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輝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有著圖文并茂的特征。每當學生翻開語文課本,一幅幅生動形象的插圖就展現在眼前,這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受到藝術的熏陶。
審美教育是美學與教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價值觀有助于智力與品德的發展,對人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深度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心靈美、語言美、禮樂美等資源,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與審美情趣,還能有效推進課程教學的融合。
一、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分布特征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有獨特的教學功能,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審美能力。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與以往的教材有著較大的不同,值得廣大小學語文教師研究與學習。
1. 插圖類型以描繪圖和漫畫為主。
插圖是指在圖書中插附的圖片。插圖作為一種廣為人知的藝術形式,分類較為復雜。按照時代來劃分,可分為古代插圖、近代插圖、現代插圖;根據地區來劃分,可分為國內插圖、國外插圖;根據類型來劃分,可分為漫畫、水墨畫、版畫等。本文主要將插圖分為四類:漫畫、國畫、實物圖與描述圖。漫畫是將現實生活進行藝術創作,將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用漫畫表現出來,或是將動物、植物進行擬人化;國畫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主要形式為山水畫、花鳥畫和人物畫,是畫家將自己的藝術觀念用圖畫表現出來;實物圖是對現實實物的寫照,如攝影圖片;描述圖是將現實中的景象或畫面進行藝術概括。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素材非常豐富,但是類型上分布不均,大多數是描述圖。在一年級的教材中,漫畫的數量較多,國畫與實物圖的數量較少。但隨著年級的升高,漫畫的數量逐漸減少,國畫和實物圖的數量逐漸增多,但國畫和實物圖的整體數量還是偏少,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這兩種插圖的數量僅占總插圖數量的百分之十五。
2. 體現傳統文化的插圖集中于課文部分。
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著豐富的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插圖,據統計,平均每五張插圖中,就有一張與傳統文化相關。從中可以看出,教材的編寫者希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多地融入傳統文化,讓學生能夠盡可能地接觸與認識我國的傳統文化。
二、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美育功能
1. 插圖可以喚起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小學生對于事物的認知能力不足,還沒有形成具體的審美標準,所以教師要引導他們建立起自己的審美標準,要喚醒他們的審美感知能力。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描繪了千姿百態的自然美:河邊綠絲絳的柳枝,池子里婀娜多姿的荷花,紅得似火的楓葉,晶瑩剔透的雪花。插圖為學生描繪了大自然的風光,讓學生通過插圖就能感受到一年四季的美,喚起學生對于美的感受。
2. 插圖可以展現多姿多彩的生活美。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有反映學生在學校認真學習的,也有反映學生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的,還有反映學生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的……為學生展示了生活中一幅幅的具體畫像,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真實和美好。
3. 插圖可以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人文類型的插圖,它們有的描繪了在戰爭年代,革命英雄人物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形象;有的描繪了在和平年代,普通勞動者為建設祖國而辛勤工作的形象。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借助插圖,促進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另外,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動物、植物的插圖,學生可以從這些插圖中感受到愛和溫暖,獲得情感的力量,從而更加熱愛自然,滋生保護地球、愛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
4. 插圖可以激發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美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情趣。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藝術創作熱情,讓學生能夠形成創造美的欲望,從而實現美育教育的目的。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審美創作意向最有效的方式是讓學生通過觀察與欣賞,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創作熱情。對教材中的插圖進行模仿,可以讓學生獲得審美創作意向。學生在教材插圖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想象,可以創造出更加具有個人色彩的作品。
審美是一種個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審美特性,把自己所想的表達出來,就是個性的創造。對于學生來說,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插圖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來創造屬于自己的作品、與別人不同的作品。
三、運用插圖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
1. 看圖入境,喚起學生的審美感受。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插圖題材豐富,風土人情、山川河流、名勝古跡、童話故事等都有涉及,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插圖,學生認識到了自然之美、藝術之美以及生活之美,豐富了人文情感,提升了情感道德認知,培養了審美能力。例如,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圍繞“想象”這一主題,編排了《大青樹下的小學》《花的學校》《不懂就要問》這三篇文章。這一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童年生活中的美好;這一單元的單元導語是“美麗的校園,成長的搖籃,夢想起航的地方”,單元導語中的插圖是一個小女孩手握鮮花,坐在一只在草地上行走的蝸牛的背上。這張插圖充滿了想象與童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美好的愿景,能夠在學生的心中種下一粒美麗的種子,從而喚醒學生的審美感受。
2. 析圖入情,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較強,而抽象思維較欠缺,插圖所展示的具體形象,能夠彌補學生欠缺的抽象思維,幫助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例如,學生無法動身前往沙漠,而課文中的文字介紹又太過于抽象,這時如將教材中的插圖與文字相結合,就能促進學生對沙漠與綠洲的了解。又如,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單元導語是“猜測與推想,使我們的閱讀之旅充滿了樂趣”,單元導語的插圖是阡陌交通的鄉村畫面。這幅插圖仿佛蘊含著學生們的無限期許,學生們的想象空間正如這幅插圖一般無拘無束、自由隨性。本單元《小狗學叫》一文,主要講述了一只不會叫的狗學習發出叫聲的經歷,故事情節曲折離奇,文章中的對話及插圖生動有趣,能夠激發學生的同情與共鳴,讓學生對之后的情節充滿期待,這樣,猜測與推想自然而然就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