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旭
(北京衛星環境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00)
資產管理是根據資產的特點和運作方式對其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簡稱“LCAM”),是一種從資產規劃直到資產報廢全過程的管理思想,內容包括設計、采購、建設安裝、運行、租賃、維護和翻新、報廢。包括以下環節:采購前規劃管理、購置驗收管理、配發領用管理、運行使用管理、維護維修管理、報廢處置管理。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思想的企業資產管理系統(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簡稱“EAM”)將企業管理理念、基礎數據積累、業務流程優化、人力物力管理、計算機應用系統集為一體,在統一的數據管理平臺下,以儀器設備臺賬為管理核心,以工單提交、審批與執行為主線,實現采購驗收模塊、維護維修模塊、封存報廢模塊的儀器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
本文基于Maximo 平臺的EAM 結合自身資產管理的業務特點建造了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對全部資產全生命周期的可視化、可控化及流程化的管理局面。不論是一線使用人員、資產管理部門、領導層都可以即時查詢每臺設備的資產狀態和業務流程,管理信息得到最大化的收集與共享,不僅提高了設備可靠性和資產管理水平,同時降低了管理成本與維修成本,幫助提升企業運行效率和內部競爭力。
靜態庫存臺賬不能及時反映設備出入的動態信息,管理層無法及時準確的了解本單位資產情況。資產信息在部門間孤立,缺乏共享平臺,使用人員和維護人員對設備履歷信息和備件情況不能有效獲取。傳統的維修機制在設備損壞后再進行維修,缺乏主動性。資產清查難度大、實物與賬目不符;傳統資產臺賬難以滿足企業管理者、業務管理者和設備使用者的需要,無法對資產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統一監管,信息收集不及時、臺賬統計困難,工作效率低、準確度低。
EAM(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企業資產管理)是一個以計算機技術及網絡通信技術為基礎的運行平臺,面向資產密集型企業的資產管理軟件。EAM 將企業管理理念、基礎數據積累、業務流程優化、人力物力管理、計算機軟硬件應用系統集為一體。它可將設備管理、采購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充分共享,從而實現提高維修效率、降低維護成本的目標。建立以設備為中心,設備運行歷史記錄及臺賬為基礎,工單的創建、審批、執行、關閉為主線,鏈接庫存、采購等資源信息,形成設備的動態管理鏈、數據充分共享的管理信息系統。
在應用架構方面,使用IBM 公司的WebSphere 作為中間件平臺,并以此形成企業資產管理IT 應用架構,形成統一的集成應用環境,有效實現應用的集成化。在應用方面,使用IBM 公司的Maximo 平臺作為資產管理平臺,實現資產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數據中心方面,使用ORACLE 10g 作為數據庫系統。Maximo 為IBM 公司推出的資產管理軟件系統基于WEB 架構,用純JAVA/JSP 工具開發。

圖1 系統架構圖

圖2 功能模塊圖
其中,系統按照多層體系結構設計,在服務器端,數據庫層、應用層、表示層,每一層均可分布于多個物理的服務器上,隨著對服務器性能要求的提高,可在水平上和垂直上做不受限制的擴展。在客戶端,只需要有IE 瀏覽器,就可進行工作。也就是說,用戶可以使用桌面計算機及各種手持終端(包括有線及無線終端)來進行工作。
科研生產中使用的各類儀器設備種類繁多,各類儀器設備的管理屬性各有特點,業務流程也相對獨立,從企業管理者的角度來說,就會形成各業務自成體系的孤島問題。這種“多賬管理、相對隔離”的模式既不利于管理者全局把握企業資產情況,也不利于企業資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還會造成具有多重屬性資產出現賬目重復或信息不同步的問題。
本文在臺賬數據建立的初期,即明確了建立統一的資產平臺的構架,將全部資產臺賬集中整合形成一級臺賬,在統一臺賬中將各類資產共有屬性(基本屬性、管理屬性和使用屬性)定義為“一級屬性”,在此基礎上各類業務特有屬性(工藝裝備屬性、計量器具屬性、信息設備屬性)定義為“二級屬性”,“一級屬性”+“二級屬性”構成各業務分臺賬,臺賬結構圖如圖3 所示。

