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課后練習是教材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或點明了知識的要點,或提示了理解課文的思路,或體現了能力訓練點,或滲透了教法和學法,是語文教師備課和落實課堂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之一。那么,如何巧妙利用課后練習,有效落實語文要素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研讀課后練習的編排意圖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課后練習圍繞單元語文要素編排設計,形式多樣,意圖明確。有的課后練習指向語言積累,如四年級下冊《綠》課后第一題;有的指向遣詞造句的品味,如四年級下冊《貓》課后第二題;有的指向表達方法的習得,如五年級上冊《四季之美》課后第二題;有的指向書面表達,如四年級下冊《巨人的花園》課后第三題;還有的指向情感體驗,如五年級上冊《父愛之舟》課后第二題。
在教學《父愛之舟》課后第二題時,為引導學生潛心體會“新滋味”,筆者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第六自然段,并聯系上下文,抓住“湊”“省”兩個關鍵詞展開聯想:父親是如何替“我”湊學費,如何省吃儉用的?引導學生結合文中其他場景,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再出示資料,讓學生深刻感受細膩深沉的父愛。
出示資料:因為母親的病,父親放棄了去無錫教書的理想,在村里小學教書。他在家圍起母親的圍裙洗菜,做飯,喂豬,照顧孩子,也不怕別人嘲笑。很多時候,我對父親母親的印象是重疊在一起的。
師:讀完材料你們最想說什么?
生1:父親放棄了理想,我體會到父親做出了很大的犧牲。
生2:父親既當爹又當媽,很不容易,十分辛苦。
師:怪不得父親回去時,“我”心酸地哭了。如果你是作者,此時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生1:父親回去了我很不舍。
生2:我感受到了父親的艱難,我心疼父親。
生3:父親為我做了很多,而我卻什么都做不了,我感到很自責。
師:不舍、心疼、愧疚、自責,你們走進了作者的內心,讀懂了作者心中的百般滋味、千般感慨。
本片段教學借助課后練習,緊扣細節,巧妙結合文外資源,在語言與畫面的融合中感悟品味,有效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
二、明確課后練習的編排序列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對語文要素的編排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基于語文要素設計的課后練習也具有明顯的序列性。
1. 單元內縱向推進。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每一單元的語文要素貫穿在單元導語、課后習題、略讀課文閱讀提示、學習泡泡、交流平臺之中,梯次編排、縱向推進。如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提問策略”單元,課后相關練習的設計意圖如下:《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課后第一題意在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問,在閱讀的過程中積極思考;課后第二題引導學生仿照問題清單,整理同學提出的問題,從中學習提問方法。《夜間飛行的秘密》課后第二題借助“小組問題清單”,引導學生嘗試從內容、寫法、得到的啟示等不同角度提問。《呼風喚雨的世紀》課后第一題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學到的提問策略自主提問,整理交流,篩選出對理解課文最有幫助的問題。
2. 同冊次螺旋上升。同一個語文要素在同一冊教材中的編排也是螺旋上升的。如四年級上冊“邊讀邊想象畫面”這一語文要素:第一單元《觀潮》課后練習第二題,要求通過想象畫面,感受錢塘江大潮的特點;第三單元《古詩三首》課后第二題,要求在想象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詩句的意思;第四單元《盤古開天地》課后第一題,則是要求能抓住重點詞邊讀邊想象畫面,說說心目中的盤古的形象。
3. 學段間拾級而上。同一個語文要素在學段間的有序編排也是顯而易見的。如圍繞“體會文章思想感情”這一語文要素,各學段的課后練習同樣體現序列鮮明、拾級而上的特點。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個語文要素和體會怎樣表達思想感情是有機融合、螺旋上升進行編排的。在實際教學中,要全面觀照課后練習的前后關聯,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地落實語文要素,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三、挖掘課后練習的學習策略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課后練習重視滲透學習策略指導,教師應充分挖掘蘊含其中的豐富的學習策略,引導學生展開語文實踐。如在二年級教材的課后練習中,創設了借助圖片、語句、提示、句式等豐富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習得復述的方法。
以《玲玲的畫》為例,為了便于引導學生復述,在初步理解課文后,筆者先請學生圈畫出課件中出示的“得意、傷心、滿意”三個詞語,引導學生找出“得意、傷心、滿意”的原因,畫出關鍵詞“端詳、評獎、弄臟、更好了”等;然后請學生嘗試抓住這些關鍵詞,通過詞擴句、句串段、段連篇,逐層鋪展、步步為營,練習把故事說完整、說清楚、說生動。
總之,只有認真研究教材的課后練習,準確把握課后練習的編排意圖、編排序列以及其中蘊含的學習策略,才能充分發揮課后練習的作用,有效落實語文要素,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