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園小徑句”是一個教學難點,也是讓二語習得者難識解的一種句子。因為,花園小徑句是一種特殊的引起局部歧義的句子。 國內外學者從許多角度對這一現象的成因作了不同的討論。本文將把2017年TEM-8閱讀理解文章中的花園小徑句作為分析對象,以原型范疇理論為基礎從語義層面來進行認知分析,找出其形成原因以及理解花園小徑句的辦法。該分析將對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花園小徑句或是復雜句時有所幫助,此外還有助于教師進行教學實踐。
【關鍵詞】 花園小徑句;原型范疇理論
【Abstract】The “garden-path” sentence is not only a difficult teaching point, but also a kind of sentence that is a obstacle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The “garden-path” sentence is a special sentence that causes local ambiguit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made different discussions on the causes of this phenomenon from many angles. The author will take the garden-path sentences in TEM-8(2017) reading comprehension as the analytic object, and conduct cognitive analysis from the semantic level based on the 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 so as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why the garden-path sentences exist and the ways to understand garden-path sentences. This paper will be beneficial for English learners to learn garden-path sentences and for teachers to carry out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Garden-Path Sentence; 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
【作者簡介】李季紅(1997-),女,漢族,山西孝義人,東北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一、引言
花園小徑句是存在局部歧義現象的句子。 原型范疇理論是認知科學中的一種分類模式。 花園小徑句和原型范疇理論的識解都是分層的,因此筆者將基于原型范疇理論對花園小徑句進行認知分析。本文將以TEM-8(2017)閱讀理解為例,分析花園小徑句歧義產生的原因,并為學生學習花園小徑句和教師教授花園小徑句提出建議。
二、文獻綜述
從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國外學者(e.g. Bever, 1970; Frazier & Ford, 1978)重點從心理語言學角度對花園小徑句進行了討論。這類研究是試圖識別和描述大腦對花園小徑句的解析策略。此后,越來越多的學者(e.g. Pritchett, 1988, 1992; Frazier& Clifton, 1996, 1997) 試圖分析語言結構本身來解釋花園小徑句。近年來,一些學者(e.g.Townsend& Bever, 2001)提出了采用綜合策略來進行分析研究。
筆者將目前國內對花園小徑句的研究分為三類,即回顧研究,從認知心理學、語法或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花園小徑句,以及花園小徑句對閱讀的影響研究。
總之,以上對花園小徑句的分析各有優缺點,本文將用原型范疇理論分析花園小徑句歧義產生的原因。
三、理論框架
1. 花園小徑句分類。
a. 獨立于上下文的花園小徑句。
這種花園小徑句是由于句子中某些詞匯存在多種解釋或搭配,導致按照傳統思維理解句子的讀者需要重新閱讀句子,掌握句子的正確意義。
b. 依賴于上下文的花園小徑句。
這種花園小徑句主要特點是整個句子有多個意義,但根據句子在特定語境中只有一個意義的原則,讀者必須借助語境來重新理解句子的意義。
2. 原型范疇理論的主要觀點。原型范疇理論是指通過語言把非語言世界或者語言本身作為客體進行分類,其中有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維特根斯坦認為,每一范疇中的成員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它們由于家族相似性而屬于同一范疇,但范疇并沒有明確的界限。根據王寅的說法,原型指一個家族中的典型代表。
四、基于原型范疇理論對花園小徑句分析
1. 基于詞匯對花園小徑句分析。
a. 獨立于上下文的花園小徑句。
I can still remember...most teachers of English considered me of their pet horrors...
在這句話中,“pet”前的詞是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后面的詞是名詞,“pet”詞性應該是形容詞。“pet”一詞的原型意思是“一種留在家里給你陪伴和樂趣的動物”,這個詞有一個擴展意思是“beloved”。原型范疇和非原型范疇之間存在相似性,因為它們都與人有關,不同的是詞性發生了變化。
b. 依賴于上下文的花園小徑句。
We tramped uphill to the windmill, now a romantic house for two, for panoramic views ...
這個句子的歧義是由“two”產生的。“two”的原型意思是數字2。當這句話中“two”與上下文相結合進行分析時,可以使用動詞“tramped”來理解其意思。我們都知道,“tramped ”指長途旅行,所以在長途旅行后你找房子是休息的,這里“two”可以理解為兩個人,是一個非典型成員,所以在非原型范疇中,需要根據句意補充句子以供理解花園小徑句。
2. ?基于短語對花園小徑句分析。
a. 獨立于上下文的花園小徑句。
the trickle of dinners who come to feast on fantastically fresh seafood reflects the general pace of life ...
在這句話中,當第一次讀到“feast”時,由“who”引導的定語從句就結束了。“feast”是名詞形式,屬于原型范疇,意思是“一頓又大又特別的飯”。當繼續讀時會發現“feast”緊跟介詞“on”,之后有一個動詞“reflects”,就會意識到“feast on”是一個動詞短語。非原型范疇與原型范疇的區別在于單詞詞性發生了變化,需要學習者仔細斟酌句意。
b. 依賴于上下文的花園小徑句。
More importantly, it must be learned or it doesn't take hold.
在這句話中,“take hold”一詞在原型范疇中意思是“給某樣東西一個支撐者”。在對這句話識解時,可以借助這句話中類似的結構(it must be learned)將其理解為“學習”。 短語“take hold”的原型范疇和非原型范疇都有“獲得”之義,但不同的是這個詞的原型范疇運用在具體環境中,而非原型范疇運用在抽象環境中。
通過以上分析,從語義層面來看,無論是從單詞還是短語的角度來看,獨立于上下文的花園小徑句存在歧義的原因在于原型范疇中的詞性在非原型范疇中有變化;依賴于上下文的花園小徑句存在歧義的原因是非原型范疇的上下文與原型范疇的上下文語境有所不同,非原型范疇的大部分語境是基于散文類或者哲學類的。
當遇到花園小徑句時,學生應該借助英語釋義來識解詞匯,然后分析和擴展單詞的意義。教師在解釋一詞多義時,應將詞匯放在不同的句子中,幫助學生理解單詞的不同含義。
五、結語
1.主要發現。作者以TEM-8中的花園小徑句為例,借助原型范疇理論,提供一個系統的方法來解釋花園小徑句存在歧義的原因。作者發現存在歧義的原因是從語義角度,語境或詞性發生了變化。本文從詞匯和短語的原型范疇出發,提出了一些建議,供學生和教師識解花園小徑句。
2.局限性。本研究選取的材料是隨機的,但不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所提供的建議未能通過實施來證明其有效性,這將為學者提供進一步的探索空間。
參考文獻:
[1]Bever T G. The cognitive basis for linguistic structure. In Hayes, J.R.(ed.). Cogn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C]. New York: Wiley, 1970.
[2]Frazier L, K. Rayner. Making and correcting errors during sentence comprehension: Eye moments in the analysis of structurally ambiguous sentences[J]. Cognitive Psychology, 1982,14:178-210.
[3]蔣祖康.“花園路徑現象”研究綜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 (4):246-252,320.
[4]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徐章宏.“花園路徑現象”的認知語用學解釋[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4(3):16-19,36.