圖3 臺賬結構圖
企業使用ERP 時,技術性因素往往被放到重要的地位,組織內“非技術”因素常常被忽視。企業在實施EAM 時通常伴隨著大規模的業務、人員及組織變革。盡管技術問題很復雜,但企業內部成員間角色與責任的分配則往往關乎系統運行的成敗。EAM 作為整合企業資源的技術平臺,不應作為一個孤立的技術手段,而應與組織和人的管理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大量實踐表明,系統的建立僅僅是信息化應用的起點,真正的提高業務效率和提升管理水平還是在后期的日常應用和維護升級工作中。只有在不斷的應用中才能不斷發現問題、優化流程、改造系統,才能真正地發揮建設信息系統的作用。
信息系統的建立不是將現有業務流程單純的電子化實現,還應在現有企業管理制度的框架下,綜合考慮以下因素:
(1)制定整體策略。著眼于所有業務領域和資產管理的各個環節,明確主業務流程和分支業務流程的執行次序、優先等級,避免相互重復、相互影響甚至相互矛盾的情況出現。
(2)面向用戶的流程體驗。信息系統投入使用后往往遇到功能強大和用戶體驗差的矛盾,專業類軟件管理要素多、信息量大、邏輯性強,對操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要求較高。企業資產的管理者、使用者、保管者等不同人員的教育背景和文化素養參差不齊,需要面向不同用戶定制差異化流程體驗,過濾海量數據信息,聚焦日常工作重點。
(3)減少反復環節、信息一步到位。電子化流程提高效率的前提是充分梳理業務流程,合并減少不必要審批環節,采集錄入信息一步到位,避免反復審批、重復審批、冗余審批、過度審批。
在系統建設的過程中,軟件開發過程對業務需求分析不夠重視,導致項目開發的功能實現不能夠滿足用戶的真正需求,建成的系統也不是他們想要的業務信息系統。根本原因是沒有軟件需求,分析不夠徹底、深入,導致在后期實施開發的過程中,由于用戶不滿意或發現錯誤,需要對系統功能不斷完善、修改甚至反復,造成了前期需求調研階段精力和時間的浪費,也導致系統上線測試等工作的延期。因此,深入細致的軟件需求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開發者站在用戶角度的需求分析和方案設計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項目的產品經理作為雙方的橋梁,準確把握用戶深層訴求外,還應能夠評估用戶需求的準確性、全面性和可行性,還要引導和啟發用戶的橫向和縱向需求,必要時為用戶進行可行性分析和必要性論證,力求接近用戶的真實需求。
數據是系統建設和成功應用的基礎,沒有這些良好的數據基礎,信息系統就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建立企業資產管理系統的基礎數據工作有三個階段,即數據整理、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在系統建設的初期,業務人員需要做大量基礎數據的準備工作,建立和維護完整的基礎數據庫,包括:臺賬字段整合、初始數據的搜集、域值結構化的整理、位置體系的建立、成套設備祖代關系的關聯和故障代碼的梳理等內容。當系統運行過程中,隨著業務工單的生成和流轉,產生了大量的動態數據,比如設備運行數據、維修數據、移動數據、備件庫存數據、工單數據等。
在項目建設初期,應組織成立工作小組,并對重點問題提前考慮和應對。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經費落實問題;二是人力資源投入不足的問題;三是現有管理模式和業務流程再造和優化問題;四是員工舊的工作習慣改變問題。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建議采用“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策略,對EAM 系統進行統一架構、統一設計,并根據各單位實際情況,進行有計劃的分步執行,以確保項目實施成功。
信息化只是一種工具,我們的目的是通過信息化這種手段不斷規范業務流程、優化業務流程以至進行企業流程再造和重組,以便充分利用有限資源創造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