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眾所周知,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是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統一的特點。在英語課堂中單純教授基礎語言知識和基本技能已無法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隨著教改的深入,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已經認識到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知識、培養文化意識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在高中英語課堂有效滲透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關鍵詞】文化意識;高中英語課堂
【作者簡介】郭鈺,廈門市音樂學校。
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更肩負了交流、傳播文化,消除文化隔閡的重要作用。隨著英語的全球化發展,關于英語教學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如今的英語教學不再拘泥于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機械記憶與訓練,而是越來越重視挖掘語言背后的文化意義和內涵。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文化意識作為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不僅體現了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更成為高考的重要依據。因此,在英語課堂中充分滲透文化知識是大勢所趨也是形勢所迫。
一、文化意識的內涵
依據新課標,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意識、態度和行為取向。文化意識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增強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學會做人做事,成長為有文明修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
二、培養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1.發揮英語課程的人文性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高中英語教學只注重語言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言的人文性。因此,傳統的高中英語課堂一般是以話題單元和課型進行劃分,圍繞教材內容,充斥著各類語言知識的講解、語法知識的解釋并輔以大量的機械訓練。這樣的應試教育模式,也許能較快地幫助部分學生在短期內提高考試分數,但在這種空洞無味的教學模式中,不少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也被消磨殆盡,漸漸失去了學習英語的內在動力。那么如何才能讓英語課堂重新煥發活力,充滿生命力,吸引更多學生喜歡上英語呢?這就需要教師充分挖掘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與內涵并幫助學生在理解、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感受到人文關懷,在學習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充分發揮語言本身的文化魅力,去吸引更多的學生享受英語課堂,愛上英語。
2.減少文化差異導致的交際失誤和文化誤讀。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具有使用英語參與社會交際的能力,交際能力的培養應該是當前英語教學改革的核心和必然要求。語言意義的正確理解與表達遠遠不止于詞匯、句型以及語法規則等語言知識的恰當解讀及運用,更在于對交際語境的把握,換言之,就是要充分了解說話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如中國人被別人夸贊后的回答一般是 “哪里,哪里,我做得還很不夠”,以示謙恭。這種“拒絕”往往讓老外沒法理解,因為西方人往往樂于贊美別人,也愿意接受別人的稱贊。這樣的誤會在英語學習和交際中其實很常見,想要減少文化差異導致的交際失誤,就需要一線教師重視在課堂中滲透文化背景知識,并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理解內化相關的語言文化內涵。
三、高中英語課堂中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
1.巧用思維導圖,展示文化框架。文化是人類社會和歷史的積淀物,是能夠被傳承和傳播的國家或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范、藝術文化、科學技術等。文化知識包羅萬象、博大精深,那么如何將文化知識體系盡可能全面清晰、有邏輯地展示給學生,幫助他們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掌握文化知識內容就顯得至關重要。這種文化知識學習目標的明確可以有效促進學習者在較短的期限內了解更多的文化內容,同時也可以減少學習者對于不熟悉的新文化而產生的困惑,幫助學生厘清文化知識之間的關系。通過多年教學實踐,筆者發現思維導圖是一種可行的、高效的文化框架展示方式。思維導圖是一種反映人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工具,通常以一個主題為中心,環繞在中心外的是一些相關的信息,這些信息之間的關系又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思維導圖具有多樣化、邏輯清晰化和便于學生記憶等的特點,因此適用于展示文化知識框架。
例1:高三復習課中,用思維導圖展示高中必修(1-5)的文化知識框架:
例2:在Book 7 Unit 4 閱讀課“A letter home”中,用思維導圖展示非洲國家文化知識框架:
2.比較學習法,了解文化差異,加深文化理解。比較學習法就是在教學中對中英語言文化進行對比以呈現兩者之間差異性的方法。
在運用比較學習法時,應從中英文中的相同或相似的語言單元入手,著重發現兩者間的異同,并探析表征差異背后中西文化的不同。比較學習法的使用不僅能減少學生原有知識結構對新知識學習產生的負遷移阻礙作用,還能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消除文化間的隔閡、減少文化誤讀,增強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文化對比的過程是提高學生文化審美的過程,更是學生自主發現中華文化魅力、堅定文化自信的過程。不同于以往的被動接受、人云亦云,比較學習法讓學生有機會選擇自己更欣賞的文化,增強了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更堅守了中華文化底色。
