氣彈簧高度閥氣密性試驗前后返工率及工時比表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采用空氣彈簧高度閥氣密性試驗前后返工率由49.02%降低為8.33%,返工用時由12000 分鐘降低為2040 分鐘,時間消耗降低83%。
空氣彈簧高度閥氣密性試驗能很好地提前測試高度閥主閥、副閥是否發生漏泄,繼而提前解決問題,消除返工。根據成果來看,該優化方案效果是顯著的,也是我結合自身經驗,為鐵路事業奉獻的一份力量。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將繼續提升自我水平、發揮自身特長,積極應對實際工作中發現的問題,不斷進行研究和探討、推陳出新,為實現我國鐵路跨越式發展做出更大努力,為鐵路事業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