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婉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寫想象作文,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還要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不斷加強學生想象作文訓練的同時,也關注了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經驗水平,從“遐想”“奇思妙想”“暢想”到“科學幻想”的序列化編排,使想象作文的教學更有條理。
一、聯系生活,尋找想象之源
低年級學生的想象主要以再造想象為主,具有復制和簡單再現的性質。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一方面,要鼓勵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并充分地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文本閱讀,積累間接經驗。
例如,統編版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想象單元,雖然題材多樣,但都是以“童心”為主題,貼近學生的生活。筆者在教學《彩色的夢》一課時,注意挖掘文本的空白,引發學生的想象。在教學第一小節時,筆者引導學生想象:這些彩色的夢形狀各不相同,那么,什么樣的夢是圓的,什么樣的夢是長的,什么樣的夢是多彩的呢?他們會在鉛筆盒里聊些什么呢?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這些夢一起討論要去旅行;有的說,金色的夢要去陪伴害怕黑夜的小女孩……在仿寫環節,筆者讓學生拿出自己的美術作品《畫夢》,同桌先互相講述自己圖畫中的內容,再模仿文中第二、三小節的語言表達形式進行寫作。由于之前已經對相關的短語做了訓練,再加上有圖畫的鋪墊,仿寫就進行得很順利。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懂得了想象是來源于生活的,他們敢想、會想,會描述想象的畫面。又如,《楓樹上的喜鵲》是本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喜鵲阿姨和喜鵲弟弟的對話其實就是媽媽和孩子日常的交流。在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回憶自己和媽媽在一起生活的畫面,再借助課文“我懂得,他們的意思是……”“我知道,她是在說……”這樣的句式,讓學生把自己想到的內容寫下來。以生活實踐為想象的源泉,以文本句式為表達的支架,學生第一學段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啟蒙。
二、拓展情境,提升想象之能
第二學段的想象習作訓練明顯增多,想象的層級也在不斷提升,從低年級的想象畫面,提升到中年級的想象情節。因此,教師要構建與文本、課后習題相吻合的情境,正確引導學生對文本展開再造想象,讓學生在多情境訓練中,提高想象能力。
例如,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童話單元,《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的課后習題要求學生畫出蟋蟀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線。在教學時,筆者先在黑板上貼上牛肚子的透視圖,并補充兩個場景引導學生想象:第一個場景,蟋蟀紅頭從牛的第一個胃到牛的第二個胃里旅行時,周圍是黑漆漆的一團。紅頭會聞到什么氣味?會有什么驚險情節?第二個場景,青頭的身體在牛鼻孔里蹭來蹭去,牛會有什么反應?當紅頭看見一絲光亮時,心情是如何的?學生在補充兩個場景的細節過程中,感受到了情節的精彩曲折,有了新的閱讀體驗。
三、圖文勾連,探索想象之秘
相較于純文字文本,繪本作為文學和視覺藝術的完美結合,更容易激活學生的想象力。
例如,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編排了想象作文《我和?搖?搖?搖?搖?搖?搖?搖?搖過一天》。有的教師把該習作的教學重點放在了反復講解習作的要求上,學生僅僅是明白了要“寫什么”,但對于“為什么寫”則完全沒有概念。學生想象的動機沒有被激活,整堂想象作文課學生都是在教師牽動下的被動想象。還有的教師在教學時,以生活中的場景為例,學生的習作看似情節合乎情理,但卻很老套,毫無新意,失去了本次習作的訓練意義。要怎樣破解這樣的困局呢?筆者在教學這篇習作時,選取了無字繪本《海底的秘密》,破解了想象的三大密碼:時間變換、地點挪移、人物穿越。通過策略的引導,學生在《我和?搖?搖?搖?搖?搖?搖?搖?搖過一天》的習作中,策略遷移,表達具體,富有個性。
四、提供支架,尋找想象之竅
進入高年級以后,學生的理解能力不斷提升,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也不斷增強,因此,對于現實生活的想象也有了更多理性思辨的成分。高年級的科幻故事想象、探險故事想象、生活故事想象,都與低、中年級的童話故事想象截然不同。高年級學生在想象的故事背后,往往表達出更多對于現實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例如,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習作是《神奇的探險之旅》,要求學生寫的時候要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要根據探險人物的特點及探險的地點,合理想象探險的經歷。為了使故事更有吸引力,筆者要求學生要將在探險過程中遇到的險情寫得一波三折,從而讓探險故事更具神秘色彩。但在教學時,筆者沒有很好地預估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教給學生想象的策略,導致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極具夸張的色彩和玄幻的情節,讓人感到極不真實。如何讓學生既能大膽想象,又能寫出真實可信的習作呢?在對《神奇的探險之旅》進行習作講評時,筆者補充了在沙漠中旅行時,如何找水的知識,并播放了電影《荒野求生》的片段,引導學生要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進行想象,讓學生明白,想象作文也要有科學性、合理性。又如,在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習作《變形記》中,有這樣的提示:“如果你變成了一盞路燈,你將無法移動,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從你面前走過,你會看到很多發生在路上的故事……”在本次習作中,筆者運用了以下策略:一是“代入法”。通過創設情境,先讓學生自己轉換成某一種事物,然后展開換位思考,想想如何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跟自身的生活經驗相關聯,寫出真實可信的習作來。二是“道具法”。通過運用道具,幫助學生把故事寫神奇,并且令人感到可信。三是“鋪墊法”。編故事,嘗試用變化來推進情節的發展,但變化前要有鋪墊,才不會讓人感到突兀。通過這三個策略的指導,學生化身路燈、大樹等進行換位思考。雖然說故事是虛構的,但所有的情節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影子,學生在大膽想象的同時,也讓情節不失其合理性、邏輯性,讓人讀起來有身臨其境之感。
五、借用導圖,明晰想象之路
第三學段,統編版教材對學生想象的方向以及想象的具體性、合理性、奇特性都做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也更著重于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強調學生使用思維導圖、列提綱等方法來厘清思路、明確方向,將想象故事寫得更有條理、更具體、更清楚。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習作《二十年后的家鄉》時,筆者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有條理地梳理想象中的二十年后的家鄉的場景。通過導圖梳理,學生解決了把現在的家鄉和二十年后的家鄉混淆的問題,并能把“交通”“環境保護”“科技生活”等場景描述得具體且富有新意。
總之,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想象力訓練的目標更加明確,對學生的想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探索和運用多種策略,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寫作,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