例如:
中文 英文
爺爺 外公 grandfather
奶奶 外婆 grandmother
伯父 叔父 舅父 姑父 姨夫 uncle
伯母 嬸母 舅母 姑母 姨媽 aunt
哥哥 弟弟 brother
姐姐 妹妹 sister
堂哥 堂弟 堂姐 堂妹 表哥 表弟 表姐 表妹 cousin
侄兒 外甥 nephew
侄女 外甥女 niece
由上表可見,中英文的親屬稱謂差別較大,中文親屬稱謂比英語復雜得多,究其原因在于中國人和西方人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從漢語的親屬稱謂來看,受中國古代封建制度的影響深遠,我國的親屬上下有別,長幼有序。英語的親屬稱謂主要以輩分和性別進行區分,既沒有父系母系之分,也無長幼之別,英語中親屬之間的稱謂比較符合西方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平等和法制的觀念。中英文親屬稱謂間的不同還可追溯到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巨大差異。西方國家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相對簡單平等。子女在成年后,就漸漸脫離家庭,走向經濟和生活獨立。中國的家庭體系相對龐大復雜,子女成年后,父母會幫忙照看孫輩,父母年紀大了子女則負責給父母養老,兄弟姐妹之間互相幫扶,分擔家庭壓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相對密切。
3.創設真實情境,豐富文化體驗。當前的高考制度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文化知識抽象乏味,且高考沒有專門考察這部分內容,所以課堂中沒有必要涉及,可這顯然是不對的。如何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并嘗試使用這部分知識,需要教師靈活創設合理真實的教學情境,積極開展相關的文化學習活動,讓抽象乏味的文化知識變得形象有趣,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思維導圖法和比較學習法等學習策略能助力學生更快地了解文化知識,而文化知識的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則離不開相關活動的開展和在語境中運用,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課堂活動情境越真實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往往積極性越高,學習效果也會越好。
例如:在Book 7 Unit 4 閱讀課after-reading環節,教師要求學生兩兩一組,編寫對話:
Alice: 準備去非洲支教的中國老師? ? Jessy:非洲本地老師
Jessy 要向 Alice介紹非洲當地的生活,以幫助Alice盡快適應當地的生活。
Jessy:Welcome to our school, Alice! I'm Jessy, your new colleague. I'm at your service.
Alice: Thank you Jessy. Since this is my first time here, I do have many questions to ask you. Firstly, I want to know where to accommodate.
Jessy: Different from Chinese, we often live and work in huts.
Alice: A hut?
Jessy: The hut is often made of bamboo and grass. The round ones are for people to live in, and the rectangular ones are the school buildings.
Alice: Oh, I see. Now I'm looking forward to living in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hut. And what and where do we eat here?
Jessy: Actually, we don't have a place specially for cooking. Instead, we often cook outdoors and use some stones and oil drums to cook. In our village, you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pesticide and chemical. We all grow food and vegetables by ourselves.
Alice: How about the transportation?
Jessy: Oh, it is a little bit inconvenient. We usually travel on foot, for we don't have buses or trains in our village.
...
通過真實情境的創設,對話任務的開展,引導學生靈活整合運用閱讀材料中涉及的非洲國家文化知識編寫對話。隨著活動的推進,學生不僅內化了相關的文化知識,并將其與中國文化進行對比,發現文化異同,如在住宿、飲食、交通方面兩國差異巨大。在這個過程中,部分學生還能總結出非洲文化生活的亮點與優勢。例如,在上面的對話中學生提到了非洲的住房是用環保的竹子和草搭成的,而非洲的食物也是純有機無化學藥劑污染的。在課堂中盡可能創設真實情境,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文化體驗,還能激發學生認真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并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減少文化差異導致的交際失誤和文化誤讀,教師應該重視文化知識的滲透和文化意識的培養。實踐證明,思維導圖法、比較學習法、情境創設法等學習策略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吸收消化文化知識,了解異國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審美并堅定文化自信,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吳朝陽.基于思維導圖,提升高中生思維品質[J].廣西教育學院,2019(10):32-33.
[3]梅德明.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教師指導·英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4]趙芳.“滲透式”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