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旭春
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要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數值計算、建立數學模型、數值分析、數學語言表達等能力,通過發展學生各方面數學素養來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因此,教師要拋棄以往灌溉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學習方法上的指導,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
小學生的可塑性強,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另外,學生還能通過自主學習中的思考探索,主動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在與其他同學的交流互動中相互啟發,實現學習方法的更新。總而言之,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是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學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生在平常的學習中應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提高學生數學學習動力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想要最大化地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首先就要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小學生活潑好動,自控力還有待提升,而數學學科需要集中精神專注學習,是集探索、推理、分析、解決問題為主要內容的科目,所以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動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他們才會在課堂專心聽講,才能促進教師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在教學“估算”時,筆者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創設情境:母親節快到了,小美想給媽媽一個驚喜,她在商場看中一條圍巾、一束花及精美的賀卡,回家找爸爸拿錢,爸爸給她100元,小美拿錢后猶豫不決,因為她忘了3樣商品的具體價格,只記得有1樣五十幾,1樣三十幾,1樣十幾,不知道這些錢夠不夠買。然后提問:“同學們覺得100元夠買這3樣物品嗎?”學生回答出不夠,筆者追問:“每樣商品的價格都不知道,你是怎么作出判斷的?”生1:“把五十幾看成五十五,三十幾看成三十五,十幾看成十五,3樣商品合起來約105元,所以帶100元不夠。”生2:“為了把錢帶夠可把五十幾看成六十,三十幾看成四十,十幾看成二十,3樣商品加起來約120元,所以帶100元不夠。”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喚醒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熱情,并進一步認識到生活中有些問題不用精確計算,通過推理、估算就能解決問題。如此,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上的學習氛圍就會愈加濃烈,學生對學習數學也充滿動力。
(二)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在于讓學生學會通過自己思考來提出相關問題,并學會分析問題,最后基于自己的思路來對問題進行解答。
如在教學“除法”的有關內容時,筆者提問:“老師準備讓大家去買鋼筆,同學們可以提出什么問題呢?”生1:“買幾支鋼筆?”生2:“一支多少錢?”生3:“買鋼筆一共要多少錢?”筆者:“經過老師的了解,我們買一樣的鋼筆會出現價格不同的情況。去晨光書店買2支鋼筆需要花費60塊錢,去新華書店買3支鋼筆需要花費75塊錢。”話音剛落,就有生4說道:“我認為去晨光書店買鋼筆比較劃算,因為在晨光書店只花了60塊錢,在新華書店花了75塊錢,在晨光書店比在新華書店花錢少,所以去晨光書店比較省錢。”生5:“不對,我認為去新華書店買比較便宜,因為去晨光書店2支筆60塊錢,1支筆價格是30塊錢,新華書店的鋼筆3支75塊錢,1支鋼筆25塊錢,所以去新華書店買鋼筆比較劃算。”筆者:“去晨光書店買3支鋼筆需要多少錢?”生6:“去晨光書店買3支鋼筆就是求3個30是多少,需要90塊錢。”筆者:“帶了100塊錢去新華書店能買幾支鋼筆?”生7:“4個25就是100,所以去新華書店能買4支鋼筆。”以上教學通過聯系生活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有助于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形成,激發了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學習積極性。
(三)通過動手實踐,掌握學習方法
在核心素養的教學訴求下,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需要培養學生以實踐操作的方式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特別是立體圖形的學習,通過動手來探究、解決數學問題,能夠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這樣能讓學生更快地融入數學學習中,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如在學習了“長方體的表面積”后,筆者向學生提出了操作要求:“大家拿出已準備好的8個1平方厘米小正方體,拼成不同形狀的長方體,比一比看誰拼的圖形表面積最大。”經過動手操作,大部分學生擺出了三種圖形:一種是把8個小正方體擺成一排,形成一個大長方體,表面積是34平方厘米;一種是把4個小正方體擺成一排,擺兩層,表面積是28平方厘米;一種把8個小正方體擺成棱長是2厘米的正方體,表面積是24平方厘米。同樣是8個小正方體,體積一樣,擺成不同的圖形,表面積卻不同了,這引起了學生的思考。通過觀察,學生發現擺出表面積最大的長方體的小正方體相接的面最少;表面積最小的,小正方體的相接面最多。本案例操作目的明確,將操作活動與數學思維、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了操作的作用,鍛煉了學生的探索思考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促進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發展。
(四)使學生互相交流,互相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相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勵同學間互相學習,發現自身的不足,在評價過程中學生由“學會”轉為“會學”,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如在教學“乘法”時,筆者出示算式7+7+7+7+4,讓學生討論如何將它變為乘法算式。生1:“我把4個相同加數7的和用乘法先算,再加上另一個加數4,列式為4×7+4。”生2:“我把4看成7,先算5個7的和,再減去3,列式為5×7-3。”生3:“我把7看成4,先算5個4的和再加上4個3的和,列式為4×5+3×4。”……筆者:“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這個算式的計算,現在我們一起觀察這些方法,你有什么發現嗎?”生4:“第1種方法把相同加數看成一部分用乘法先算,再算另一部分,這樣最好。”生5:“第2和第3種方法都是通過增減的方法把所有的加數都湊成相同的數,再用乘法計算。這樣的方法最簡便。”
讓學生進行思維碰撞,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學生認同,也有學生反對,最后他們得出3種方法都是簡便運算,具體選擇哪一個,要看具體的算式來確定。這樣由學生充當評價人,對同學之間的回答進行評價,促進相互間的交流與討論,使課堂氛圍高漲,學習能力也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